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科學技術促進「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的進步!
(上圖:墨子發現了「小孔成像)即便是現在,由於「話語權」的缺失,「學閥」們也會為了既得利益,去阻礙「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的創新。(上圖:物質是金屬氫聚合形成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通過鬥爭中戰勝「洋奴」,從而取得「話語權」!
-
(原創)金屬氫是進行「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的鎖鑰
金屬氫是「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的鎖鑰,如果地質變化的動力、地震、火山爆發、閃電等自然現象有了合理的解釋,量子力學也就不再是玄學了!
-
金屬氫是進行「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的鎖鑰
金屬氫是「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的鎖鑰,如果地質變化的動力、地震、火山爆發、閃電等自然現象有了合理的解釋,量子力學也就不再是玄學了!
-
基礎理論研究是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雲梯
我們說,基礎理論研究是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雲梯,那麼基礎理論是什麼?說穿了,就是現在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學的科學理論知識。這些科學理論知識是古往今來社會發展中,人們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與研究,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思考總結出來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是理性思維的集大成者發展和總結出來,並系統的闡述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並成為改造和發展我們生存環境的知識體系。
-
(原創)科學創新不能脫離實踐!
「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不可能脫離實踐,超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而依靠數學公式推演實現理論上的突破!在「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分科而學固然重要,但綜合運用才是最終目的。在我們不了解物質是金屬氫聚合形成的情況下,實驗數據推出的數學公式作為定性量化的認識工具,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當科學技術發現了「高速流動的物質產生金屬氫」以後,再去「數學建模」就僅僅是工程建設的需要了!
-
認識論和方法論是突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的關鍵
一、解決基礎理論落後最簡捷的辦法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謝宇對中國科學超越美國持懷疑態度,認為我們中國目前缺少創新文化,中國人普遍缺少質疑精神。他說的原因是客觀的,但是結論卻不一定成立。這是因為,從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中國的確缺乏創新文化,而這種文化的培養遠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對目前的中國來說遠水解不了近渴,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的視野足夠的寬廣,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也許不必去刻意培養創新文化,也不需要刻意培養人們的質疑精神,我們完全可以採用另外的一種手段就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
-
科學都是通過模型認識事物
最早,人們通過神的擬人模型來解釋自然界的風雨雷電、洪水地震現象。比如神發怒了,預示著惡劣的自然現象將要發生;神的子民愛神敬神、祭祀活動多而勤,又會令上天降下甘露,哺育眾生。後來人們以十指為模型計數,建立起自然數的模型、整數分數與加減乘除的模型,人們用這些純量的模型及其關係式,認識事物的數量關係屬性及其規律。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
(原創)為什麼科研領域會出現「在一棵樹上吊死」的怪象?
(上圖: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立項時往往設立不得突破的框架)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成果的出現完全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是國內外某個超人的(上圖:美國人在實驗室裡獲得了金屬氫)人們缺乏的不是做事的技能,而是缺少揭發事物本質的動力和好奇心,缺少懷疑一切的批判心態
-
科學三大領域——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與「 社會科學」、「 思維科學」並稱「科學三大領域」,它是以定量作為手段,研究無機 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 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自然科學是研究 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包括 天文學、 物理學、 化學、 地球科學、 生物學等。
-
(原創)量子力學對金屬氫與電磁波的認識
物理學是發展中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量子力學對金屬氫與電磁波的認識也逐漸明朗。
-
如何正確認識事物
人生於世,其實只是做兩件事,一件是認識事物,一件是改造事物。如何正確認識事物,關係到如何改造事物,關係到一切。老子認為事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改造事物應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釋迦牟尼認為事物,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原創)「地質學理論」是科學創新的基礎!
「地質學理論」是科學創新的基礎,「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不可能在連「地質變化的動力」都不明確的情況下進行。「漸變論——板塊運動」固執己見,已經阻礙了物理學的發展;物理學一百年來裹足不前,就是脫離大自然,遠離實踐活動導致的。
-
聚焦 | 上海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首設「原創探索類」,為更多原創項目「破土」探路!
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擬資助項目清單日前公布。在700多個擬資助項目中,一個數量較少但資助力度更大的「小類別」引起了不少圈內人的關注。這個名為「原創探索」的類別只有37個項目入圍,每個項目資助金額達50萬元,是一般資助項目的2.5倍。
-
發展中國原創實現中國夢想
「氧核冷裂變」創新理論震驚學術界 經過20多年的質疑和爭論,中國學者許馭原創的高能宇宙線渺子引發天然水中「氧核冷裂變」基礎理論———《發現天然氧核冷裂變與冷核聚變形成油氣藏共生礦》論文,在近年獲得國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公認,一場改變世界的新能源技術革命或許將由此拉開序幕,對於我國目前提出的創新驅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
創新高!深圳大學2020年度獲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類項目資助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1月7日訊(記者 金洪竹)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再次發布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最新重大項目資助名單,深圳大學共有2個重大項目獲資助。「超大城市深層地下空間韌性基礎理論」重大項目記者從校方了解到,重大項目「超大城市深層地下空間韌性基礎理論」由深圳大學陳湘生院士牽頭,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湖南大學等單位參與。
-
(原創)某些人把漸變論、相對論、進化論當作行騙的幌子!
儘管無法用經典力學去描述金屬氫,但是這並不能妨礙人們去應用「等離子體」而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由於科學技術的先進性,導致了「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的相對滯後;但是這並能成為某些人神話量子物理的理由。
-
上海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首設「原創探索類」 資助金額是一般項目的...
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擬資助項目清單日前公布。在700多個擬資助項目中,一個數量較少但資助力度更大的「小類別」引起了不少圈內人的關注。這個名為「原創探索」的類別只有37個項目入圍,每個項目資助金額達50萬元,是一般資助項目的2.5倍。這是上海首次在基礎科研領域為「從0到1」的項目開闢單獨「賽道」。
-
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公布!|附原文
《指南》對各類項目的定位、申請條件和相關要求分別進行了介紹與說明,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人必讀的參考文獻。本書可供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員,以及參與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研究的人員參考。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創新之源,關乎源頭創新能力的提升,決定著科技強國的建設進程,對促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有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
南科大召開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動員大會
中國教育在線訊 為做好我校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報工作,調動全校科研工作者申報基金的積極性,2019年11月26日下午,科研部組織召開了「2020年度校自然科學基金動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