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徵。新京報資料圖片
近期,《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公布。《建議》全文共16次提及「金融」。如何看待《建議》中對金融領域的部署以及未來金融改革的方向?新京報記者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徵。
談商業銀行未來改革
「向批發銀行業務、零售銀行業務轉型」
新京報:《建議》提到,要深化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支持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持續健康發展,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如何看待未來商業銀行的改革?
曹遠徵:商業銀行改革的背景是,隨著中國在十四五期間進入高收入社會,金融也發生深刻的變化。從企業來看,企業的做大做強,會有長遠的戰略安排,這需要長遠的資金安排,但目前商業銀行只能提供短期貸款。從居民投資消費看,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願意把餘錢投資到風險收益都高的地方,這也是這幾年銀行理財子公司快速發展的原因。總之,當前經濟形勢下的變化都對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構成了金融改革的最重要的動力——它推動銀行在保留傳統存貸業務之外,為適應現實經濟生活的變化,業務向批發銀行業務、零售銀行業務轉型。
首先,商業銀行的功能發生轉變,從過去存貸為主的功能向批發功能轉變。從全球經驗看,隨著直接融資的發展,商業銀行需要轉型,即金融脫媒。大型商業銀行基本業務轉向批發銀行業務——銀行的資金來源不再完全依賴於存款,它可能通過發債等辦法從市場上獲取資金。與此同時,資產端的業務也會出現變化,不再是直接向客戶提供貸款,可能在資本市場上投資債券。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發債籌措資金,商業銀行購買債券成為資金供給方。實際上,這種模式目前已經開始顯現,現在債券最大的持有人就是商業銀行。
其次,銀行變革的第二種模式是社區銀行模式,提供零售銀行服務,尤其是小銀行應該朝著這個模式發展。當前中國大大小小的銀行機構,其功能和分工並無區別——主要是做存貸款業務。未來金融業會發生變化,不同類型的銀行,其分工和功能定位會有明顯的區別。小銀行未來更重要的是要下沉,特別是向本地的客戶提供服務。這些小銀行的收入不再完全依靠存貸間的利差,而是依靠提供服務獲得的服務費,這類銀行成為一個社會服務性的社區銀行機構。同時,引導小銀行金融機構在本地的下沉,也有利於發展普惠金融。
第三,政策性金融業務通常被稱作開發性金融安排,來做一些事關國計民生或者一般商業銀行不願意介入的業務。而只有在批發銀行、零售銀行兩種金融格局出現之後,政策性金融才有發展和改革的空間。
談利率傳導機制
「建立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
新京報:貨幣政策的利率傳導機制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此次《建議》提出,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在你看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曹遠徵:過去的利率傳導機制是央行通過向商業銀行投放基礎貨幣,通過銀行的存貸款利率進行傳導影響市場。當前這一機制出現了兩個挑戰:第一個挑戰是央行的貨幣供應機制面臨挑戰。過去很多年中國的國際收支順差一直在增長,致使外匯佔款增長,央行的基礎貨幣也持續增長。在央行貨幣投放增長之下,就會出現流動性過剩。為解決這一問題,央行首先採取發行央票進行對衝,把多餘的流動性回收到央行。而在央票出現流動性不足的時候,央行採用MLF、SLF的方式實現利率的傳導,但這種機制是不穩定的。此外,現在還面臨的問題是,未來中國的國際收支會朝著基本平衡方向發展,這也意味著央行傳統的貨幣供應機制會面臨一定的挑戰;利率傳導機制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信貸在整個市場中的佔比在持續下降,貸款的利率並不能完全覆蓋整個市場。而未來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債券業務的發展,利率變得非常重要。但這就會出現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利率「斷頭」的現象,利率能否有效傳導就變成了一個問題。這也意味著央行過去通過影響存貸的利率傳導機制已經不靈了,這就需要新的機制。
那麼,新的機制是什麼機制呢?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提出來了,要建立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
相對於其他標的物,國債期限長。這一特點使國債收益率可以穿透貨幣市場、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形成跨市場、跨期的連續曲線,從而成為可靠的無風險收益率曲線。此時,如果央行在貨幣市場進行國債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便可通過影響短期利率達到控制整個收益率曲線斜率的目的,即實現短期利率向遠端傳導的目標。一旦這一利率傳導機制建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就由現在的以貨幣供應量為主的數量型直接調控轉變為以利率為主的價格型間接調控。相對於數量型直接調控,價格型間接調控平滑性更佳,前瞻性的預調微調能力更強。這就是「建立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的核心含義所在,其目標是建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制。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這一問題需深入研究,是依然沿用當下MLF、SLF的方式進行利率傳導,還是建立國債收益率曲線作為標的?這是未來金融改革面臨的一個挑戰。但我認為,央行以國債作為操作標的進行新的貨幣機制的安排,建立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是未來金融改革的一個方向。
談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的核心問題是其功能定位」
新京報:值得注意的是,數字貨幣也被寫進了《建議》,提出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你如何看待中國數字貨幣的未來?
曹遠徵:首先,當前數字經濟規模很大,數字貨幣的出現是應有之義。在過去一段時間,商業機構自己在使用發行數字貨幣,滿足支付或者其他方面的需求。與此同時,數字貨幣也帶來了很大的問題——中央銀行設立以後,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通過調控貨幣供應量來調經濟周期,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給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制度帶來了挑戰。現在央行率先研發數字貨幣,也是保持一個可進可退的空間——先適應數字貨幣的發展趨勢,用傳統的方式來維持以往貨幣發行和調控的機制。
第二,圍繞數字貨幣也存在著一些爭議性的問題。對於央行研發數字貨幣,一種觀點是,央行的數字貨幣繼續保持傳統貨幣的功能,雖然穿上了「數字」這件新衣服,依然通過商業銀行進行基礎貨幣的投放來影響市場,繼續保持原有的貨幣傳導機制。另一種觀點是,數字貨幣完全被賦予新功能,央行跨國金融機構直接面向個人來影響市場,這樣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就不復存在了。
總之,數字貨幣發展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數字貨幣的功能定位——數字貨幣是繼續保持傳統貨幣的功能還是被完全賦予新功能?這個問題是中國金融面臨的挑戰,現在還在探索之中,還不能下結論。
新京報首席記者 侯潤芳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