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魚類的選擇上,除了魚肉本身的營養價值,還要注意生態的維護,並且避免取代到過多的重金屬。
鮪魚或鱈魚,因為它們位於食物鏈的末端,那麼會會層堆積重金屬當中的甲基汞和鎘,尤其不適合小孩,孕婦以及哺乳母乳中的媽媽食用。
因此在眾多魚類當中,目前筆者認為最理想的選擇是小型魚,吃多種魚種來分攤風險,是最好不過了。
另外,儘量不要吃魚的內臟,魚卵,或魚皮,因為魚類從環境當中得到的多氯聯苯會會儲存在這些地方,吃太多會造成人體在神經,生殖及免疫系統上的損害。
不過魩仔魚常有過量鹽分和漂白劑,建議可以其他魚種代替。
仔魚是鯷科及造成科的仔稚魚,統稱為魩鱙,臺灣所捕獲的種類主要則以刺公鯷,異葉公鯷及日本鯷為主,而不是所有魚類的魚苗,這種魚大約一年生,最大成魚也差不多就是4公分多,不會再長大了。
仔魚原始是透明色撈起來會在船上煮熟避免劣變,因此會變成白色,在每年59月的時禁止捕撈,尤其是6月,因為此時捕撈會會到到其他種類的魚苗。為了避免影響生態,所以政府會管控積累,不致影響生態。購買時應避免顏色過多白的魩仔魚。
因此,魩仔魚考慮寶寶的入門食物無可厚非,也用其他食材來取代輪替會更好,如鯛魚,鱸魚。
組合肉有什麼潛在風險?
組合肉是如何製成的呢?組合肉又稱重組肉,以牛肉為例,將碎牛肉利用黏著劑黏著,再用保鮮膜包裹,放進冰箱約6至12小時,就可以切成個人真假難辨的牛排了。如果再添加牛油粉以增加牛肉的味道,在口味上就更以假亂真。
組合肉的第一個風險是,碎肉的併發症大,因此在處理過程中,沾染到細菌的機會也多。第二個風險是黏著劑的成分,黏著劑是由動物的骨頭或血液製成的,因此此類組合牛排如果沒有全熟就上桌,就會有吃進細菌的疑慮。
另外,為了要增加它的色香味與改善粒度,以做到與真肉很像,要添加非常多種的食品添加劑,因此仍可以通過天然食材做烹製,父母會比較安心的。
根據董氏基金會在國內的調查,有些小吃攤的雞排,只有30%是真的雞肉,剩下的70%是碎肉或軟骨。在美國營養發現,組合肉也有濫竽充數的感覺。速食店的雞塊,雞肉只佔40至50%,其他都是姨,雞皮,血管等等。因此還是天然的肉最好。
將前一天做好的菜妥善保存,不受口水汙染是可以的。
如果前一天作好菜並妥善保存,而且過程中沒有受到口水的汙染,隔天加熱再吃就像平常帶便當上班或上學一樣,並不會因此亞亞硝酸鹽驟增。如果過量的硝酸鹽會造成噁心,嘔吐,腹痛,頭痛,暈眩,心跳加速,發紺,抽搐,昏迷,甚至窒息等症狀。硝酸鹽轉化成的亞硝酸鹽,量多的話會導致「變性血紅素血症」。,在嬰兒因為缺氧而導致皮膚呈現藍紫色,又稱為「藍嬰症」。但也不必太過驚慌,蔬果中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E,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忙解毒。蔬菜的好處多,整體而言還是利大於弊。
關於亞硝酸鹽,應避免含有高濃度氨的食物組合,例如形成亞硝胺,例如火腿和熟成硬起司,香腸和魷魚,香腸或臘肉和秋刀魚,因為一旦這些含亞硝酸鹽的食物和含胺類食物在腸胃中相遇,就容易產生亞硝胺。而亞硝酸鹽因可做為保色劑,讓肉類顏色更鮮紅,所以香腸,火腿,臘肉,培根,熱狗這些都會含有,但可透過由蒸或水煮的方式部份的去掉亞硝酸鹽。而鹹魚,鹹肉等煙燻或鹽醃的肉類,本身即有亞硝胺,應儘量少吃。
感謝你看我的文章,如果你喜歡,請幫我點讚分享,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