巧克力堪稱人間美味,製作巧克力的可可則是「幕後英雄」。象牙海岸、加納等西非國家,是世界上可可豆的主要產區,其可可樹的種植面積佔了全世界70%多。
最近一則報導稱,隨著全球變暖,可可樹的生存環境將受到威脅,40年後,人們可能再也吃不到香甜絲滑的巧克力了。
可可樹通常只能生存在炎熱多雨的環境,西非、中南美洲和東南亞,是可可豆三大主要產區。由於氣候變暖,未來30年全球氣溫有可能上升2.1攝氏度,導致目前可可樹種植區無法繼續保證水分供給。如果未來的氣候不再適合可可樹的種植,人們失去的,可能並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
首先對於西非可可出口大國而言,宏觀經濟將遭到重創。以全球第一大可可生產國象牙海岸為例,可可產業對其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高達15%,每年約有160萬噸的可可從象牙海岸的港口運往全球各地,佔其出口總額的40%。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2016年,象牙海岸以7.9%的經濟增長率位列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第二,可可種植和出口給了象牙海岸經濟堅實的支撐。
事實上,可能遭受重創的不僅是種植國的經濟,還有巧克力生產商。美國最大的巧克力製造商好時去年第三季度的淨利潤為2.73億美元,零食和糖果巨頭億滋國際同期盈利9.92億美元,瑞士巧克力製造商瑞士蓮2016年總體銷售額同比增長6.8%,達到39億瑞士法郎(1美元約合0.96瑞士法郎)。沒有了可可,這些顯赫的數字也將化為烏有。
20世紀90年代以來,巧克力市場解決了全球10億多人的就業問題。僅象牙海岸,從事與可可和咖啡經營活動有關的人員就超過40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25%;好時公司在2016年底時有全職員工1.63萬名,義大利的費列羅在全球擁有近2.2萬名員工……如果可可樹不在了,產業鏈上的這些就業者,未來都有失業之虞。
全球變暖產生的連鎖反應,其實並不僅僅止於可可樹和巧克力,世界上還有很多產業都與氣候和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漁業也在此之列。英國《科學報告》雜誌2016年9月發表的文章指出,預計未來氣候變化將導致全球漁業收入損失100億美元。
全球變暖早已不僅僅是一個氣候問題。美國史丹福大學此前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全球變暖的趨勢不改變,到2100年,全球經濟損失將更加顯著,77%的國家將受影響,全球人均GDP將下降23%。一旦氣候變化超出了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造成的後果也將遠遠超出經濟衰退的範疇。
可可樹的生死存亡,並不是少吃或不吃巧克力這麼簡單。全球各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最終拯救的,也不只是某一個國家的可可樹,獲益的,將會是整個人類。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