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採挖,難以滿足醫療需要;過度採挖,嚴重危害野外種質資源。作為雲南白藥主要成分之一,野生滇重樓幾乎絕跡。
    為破解滇重樓保護和開發的矛盾,雲南省麗江市走上一條規模化種植的產業發展道路。
    生產周期至少5年,風險大,農民的心一直懸著
    麗江市的中藥材產業自2010年開始起步,在短短五年時間裡,種植面積就已超過20萬畝,實現產值近30億元,吸引了近4萬農戶參與。但在產業化進程中,種植戶也面臨很多問題。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海西村村民和世俊過去種植玉米、白芸豆和洋芋,畝產值不超過1000元。八年前,他改種滇重樓。收穫時,每畝收入達十一二萬元,除去每畝3萬元左右的成本,算下來,每年每畝純收入也有近萬元。
    「種植滇重樓的風險太高。」老和吐露出這些年的煩心事,「家裡的五畝地投入15萬元,收穫前的幾年時間裡,心總懸著。」
    七八年沒啥收入,生活靠啥?記者了解到,部分村民通過流轉土地,一部分種植滇重樓,一部分種植一年生的瑪卡、白芸豆、洋芋。
    高投入、高風險,未必有穩定的收益。流轉了300畝土地發展中藥材種植的黃初旭說,「滇重樓從種苗到收穫,至少需要五到八年時間,價格高企時容易出現跟風種植,接著價格大跌,誰也說不好幾年後的價格是怎樣。」
    科技支撐保安全,產銷對接化風險
    種植中藥材免不了有病蟲害,但不合理使用農藥,會對藥材安全造成很大的風險。「滇重樓種植離不開科技支撐。縣裡幫我們聯繫了省藥研所的專家,遇到問題,我們拍照發給專家,很快就能拿到診斷結果。」黃初旭說。
    產銷對接,化解市場風險。「我們目前正和雲南白藥等企業協調,爭取將玉龍縣建設成白藥原材料基地,實現以銷定產,保證藥材價格相對穩定。」玉龍縣知識產權局局長趙樹軍說。
    在市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黃初旭還有自己的訣竅,「市場上滇重樓種子價格高,採下的種子可以用來培育,等過上幾年,這些品種馴化好後,賣種苗更賺錢。」
    「除了引導相關企業合作社規範化種植,我們還和一些龍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開展品種儲備工作,既瞄準當下,也為未來產業長遠發展做好鋪墊。」趙樹軍表示,下一步將引導當地企業進行中藥材深加工,並做好中藥材產業的科技扶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