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菜市場見到一個攤兒在賣一大盆小魚兒,好奇問了賣家這是什麼魚,他說這是大肚魚,價格10元一斤。我想起了小時候吃的幹炸小魚兒了,所以今天買了一些回來,嘗試自己做了做!農村的夥伴對這種魚應該是非常的了解吧,這種魚在我小時候經常遇到,田間的小溪裡、河溝裡、稻田等水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一個網兜抄過去提起來就是幾十隻,農村娃小時候最喜歡抓它了,它形似柳條,小小的個子,肚子特別大,約2-5釐米長,如今田野變少了,魚塘裡也少見了,這魚也罕見了。
這大肚魚在各地叫法各不相同,在我當地這裡的叫法是「凼仔魚」——廣東話的凼,有"小坑"的意思,泛指「水坑裡的魚」,不知道你們當地叫它什麼呢?別看這傢伙個頭這麼小,其實油炸起來很酥脆的,因為大肚魚腹部裡全是魚卵或小魚籽,就是這一堆魚卵,使得大肚魚吃起來比一般的小魚口感更佳。用油將大肚魚炸得酥脆是最常見的做法,脆脆的連小刺都可以吃掉,是下酒、下飯、喝粥的美味小菜。
【材料】:魚 500克,麵粉 1碗,椒鹽 2湯匙,鹽 1茶匙,小米椒 1個,青椒 1個,蒜苗 1根,生薑 適量,料酒 2湯匙
【做法】:這種魚買回來的時候一定要清洗乾淨,因為比較髒,先把魚倒入盆裡,裝入清水,用手不斷的抓洗,水會變成灰色,然後把水倒掉,裡面還有一些雜草雜質要挑出來,淘洗幾遍後再用流動的清水衝洗,把洗好的魚瀝乾水,放入料酒,1茶匙鹽,磨入多些薑蓉,抓勻醃製15分鐘。
倒入麵粉,讓每條魚細細裹上面糊,我喜歡麵粉多一點,魚身上裹厚厚的一層面殼,像油條酥肉的口感,所以麵糊可以幹一點。不喜歡麵粉厚的可以調稀一點,那就主要吃魚,沒啥面殼吃。
鍋裡倒多些油燒熱,筷子插到底有小泡泡就可以開始炸了。然後放入3片姜,把薑片炸1分鐘左右。
把裹好粉的小魚用漏勺裝著,晃一下勺子抖掉多餘的麵粉,然後把魚倒入鍋裡,倒進去後不要翻動,一直用中小火炸。
炸的途中不要去攪拌,要不會把魚攪爛。一直炸到變硬定型,再用鏟子鏟起翻個面繼續炸透炸脆。炸好的魚表面有一層硬殼,把魚撈起來瀝瀝油,放在盤子裡備用。如果炸好的魚粘在一起結塊了可以用手掰開,脆脆的一掰就散。
炒鍋放入一點油,放入姜、蒜和辣椒炒香,把姜蒜都炒到起焦邊為止。
最後倒入炸好的小魚,撒上2層椒鹽粉,重口一點的,或者用來配粥吃的可以放多點椒鹽,翻炒均勻後就可以出鍋了。
很簡單的炸小魚,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根據自己喜歡怎麼調整都可以。吃起來好香,特別是是一肚子卵的。
【小提示】:大肚魚又叫食蚊魚,它老家在美國東南部、墨西哥等地,屬雜食性,以浮遊動物、小的昆蟲與碎屑為食,當然也包括吃食蚊子的幼蟲孑孓(故名"食蚊"魚),很多國家引入食蚊魚就是用來消滅蚊子幼蟲的。成年食蚊魚一天能吃上百條蚊子幼蟲孑孓,一天的進食量可達其體重的42%至67%,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上世紀50年代開始被引進中國的南方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