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器材狙擊步槍我們之前做過比較多了,但是有一款非常具有特色的超級反器材狙擊步槍我們一直沒有跟大家說,所以今天老白跟大家說一下在二戰前期誕生的芬蘭L39超大口徑反坦克槍。
這把槍的口徑在當時可以說是最大的,達到了20mm口徑,可以說是當時槍械的極限口徑了。從第一輛坦克誕生開始,發展到二戰前期,坦克的裝甲已經達到了30mm,當年的芬蘭軍隊口徑最大的槍為13.2mm口徑,所以,芬蘭想要有一款能夠具有非常高的速度,並且還能夠擊穿坦克裝甲的武器。在這個背景下,1939年,芬蘭 L39半自動反坦克槍正式誕生,這款槍可以說是對子彈跟槍械的設計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L39整體的外型上看,其體積非常大,因此被稱為槍中大象,全槍長度達到了2.240m,單單槍管就有1.30m,而重量就高達57.7kg。配備的是當時比較先進的穿穿甲彈,在當年的戰爭環境下,能夠實現300m的距離擊穿30mm厚度的裝甲。
而研發出來之後,正好趕上了蘇聯跟芬蘭的冬季戰爭,因此,這款槍就在戰場上跟蘇聯的T-26和BT-7坦克進行了一場較量,幾乎是槍槍必殺啊。不過到後來,蘇聯配備了更加厚重的T-34坦克之後,這把槍就沒那麼容易擊穿T-34的裝甲了,但是在戰場上,T-34還是被這款槍騷擾了挺多次,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是L39的射擊精度比較高,在300米外,發射五發子彈其子彈的散布半徑只有15cm,所以如果狙擊手比較出色的話,這款槍是可以輕鬆從坦克炮塔的上蓋打入坦克內部,因為當年的坦克通風條件不好,上蓋都是打開的,因此使用這樣的操作,將會有非常出色的殺傷效果。
在發射方式上,L39採用的是單發發射的方式,一般情況下,一把L3需要射手和彈藥手兩人小組進行操作。由於採用大口徑的子彈,因此後坐力非常高,在射擊的時候,需要配合上雙腳架進行穩定,而雙腳架下方設置了兩個底座,底座的結構有點兒獨特,設計成了雪橇的形式。這樣的設計第一個是當年的北歐戰場雪地比較多,可以為移動提供方便。第二個是可以比較好的支撐L39這麼重的槍身,以免它陷入雪地或者是泥土中,實現比較好的穩定性。
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穩定作用,而槍管設置了多孔的散熱設計,可以在射擊之後,充分的讓槍管的熱量散發出去。而彈匣的安放位置則是設計在機匣的上方,使用的是10發的彈匣,射擊方式為半自動的方式,不能連發,而把彈匣設計在上方,那麼就會出現瞄準的問題了,所以L39反器材狙擊步槍的機械瞄準具設計在了左前方便外的位置,類似於蘇聯的PTRD的設計。
這把槍誕生之後,參加過多次芬蘭的戰爭,當年芬蘭本土總生產了1900具L39反坦克槍,而在戰爭結束之後,這把槍還有許多的留存,目前保留的都比較完好,這一點可以看得出來芬蘭的士兵對於這款槍是非常的愛護啊,而能得到這麼好的關照,其性能絕對不低,不然重量高達57.71kg的槍身再加上彈藥,攜帶這麼重的武器在北歐冰天雪地中行軍那是得多麼大的喜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