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財經3月28日訊 以「增長與改革----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亞洲新興經濟體」為主題的第66屆中國改革論壇在海口舉行,網易財經現場同步直播,以下是曹遠徵博士的主題演講實錄: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曹遠徵博士
我的報告題目是「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亞洲新興經濟體」,我從三個方面來討論,第一個角度評論一下目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走勢,第二看一下全球化下國際金融危機的意義,第三我們看一下亞洲的經濟體。
第一,國際金融危機的走勢,我們注意儘管金融危機海嘯已經過去了,但是正在深化之中,最重要的是去槓桿化仍然在進行。與去年和相比,表現在四個方面,從傳統上看,去槓桿化從個人消費領域轉向公司領域,西方工業企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公司貸款問題開始暴露,尤其像美國的生物製藥公司值得關注。
第二,金融危機從傳統的資本市場開始轉向信貸市場,很多大銀行的問題開始暴露,我們注意到像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瑞士聯合銀行以及滙豐銀行都陷入困境。
第三,金融危機去槓桿化從美國發展到歐洲,尤其是西歐,由於東歐問題的嚴重化,使歐洲腹背受敵,歐元和歐盟面臨新的挑戰。
第四,去槓桿化是從傳統的投資者轉向消費者,西方國家的居民儲蓄率高度提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我們注意到美國的居民儲蓄率從兩年前的負值變成現在的3.8%,如按照正常的情況,預計會提高到6—8%。由於金融危機去槓桿化依然在進行,使世界經濟處於低迷的狀態。今年全球經濟可能會是負增長,如果出現正增長不會超過1%。在亞洲,其中,中國的經濟增長倍受關注。人們現在關心去槓桿化會不會更加的嚴重,會不會出現L型。
第二,我們探討一下這次金融危機在全球化背景下預示著什麼。我們注意到這次全球化是冷戰結束以後出現的,跟過去的全球化相比有革命性的意義。首先它是市場經濟基礎的全球化,最重要的標誌就是關稅貿易總協定變成WTO,無論是交易的範圍、深度都大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交易的機制標準化,從而出現了國際貿易增長速度遠遠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我們注意到這個全球化是工業化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工業化生產方式普及全球,一個產業不再只在一個國內,出現了服務外包的形式,增進了全球化的規模效應,與此同時,全球的產業整合在一個包當中。由於工業化生產方式的深化,出現了交易成本的降低和規模效益的提升,出現了全球化的紅利,我們注意到進入本世紀以後,比如說危機前五年,2002—2007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比過去三十年快一個百分點,亞洲經濟增長速度也快於過去三十年一個百分點。快出的部分被解讀為全球化的紅利。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各國用自己的比較優勢加速全球化的過程,逐漸形成了三個相互聯繫,但是又各具特點的三個板塊,首先是亞洲新興經濟板塊,用低成本製造業納入全球化的過程,由於低成本為全球化作出了新的貢獻,降低了全球的物價,降低了全球的通貨膨脹率,與此同時也分享了全球化的好處,積累了巨額的貿易順差。
第二個板塊是西方國家,這些國家是金融服務業相對發達,把金融服務業的比較優勢納入了全球化,對全球化的貢獻是改善了全球資源配置效益,同時也分享了全球化的好處,同時助長了美國的負債消費。第三個板塊是資源出口國板塊,包括俄羅斯、巴西等出口國,在資源的層次上全球化,同時為全球化作出貢獻,與此同時,也分享了全球化的好處,也積累了巨額的貿易順差。因此,美國的負債消費構成了亞洲的出口,亞洲國家和資源出口國家的貿易順差通過金融流到了美國,這個結構的核心是低成本的製造和低成本的輸出,隨著資源價格的飆升使低成本在壓迫難以為繼,在中國早就感覺到這一點,所以提出科學的發展觀,希望通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調整中國的發展。西方世界由於資源價格的飆升出現了通貨膨脹,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美國的居民難以負債,從而演變為次貸危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次貸危機本身是全球化結構調整的產物,同時意味著全球化結構調整正在開始。我們現在比較擔心的是,這種去槓桿化的金融危機會不會導致去全球化的趨勢,很不好的跡象表明,比如說西方國家的保護主義正在抬頭,美國人要用美國人,英國人要用英國人,法國表示他們的汽車公司要用法國的汽車零件,如果出現去全球化趨勢,對世界經濟顯然不是好事。我們認為倒退是沒有出路的,去全球化顯然是一種倒退。
第三,亞洲經濟持續增長。我們注意到亞洲經濟與西方經濟高度相對稱。如果按照西方的標準會看到西方的經濟是虛擬經濟、負儲蓄率。亞洲經濟恰恰是以製造業為主,同時又是高儲蓄率,現在這個循環中斷了,歐美市場出了問題,一個邏輯的結論就是這個循環能不能在亞洲區域裡進行,使高儲蓄率和製造業能結合在一起。從邏輯上講,這是做不到的。因為高儲蓄率意味著不會出現像西方國家的去槓桿化,意味著亞洲國家的企業資產負債率和個人負債率都是相對安全的,我們注意到最近幾個月中國經濟的進展。中國政府通過擴大財政開支來啟動內需,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注意到中國銀行的貸款在過去四個月高速增長。像南書畢博士提到的,過去四個月中國的貸款高速增長,超出所有人的想像。預計三月份會超過1萬億。這是和西方國家的鮮明對照,西方正在去槓桿化,中國出現再槓桿化,這令我們非常關注。
我們預計這個再槓桿化能出現六個月,中國經濟今年保證8%的發展問題不大,如果出現一年以上,中國經濟的周期和世界經濟周期就不會一致了,出現了脫鉤。我們能不能創造亞洲的高儲蓄和製造業在亞洲區域中間形成循環,這是亞洲經濟振興自己的需要。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重要。我們觀察到最近的一些重要進展,亞洲正在金融基礎設施方面構建一些相應的機制和條件。如果這個條件和機制進一步的成熟化,很容易推動亞洲經濟的發展,使亞洲經濟儘早擺脫世界經濟的聯繫,從而為進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