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宙是一傳統翻譯公司的項目經理,他正深刻體味著網際網路帶給這個行業的猛烈衝擊——一家名為「瓦特開元」的輔助翻譯平臺運營商正在迅速改變著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由項目經理來掌握譯員資源的日子過去了。現在,翻譯公司直接通過瓦特公司的輔助翻譯平臺將任務隨時傳給上線的譯員;項目經理也不能再任人唯親,每個譯員的語種、審評等級、翻譯價格、交稿時間等均列於表單上,公開擇優派活。
翻譯公司更不必遇到加急稿和大稿就手忙腳亂,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譯員是他們用之不盡的後備力量,每個文件翻譯的進度在網上一目了然。
瓦特公司正吸引越來越多的譯員和翻譯公司加入到它的平臺中,短時間內翻譯厚厚的產品手冊已經成為翻譯公司的拿手好戲,汽車、能源、財經、出版等行業是這個平臺上最大的受益者。該公司還剛剛聯手「傳神翻譯」公司成為中國奧委會官方網惟一多語合作夥伴,為其提供多語翻譯服務和術語統一服務。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要靠人的技巧和智慧來提高質量、靠人海戰術來擴大規模的翻譯行業,正在發生一場革命。
聰明的語料庫
在翻譯領域,這是件很前位的事。
與過去行業中將輔助翻譯軟體直接出售給翻譯公司和譯員的做法不同,瓦特公司將翻譯過的詞彙、句子積累起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語料庫,並通過一套自己研發的系統,讓譯員藉助該公司語料庫直接翻譯。瓦特公司通過平臺的管理運營獲取收益。
如果一個句子有幾種翻譯方法,那麼每個翻譯結果都按照來源和以前翻譯者的級別進行了從高到低的排序,譯員只需要在備選文中進行選擇再做適當調整就可以迅速完成任務。新譯好的每一句話又將被立刻納入語料庫,下次這句話再出現時,只要直接點選翻譯好的答案即可。
在翻譯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瓦特公司總經理何戰濤認為,日益豐富的語料庫是瓦特公司所有優勢的根源——詞語高度重複的特徵在科技類和非文學翻譯項目上尤其明顯,這兩類業務目前已佔到中國翻譯市場的90%,很多都是產品手冊、專利案件這樣沒有什麼感情色彩且詞彙高度重複的「硬」活。
這樣的翻譯內容正合瓦特公司的胃口。它可以將原稿中成千上萬特殊的、固定的詞語通過電腦匹配在瞬間翻譯好,同時將稿件逐句翻譯一遍。
越來越多的譯員逐漸喜歡使用瓦特公司的輔助翻譯管理系統,這使他們的翻譯工作異常輕鬆快捷,提高效率,節約出來的時間能讓他們拿到更多訂單。
「即使沒有語料,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實現30%左右的效率提升。單純通過語料庫的自動匹配翻譯至少能夠提高20%到60%,乃至更高的效率。」何戰濤說,「這還是一個良性循環。每個譯員都有自己擅長的翻譯領域或行業,他們不斷使用語料庫的同時,還可以將自己在本行業裡的積累貢獻出來,加入到語料庫中就可以獲得一定積分,這些積分又可以用於繳納語料庫的使用費。」
模式顛覆
「翻譯服務行業長期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基本處於不藉助任何IT流程管理的手工作坊生產狀態,完全不能滿足中國迅速崛起和迅速國際化的需要。」何戰濤說。
瓦特公司的操作模式已然把翻譯行業分成了兩個時代——「手工作坊」和「以IT、網際網路的運用及新型管理模式為特徵的品牌、產業化時代」。
翻譯過程的IT化是這場變革的核心,它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而水到渠成——翻譯文稿電子化使計算機高效匹配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90%的客戶和眾多譯員聯網則使一切流程網上作業,物流負擔幾乎為零。
瓦特公司處於翻譯行業新經濟鏈條中的核心地位:一端連接著譯員,一端連接著翻譯公司。
他們並不出售軟體給客戶,而是將自己的角色變為供應「運營商」,聯合一流的翻譯服務機構,形成有強大吞吐能力的、具有各個專業服務能力的品牌。
現在與瓦特公司合作的傳統翻譯公司增數很快。這些翻譯公司逐漸減少了聘用的專業翻譯人員,接到業務就連接到瓦特公司授權使用的輔助翻譯管理平臺上完成工作:從項目經理髮活兒到選擇優秀譯員,從審校翻譯結果到給出評價,整個交單的時間縮短了兩到三倍。
還有一些翻譯公司和瓦特達成了股權層面的緊密合作,每年通過使用瓦特的流程管理系統和輔助翻譯軟體而使營業額增長的部分將與瓦特公司分成。如果有人為使用了這些公司貢獻的語料付費,該公司還可以從瓦特那裡得到語料使用的分成收入。
「瓦特正在幫助各個公司成長為一個一個在自己領域裡有規模的專業翻譯公司。」何戰濤說。(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