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遠徵:全球疫情持續影響經濟政策,城市化助力內循環

2020-12-05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

作者曹遠徵,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

以下觀點整理自曹遠徵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0-2021)上的發言

本文字數:3078字

閱讀時間:5分鐘

《CMF 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後稱《報告》)提出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中國短期宏觀經濟表現,另一個是涉及長期發展的雙循環格局的形成。因此,我就從這方面來做個討論。

一、全球抗疫的不確定性及其對中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影響

《報告》的一個鮮明特點是用疫情這個線來貫穿今年和明年的宏觀經濟表現是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安排。這是一個區別於以往年度為主的短期宏觀經濟的分析框架,因為符合實際,所以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其核心邏輯是疫情。今年抗疫、紓困、經濟表現反彈,明年是疫情得到控制,紓困經濟政策退出,經濟表現平穩。經濟表現和政策由此就呈現為一個相對對稱的鏡像關係。

我十分同意《報告》的分析框架,但與此同時也提出一個疑問:如果疫情持續時間超出兩年,更準確的說,即使中國疫情引領的經濟表現和政策安排呈現出上述對稱關係,但中國以外地區疫情都在持續,它會對中國經濟以及政策安排帶來什麼新的影響?

首先,從目前的情況看,全球疫情仍在發展。如果疫苗不能如期大規模接種,明年有可能仍然在疫情的籠罩之下,甚至還會持續的時間更長一點。這就需要財政貨幣政策持續寬鬆,以對衝疫情所導致的經濟衰退。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的貨幣政策設定是在2023前維持現有利率0-0.25%水平的原因,歐洲也大致是如此安排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中國現在疫情控制住了,經濟復甦強勁條件下,全球財政貨幣政策的分化也還會對宏觀政策的退出產生牽制。

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其他國家財政勢必要繼續擴大開支,並以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方式進行融資。開動印鈔機的結果將使利率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並使全球流動性過剩。受利差的吸引,會在全球頻繁流動。今年以來,由於中國的利率為正,全球資金湧入中國,人民幣因此而大幅升值,已經說明了這一點。於是,如果中國因抗疫導致的寬鬆貨幣政策過早退出,會使利差進一步擴大,招致更多的資金湧入,不僅會對中國的匯率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也對貨幣政策安排帶來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報告所描述的是基於中國宏觀表現的,宏觀經濟政策,尤其貨幣政策因而需要正常化。但是,基於全球的情況,受境外疫情的牽制,現有的超常規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仍可能需要維持一段時間,避免利差繼續擴大,匯率持續高企所帶來的宏觀經濟不穩定。換言之,宏觀經濟政策退出的時機、力度等仍需慎重。

其次,隨著全球疫情的發展,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邊界開始變得更加模糊,而且引起更大的討論,也影響到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安排。

眾所周知,印鈔票支持國債、支持赤字融資,在西方變成了常態的安排。這個常態的安排使20年前開始的非主流的現代的貨幣理論(MMT)登堂入室,挑戰了過去很多的常識。比如,過去財政是量入為出,現在變成量出為入,先看要辦多大的事再去找需要投入的資金,如果市場沒有充足的資金,就去找央行透支。這改變了中央銀行的獨立地位。二戰結束以後,大家有了一個基本共識——中央銀行要有獨立性。現在如果財政直通中央銀行金庫,獨立性就不存在了,所以有人把這叫第三種貨幣政策。第一種就是在利率為正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可以影響利率來調控經濟,這是正常的。第二種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由於利率降到0,利率工具不靈了,於是開始用央行的擴表、縮表來影響經濟。第三種就是現在央行和財政互相融合,財政政策貨幣化,貨幣政策財政化。這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在國內也有爭論。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上一期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就是討論這個問題,討論要點就在於貨幣政策依然以反通貨膨脹為目標呢,還是改弦更張以其他目標為目標?這種爭論也使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產生了困惑。

針對上述疑問,根據我們的研究,認為貨幣政策正常化要考慮到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因素,保持足夠的彈性,根據境外疫情及抗疫政策的變化,擇機漸退,目標只是把超常規的抗疫下的擴張政策改為常規狀態下的擴張政策,相應地應容忍匯率的較大波動,並在此基礎上推動匯率市場化的進程,為雙循環的起步創造新的宏觀環境。換言之,宏觀經濟政策不應僅拘泥於國內經濟表現,還應充分考慮因疫情蔓延而導致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分化情況。與此同時,鑑於中國的實際情況,貨幣政策仍應以反通貨膨脹為目標,形成並保持經濟增長的良好環境。只不過這一目標應由CPI向資產價格方向延伸,並探索相應的調控工具,形成相應的調控機制。

二、提高居民收入構建內循環的主體,關鍵是城市化

2020年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不僅有疫情的衝擊,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始面對現代化,為此國家制定了「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今年正好是「十三五」的結束之年,明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短期宏觀經濟政策與長期雙循環格局形成銜接,是明年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大挑戰。

今年宏觀經濟「三駕馬車」,指標下降最大的就是消費。儘管從三季度開始轉變成正數,但勢頭不強,還沒有達到期望的狀態,甚至還沒有回歸到去年的狀態。如果消費不能起來,內需就有困難。儘管《報告》中提到,現在外需的增長,可能會給內循環創造一個機遇。但是,本質上說,如果消費不能上去,內循環的主體地位就難以確立。

我們認為,根據過去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除經濟高速增長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居民收入的持續提高,尤其中低收入群體的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的持續提高才有市場的持續擴大,才能支持內循環。事實上在過去10年中,我們已經形成可靠基礎和經驗,即通過城市化來增加居民收入。10年前「十二五」的規劃要求形成擴大內需的機制,提出了「兩個提高」、「兩個同步」。一是提高工資收入的比重,工資收入的增長跟勞動生產率提高相同步。二是提高國民收入當中居民收入的比重,這個比重提高跟GDP增長相同步。所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核心指標就是2010年到2020年GDP翻一番,居民收入翻一番。《報告》預測中國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率是2.3%,我們預測是2.5%左右。如果達到2.5%,中國今年的GDP是2010年的1.97倍。在過去10年中間,中國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基本上與GDP的增速持平,而中國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是快於GDP增長的,這意味著今年中國居民收入有可能比2010年翻一番。10年中間兩個翻番導致了一組新的現象出現,我們經常講產能過剩等等,但是冰箱、電視機、洗衣機卻不怎麼過剩,都賣到農村去了,因為農民收入增長了。這個邏輯推下去,未來15年中,中國居民收入增長是至為重要的,2035年遠景規劃中特別提出2035年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同時要讓居民收入增長跟GDP增長相匹配。形成居民收入增長的機制和體制,這是轉向雙循環的關鍵。

從過去40年的經驗來看,中低居民收入的提高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城市化。197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只有18%,現在是60%。那就意味著,中間大約有6億人口是由農民轉變成城裡人的,而這個轉變的過程就是居民收入增長的過程。所以以城市化為綱,建立與城市化相適應的體制和機制,使更多的低收入階層能在城市定居,能在城市獲得收入。這樣的話,農民的土地壓力也就減小了。包括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獲得財產性收入連同在城裡的務工收入,會支持農民在城裡不僅生活下去,還能有較好發展,進而進入中等收入階層,成為現代化的市民。

一個基本邏輯是,中國不可能帶著8億農民進入現代化。明年是邁向2035年現代化遠景規劃的起步之年。起好頭、開好局十分重要。從而,農民工的市民化以及包括宅基地在內的農轉建設用地入市的改革實施應是明年宏觀經濟政策考慮中的重要一環。只有中國居民收入,尤其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持續提高,中國市場才會持續擴大,不僅會鞏固內循環的主體地位,而且將這一持續擴大的中國市場通過規則等制度性開放為世界所共享,中國就能擁抱並引領全球化,實現雙循環互相促進。

相關焦點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大疫情持續衝擊下的世界金融大動蕩
    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陳彥斌主持,聚焦「大疫情持續衝擊下的世界金融大動蕩」,並邀請知名經濟學家曹遠徵、張燕生、王晉斌、管濤、王涵聯袂探討。
  • 世界將繼續城市化 |《2020年世界城市報告—可持續城市化的價值...
    要想知道2020年的疫情是否會導致人口結構的永久性變化還為時尚早,但從長遠來看,我們仍然可以做一定的預測, 未來10年,世界將進一步城市化,城市人口佔全球人口的比例將從目前的56.2%達到2030年的60.4%。未來10年,每個地區都會更加城市化,不過,已高度城市化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將會放緩。
  •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但相比2003年非典,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更大,外部環境更差,且當前疫情發生的時點為對第三產業需求較大、工人未能返城的春節,因此,我們初步判斷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將大於2003年非典,但時間可能更短,具體影響大小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和政策對衝力度。外部,加入WTO以後,2003年出口同比從2001年7%升至30%左右。
  • 疫情過後,世界經濟還能回到過去嗎?
    (經濟觀察)疫情過後,世界經濟還能回到過去嗎?中新社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 趙建華)疫情改變了世界,經濟衰退、金融市場波動,一些國家被迫選擇飲鴆止渴式的自救。傳統的貨幣、財政政策受到衝擊,推行多年的全球化受挫。
  • ...王勇: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
    系列沙龍旨在助力企業洞悉最新政策、理性決策研判。講師團由著名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各行業領軍人士、企業家、相關領域知名學者組成。2月1日晚,首期盤古智庫《抗疫轉型,企業生存》系列公益直播沙龍正式上線。該沙龍以《當前各地幫扶政策機會分析》為主題,由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擔任主講嘉賓,兩百多位企業家同時在線觀看。
  • 徐高:全球再循環
    宜樂觀看待全球再循環中的2021年全球經濟。新冠疫情已進入下半場,全球感染人數雖持續攀高,但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已經明顯小於半年前。從新增確診病例數來看,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近期,美國日度新增確診病例數已經接近20萬人。歐洲新增確診病例數雖有所下降,但每日也在10萬以上。
  • 張瑜:疫情影響下的全球經濟如何評估?如何演化?
    從該項研究的結果來看,針對當前新冠疫情,各國採取的「休克式」防疫措施雖然在短期內會對經濟活動產生嚴重衝擊,但及時的防疫措施實際上更有利於疫情結束後經濟的恢復速度。舊金山聯儲(FRBSF):流行病的長期經濟後果。研究了14世紀以來的15個主要大流行病(死亡人數超過10萬)對歐洲主要國家實際自然利率的衝擊。研究表明,大流行病的宏觀影響可持續40年之久,它導致實際利率大幅下降。
  • 曹遠徵 數字貨幣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功能定位
    新京報記者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徵。談商業銀行未來改革「向批發銀行業務、零售銀行業務轉型」新京報:《建議》提到,要深化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支持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持續健康發展,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如何看待未來商業銀行的改革?曹遠徵:商業銀行改革的背景是,隨著中國在十四五期間進入高收入社會,金融也發生深刻的變化。
  • 曹遠徵:中國正處再槓桿化過程 將持續6個月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曹遠徵博士 我的報告題目是「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亞洲新興經濟體」,我從三個方面來討論,第一個角度評論一下目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走勢,第二看一下全球化下國際金融危機的意義,第三我們看一下亞洲的經濟體。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
    美國:拜登新政助力,經濟迎來新局疫情衝擊之下,美國採取了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居民消費快速復甦,但由於疫情控制不當、反覆暴發,生產端修復並不順暢,從而表現出「需求強、生產弱」的特徵,就業市場恢復元氣仍需時日。IMF預測美國經濟2020年經濟增速為-4.3%。
  • 清華大學地學系關大博教授研究組發文評估全球疫情控制政策對經濟...
    清華新聞網6月11日電 6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關大博教授研究組聯合國內外多所研究機構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合作發表題為「全球疫情控制政策對經濟影響的評估」(Global supply-chain effects of COVID-19 control measures)的研究論文
  • 良好的城市化運營將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本報記者 徐蔚冰11月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0」在廣州舉行。聯合國人居署高級經濟學家馬爾科卡·米亞向媒體記者分享了他對全球經濟增長格局、趨勢及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比較了近三年全球經濟增長趨勢,預計202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4.4%,2021年則反彈至5.2%,其中,中國2020年經濟增長率為1.9%。
  • 鄂永健:2021全球經濟金融周期、格局與政策外溢
    2新冠疫情的系統性影響超出傳統經濟範疇2020年新冠疫情發展及其影響不斷刷新現行分析和認知框架。從目前掌握信息看,新冠疫情的影響並不局限於經濟領域,具有明顯的系統性和長遠性。疫情初期,學術界普遍以非典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進行外推。
  • 英倫金融:疫情影響全球市場,宏觀經濟如何變化
    看來美國疫情也有惡化的風險,市場擔憂全球疫情升溫。  不少朋友都想知道,疫情對投資市場有何影響?疫苗利好和疫情的消息碰撞會有何變量?英倫金融提示,黃金是傳統的避險品種,每當發生經濟或政治危機,特別是造成美元偏值憂慮,金價就會支持,就像08年金融海嘯,金價就由每盎司800美元衝上1800美元上方。  對此,英倫金融表示:疫情對金價的影響十分明顯。若全球疫情造成經濟停頓至衰退的機會增加,或美元預期受壓,金價則獲支持;當然,由於市場經常是反映未來憧憬,當有消息帶來疫情解決憧憬,像疫苗等消息,金價則有機會回軟。
  • 晶耀前灘多元精彩活動 持續助力釋放內循環消費活力
    受2020年疫情黑天鵝影響,全球經濟受到巨大衝擊,國內經濟形勢出現變化。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逐漸形成,商業地產項目面臨新的發展環境與挑戰。為迎接國內新的消費機遇,晶耀前灘憑藉卓越的管理運營能力,以項目為載體定期舉辦特色消費者活動,聯動辦公樓推出多項增值服務,滿足不斷更新的消費需求。
  • 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若干政策建議
    文/陳炳才,國際金融論壇研究院執行院長,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研究員一、後疫情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一)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可能需要5-10年的恢復期自2019年底和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以來,人們本以為病毒在2020年上半年可以基本收斂,下半年迎來全球經濟復甦。
  •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無法喚醒的V型復甦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任何領域的鬥爭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一則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選邊站」,地緣政治的衝突勢必會衝擊本就陷入僵局的國際貿易,對於全球市場會帶來更多的恐慌。量化寬鬆的政策、財政赤字攀升和「降息」的風潮將對目前的債務型經濟造成明顯的承壓,後新冠時代的政策退出將異常艱難,各國採取的一些量化寬鬆政策和財政赤字等短期內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在減弱,而遺留的副作用則更加明顯。
  • 劉俏:疫情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與施力重點
    來源: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丨全球KOL聚焦金融大動蕩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機構 四十人論壇作者:劉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人們普遍將新冠疫情定性為對經濟的外生衝擊,正如伯南克所說,新冠疫情像一場自然災害,讓中國及全球經濟在短時間內陷入完全休克狀態,經濟活動及社交接觸基本凍結。
  • 首席經濟學家前瞻2021: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
    全球疫情步入下半場,中國經濟在全球最先走上復甦之路後,明年又將怎樣?
  • 智庫|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與更高水平雙循環: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
    綜合考慮各方面變化,今後中國經濟發展中,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的各自地位和相互作用與前40年有很大不同,本文簡要論述與「內循環」、「外循環」相關的發展表現和理論演變,描述我國不同階段兩種循環的繼起與並存,分析今後我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約束條件以及全球產業鏈創新鏈的發展趨勢,指出今後中國發展中兩個循環的特點和相互關係,即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雙循環暢通高效,並就如何實現更高水平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