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原創實現中國夢想

2020-12-05 中國網財經

  這是一串串閃光的足跡,這是一次次榮譽的定格———

  2010年6月,許馭的代表性論文《超分子微腔高能與低能光子學導論》(其中上篇為《發現天然氧核冷裂變與冷核聚變形成油氣藏共生礦》,得到徐光憲等著名院士的嚴謹評審後鄭重推薦,引起了中國院士大會與國內外學術界有識之士的廣泛關注。

  2010年6月,《中國科技財富》發表報導許馭的文章———《氧冷核裂變:或可改變世界的新能源技術革命》。

  2010年7月,《科學中國人》發表了許馭科研團隊的報導———《兩大科學發現的引路人》。

  2011年5月29日,英國《星期五泰晤士報》第17版發表該報遠東分社社長、著名記者麥可的長篇報導《中國追尋冷核聚變的奧秘》,報導了許馭的科研成就。

  2012年1月16日,在北京「2011和 諧 中 國 年 度 峰 會 」 上 , 許 馭 獲 得「2011和諧中國年度人物」殊榮。

  2012年2月,許馭被授予「騰飛中國:2011最具影響力年度人物」之一。

  2012年5月,世界華人華僑組織在泰國曼谷召開會議,泰國國會主席頌薩親自向許馭頒發了「世界傑出華人勳章」。

  2012年6月4日,陳清泉教授致信許馭,由衷地肯定了他的科研成果,覺得這是一項改變國家社會現狀和格局的重大科學發現。

  2013年11月,第十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向許馭頒發了「2013中國科技創新傑出貢獻獎」。

  2013年11月28日,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和國際節能環保協會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世界環保大會向許馭創立的上海光錐新能源科技公司頒發了「國際碳金獎———中國綠效企業成長潛力獎」。

  2013年11月29日,博鰲亞洲中小企業發展論壇年會組委會向許馭頒發了「2013中國經濟傑出貢獻人物獎」。

  「氧核冷裂變」創新理論震驚學術界

  經過20多年的質疑和爭論,中國學者許馭原創的高能宇宙線渺子引發天然水中「氧核冷裂變」基礎理論———《發現天然氧核冷裂變與冷核聚變形成油氣藏共生礦》論文,在近年獲得國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公認,一場改變世界的新能源技術革命或許將由此拉開序幕,對於我國目前提出的創新驅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徐光憲院士主持評審許馭解釋油氣藏共生礦形成機理論文後不久,向媒體發表評論:「這次新科技革命將是人類文明進化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由國家之間依靠戰爭來爭奪天然資源向依靠(原創)科技來獲得能源的可持續發展(轉變)」。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任振球教授評介:「許馭總工長期刻苦從事的叫做『自然科學整體化原創研究』,他以強大的科技資訊全面綜合能力,幾乎把所有的交叉學科、前沿科學都統一起來了,就是把宇宙觀、宏觀、微觀、渺觀都統一起來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歌教授認為:許馭總工原創的「氧核冷裂變」基礎研究不但有廣度,而且有深度,從宏觀到微觀已經連成一條線,做到了多學科融會貫通。這項重大原創新理論的方向是正確的,其匯聚技術的工藝是新型的。

  2011年5月29日,英國《星期天泰晤士報》以《中國追尋冷核聚變的奧秘———中國科學家正在引領探索發掘物理學的聖杯》為題,報導了這樣一則消息:「在尋找廉價、清潔和無暇的能源方面,中國已經悄無聲息地鼓勵科學家復興一個有爭議的理論———低能核反應,有時候被稱作為冷核聚變。這個環境保護和新能源革命的項目,已經被中國科學家推薦到下個月召開的聯合國環保會議(進行演講)……2009年美國有關部門預測這個新技術將引起世界更大範圍內的關注和認可。中國相信哪個國家發現新能量來源,哪個國家就掌握了21世紀的鑰匙……注意到這個改變的第一人是許馭,一位上海的中國學者,他長期挑戰守舊的科學理論並支持在較低的溫度下研究冷核聚變和冷核裂變……僅僅一個星期後,一篇由許馭概述的理論就在科學技術部主管的專業雜誌上發表了……」

  該文發表後,美國《紐約時報》網站當日全文予以轉載,報導了中國學者許馭原創的氧核冷裂變理論的深遠影響,並報導了許馭應邀出席聯合國第四屆世界環保大會發表專題演講的消息。

  許馭科研組歷經艱辛的基礎研究與實驗驗證認為:二十一世紀新科技革命、新產業革命、新能源技術革命已經迅猛來臨,實現多維時空高密度物質的熵減(負熵)效應、高能與低能電磁能量強耦合效應,進而鏈式發生無汙染的雙氧水與水中氧核冷裂變、天然核冷聚變與其後的新型化學模板複製效應、生物工程效應,將顯著降低整體工業生產成本、實現新舊技術大規模升級換代,以低成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跨越發展。

  許馭認為,歷史上規模大、效益高、爭議時間長、影響深遠的中國學者原創的高能宇宙線渺子(μ子)引發的氧核冷裂變,體現了世界範圍第一生產力「質的飛躍」發展的「四個快速轉變」:一是由中國長期跟蹤學習西方高新技術,向西方跟蹤、追蹤學習中國和東方學者原創的高新技術快速轉變;二是由主流科學界的常規創新向非主流科技界為主、主流學者配合的超常規科技創新快速轉變;三是由數千年來發明使用各種機器解決人類局部問題,向人類巧妙的接收和使用極低成本高能宇宙渺子能量、徹底解決人類的能源、資源、環境、健康、糧食、就業、效益等一切重大問題快速轉變;四是由單一學科技術創新向自然科學整體化的匯聚創新快速轉變,這是必將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原創的最先進生產力。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艱辛努力20載,許馭首先提出的高能宇宙射線初級渺子(μ子)引發天然超分子微腔中的水中氧核冷裂變形成碳氫化合物理論逐漸成熟,宇宙線引發水中氧核冷裂變理論對解釋反應過程的形成機理也在逐漸深化。

  因此,許馭不僅在宇宙線渺子引發天然冷核反應基礎理論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對雙氧水與水中氧核冷裂變實際生成工藝的產業化放大研究方面也有了透徹的把握。

  歷盡艱辛終不悔淘盡黃沙始見金

  ———我的發明屬於國家、人民,盼望著有一天能用我發明的產品使中國人在世界上揚眉吐氣。

  ———機遇對每一個人都一樣,更重要的是刻苦和知識,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再加上獨特的思維。

  這是80年代一位中國青年科學家的肺腑之言,對許馭在中國原創科研道路上不懈追求產生了重要影響。

  世界科學史多次表明,每一次人類科學探索與重大發現就是科學家經歷苦難之時。愛迪生、瓦特、伽利略等無不身經磨難依然獻身科研。表現在許馭的身上,就是持續20年如一日奮鬥的艱辛科研歷程。他常說這樣一句話:「軍人是用生命為祖國服務,科學家就要用知識服務祖國!」

  66歲的許馭,前額碩大、身體單薄,身著黑色短呢子大衣,對人和藹可親,科研道路上歷盡的艱難困苦已被他從容淡定的言談舉止湮沒得無影無蹤。對於這位走在前沿的科學家,知道他的人並不多,原因是他所從事的研究課題曾被主流媒體廣泛誤讀。他在不被人們理解和支持的艱難環境裡苦坐冷板凳18年。

  1991年1月,許馭轉向高新技術多學科前沿交叉信息匯聚研究,探索自然科學大交叉跨學科高級基礎理論創新研究,1994年6月,他被新能源基地任命為副總工程師,主持新能源合作研究。1996年6月,由於部委機構調整,該基地撤銷,許馭應楊士勤校長邀請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藉助該校的科研條件,轉向自然科學整體化原創研究工作。一年後哈工大因受到相關壓力,與許馭的合作科研不得不半途而廢。離開國家體制搞科研,且研究課題聳人聽聞,各種壓力逐漸從四面八方襲來———來自家人的不理解,來自社會的冷嘲熱諷,來自傳統思維的禁錮,婚姻也發生了危機……他默默承受住了這一切,開始了18年的潛心研究之旅。

  許馭遇到的第一個也是最實際的難題,就是沒有科研經費。沒人相信、沒人支持,唯一的辦法就是自籌資金。他多次向至親好友、老同學、老領導、老部下、新老朋友求助。入不敷出的時期,他頂著家人抱怨,先後兩次賣掉自己與子女的兩套房產苦苦支撐,下定決心哪怕傾家蕩產也要將自然科學整體化原創研究進行到底。

  執著的追求最終導致他失去了20多年的婚姻……苦,難以言表,但是正如許馭所言:「我們中國人發現的這一新的原始創新研究項目,不是私事,而是關係到國家興衰的大事,無論多麼艱難,我都要堅持到底,寧願犧牲自己,甘為人梯,也不能輕言放棄!」

  1998年3月,許馭應大連市人體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廷金邀請,合作研究新能源;1999年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合作開展新能源科研項目。艱辛的磨難,並沒有改變許馭獻身科學、樂於奉獻、勇於攀登的信念。科研進程中,知識結構需要不斷拓寬加深。為了深造進修、匯聚自然科學各門前沿學科新知識、新成果,上海圖書館幾乎成了他的家,除了實驗室,其餘時間他幾乎都在圖書館和科技情報研究所度過。

  自然科學整體化基礎研究面廣量大,個人能力終究有限,組織好科研團隊是加快科研進度的必由之路。2003年5月,許馭創立上海恆變新能源研究所,此後經常奔波在各大著名高校間,尋找技術知音,開始以委託實驗的形式,把中間體實驗驗證交給高校實驗室,由他支付一定的合作科研費用。發現真理的道路總是異常艱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歷經寒暑十八載,在有關發明家的啟發下,通過舉一反三,多學科融會貫通,由他主持創立的「高能與低能超分子微腔光子學與光子集成新技術」橫空出世。2009年10月31曰,在北京相對論研究聯誼會、美國《格物》雜誌編輯部聯合主辦的北京第99屆盧鶴鈸學術論壇上,許馭以自己18年研究成果為主題,作了《低能、中能與高能超分子微腔光子學》演講報告,2009年10月31日晚,歐共體新聞網「世界新聞·超分子欄目」及時轉載報導了許馭原創的「超分子學」演講提要。從而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有識之士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為了謀求新發展,許馭在上海又創辦了上海光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氧核冷裂變震驚科學界。

  創新科技報效祖國

  許馭的科學價值難以估量,許多發達國家重金收買他。雖然多年獻身科研早已債臺高築、傾家蕩產、家庭破裂,但是許馭無怨無悔,他多次動容地說:「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只要我們做出成績,祖國就會日益強大起來!」

  愛國就要奉獻拼搏。許馭以充滿敬意的口吻談到勇攀科學高峰的錢學森、談到殲-15飛機設計總工程師羅陽,他說,「正是他們那種無私奉獻,為國家民族爭光、努力拼搏的精神激勵著我前進。我也要勇於擔當!擔當就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守土盡責。祖國的科研事業需要我,這就是我守土盡責的最好陣地,這就是我的最大價值,也是祖國強大的必備條件。」

  通過獲得合作者實驗驗證的自然科學整體化原創基礎研究監測分析,許馭提出了十大新科學發現,獲得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其中,「經絡的功能與結構本質科研難題」和「油氣藏形成機理科研難題」的攻破,被《科學中國人》稱為兩大科學發現的引路人。

  從1999年開始,許馭開始涉獵量子醫學課題研究。量子醫學是二十一世紀尖端學科,可以揭示延緩生命衰老的奧秘,探索生命起源之謎,80年代已在美國得以應用,90年代在日本、德國等少數發達國家應用於臨床。而最早提出生物場導理論,進行量子醫學實驗的卻是原中國學者、現為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姜堪政。生物場導技術在中國已有50年研究歷史,對於一直沒有應用於服務國人健康,許馭一直難以釋懷。許馭還第一次為人體經絡現代化科學解釋提出了經絡的新定義,首次成功地把有機半導體量子腔的概念引進經絡學說,獲得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院士彼得·伽利耶夫教授的肯定和引用。植物微波量子艙養生治療體系是植物微波技術和量子技術的有機結合,對人類祛除病痛、增強免疫、延緩衰老、提升活力等具有奇異功效。為此許馭多次從上海來京,訪問位於西郊機場附近的北京中科量子醫學研究院,並受該院邀請擔任顧問一職。他將自己研究的「經絡的功能與微觀結構本質學」理論運用到量子醫學上,幫助該院完善量子頻譜振動檢測儀、改進量子微波養生艙等,還指導年輕科技人員進行科學實驗,成功完成了3項生物場導育苗培育與應用實驗。為了普及量子知識,他親自將量子醫學理論譯為通俗易懂的材料供大家參閱,並幫助研究院建立起傳統中醫與量子醫學相結合的研發與治療體系,讓高科技量子醫學走下神壇,為人類健康服務。

  2013年9月30日,國家在北京中關村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敏銳地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切實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人民日報》報導後,許馭深情地說:「國家有關領導對我國科研人員勇攀高峰、不斷掌握和突破核心技術的拼搏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話中提到了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提到量子通信和新能源發展情況,我們備感親切!黨中央對知識分子給予這麼高的評價,期望值如此之高,對我們確實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一個人一生的奮鬥,能夠得到國家有關領導、著名院士這樣的讚許,無上光榮,付出再大的代價都值得!」

  中國已站在實現跨越的新起點上

  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是富於創造的民族。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國屢次錯失科技革命的機遇,逐步從世界經濟科技強國的地位上淪落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再不能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須密切關注和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今天,通過科學家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已站在了實現跨越性發展的新起點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日可待!

  科學院徐光憲院士為《邁向世界的中國科技》寫的序言表達了世人對科學家共同的敬意和心聲———

  記錄下他們,並不是為了謳歌或讚美,只是希望我們不要忘記,他們十幾年如一日的拼搏和貢獻……他們點滴的成績,都是美好生活的保障和支撐。

  ……就是這樣一群普通的人,始終保持著平和執著、謙虛務實的心態,默默地將自己的人生植根在這塊厚重廣袤的土地上,在各自的領域裡探索和耕耘,不斷地豐盈著自己生命的內涵、拓展著自己人生的寬度,並積澱著知識的厚度。

  艱苦著、掙扎著、奮鬥著,但也執著著、快樂著……他們豐贍著自己,也造福著人類。就讓我們深情的記住他們吧,在時代的百變潮流中始終能摒棄時尚、不圖虛榮、腳踏實地、寄一腔摯情於祖國科技事業的奉獻者!

  其實,這些甘願放棄自己利益的科研工作者,每一次點滴的進步,都參與促進了這個時代的文明進程。他們把其個人的生涯與歷史的嬗變、時代的進步融匯到一起,這是他們自己無悔的選擇,更是人類價值連城的福祉……

  許馭,正是這個光榮群體裡的一員!

相關焦點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歷程:靠自主創新實現飛天夢想
    中國的空間站建成後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航天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為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提升綜合國力、提高民族威望作出重要貢獻。  遙想當年,中國人只能羨慕擁有載人空間站的美國、俄羅斯,幾代人的飛天夢想還在醞釀;時至今日,中國的載人航天雖然白手起家,卻飛出了震驚世界的速度,發出了閃耀太空的星光。
  • [新聞眼]尋夢中國 高佑思:中國讓我實現了小夢想
    [新聞眼]尋夢中國 高佑思:中國讓我實現了小夢想 尋夢中國——高佑思:中國讓我實現了小夢想。
  • 中國碳基晶片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芯」夢想就要實現了
    中國碳基晶片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芯」夢想就要實現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在過程當中其實是更為關鍵和更為重要的,如果在這方面沒有實力的話,很容易被其他國家所超越和看不起。而我國在技術發展領域其實就有著比較多的缺陷,首先我們的起步比較晚,這樣的一種發展缺陷,也讓我國在很多科研研製上無法和歐洲國家進行對比。在這樣的一種發展過程當中,也激發了我國科研人員的一些鬥志,所以就會花費更多的心思去演這一些新型的東西,想要對這一局面有所改變。
  • 中國航天發展最快的十年:載人航天夢想成真
    這十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帶給國人無限的驚喜。作為親歷者,周建平的感受更為強烈。從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到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再到擔任工程第二任總設計師至今,周建平參與並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十年。  「人一生中所能幹的事是有限的,能參與完成我國載人航天跨越式發展,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
  • 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我們實現了古代的浪漫與夢想
    這是時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眼裡的「玉兔」。嫦娥三號搭載了我國首輛月球車「玉兔」實現了落月與巡視勘察。設計壽命只有三個月的玉兔號,最終超期服役,在月球工作了972天。玉兔號是中國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個足跡,意義深遠。
  • QQ音樂助推原創歌手加速實現音樂夢想
    9月20日晚20點,QQ音樂牽手TME live,共同打造的毛不易「像我這樣的人」全原創演唱會實現了大火,無論是TME live一貫的高水準舞臺呈現,還是毛不易CD級別的現場演繹,都讓樂迷紛紛感慨「神仙」合作。超600萬觀眾齊聚QQ音樂,紛紛表示對演唱會的讚美與喜愛,併集體喊話毛不易「紮根」QQ音樂,早日實現自己的「巨星」夢。
  • 中國航天重頭戲將要來了,或將助力實現登月的夢想
    中國航天重頭戲將要來了,或將助力實現登月的夢想自航天技術誕生以來,人類就在嘗試尋找其他星球之中生命存在的痕跡,尤其是近些年地球的資源供給漸顯不足,人類開始設想會不會還有另外一個星球適合人類居住,或者其他的星球是否有更多的資源物資以供我們利用,這也是人類航天技術探索的重要目標之一。
  • 習近平等七常委談中國夢:實幹才能夢想成真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 在「十四五」發展新徵程中實現青春建功夢想
    譚成旭勉勵青年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全會精神,紮根鋼鐵沃土,銳意拼搏進取,勇於開拓創新,在鞍鋼集團「十四五」發展新徵程中實現青春建功夢想。  座談會上,來自一線的科技研發、技術骨幹、生產管理、技能人才、市場銷售代表和新入職大學畢業生代表、住宿青年職工代表7人以「青春建功『十四五』」為主題進行發言,交流工作成果,分享成長感悟,為鞍鋼集團實現「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這些年我解決了很多問題,絕大部分都是別人眼中的小問題。但我恰恰覺得,只有解決一個個小問題,才能保證企業生產的大運轉。」
  • 中國經濟新動能|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一方面,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越來越錯綜複雜,一系列支撐傳統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逐漸衰弱,給中國經濟的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改進空間和潛能釋放空間,城市化進程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壁壘破除、土地制度改革……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改革短板」進行破解,則可以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 韓國宣布:人造太陽打破中國紀錄,要實現全人類夢想?
    圖為磁約束裝置內部近日,韓國進行的一次可控核聚變試驗成功創下了將1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維持20秒的世界紀錄,打破了之前中國創造的10秒世界紀錄,難道中國人造太陽記錄被打破?雖然韓國宣布,人造太陽要打破中國記錄,從而要實現全人類夢想,卻不料慘遭打臉,中國的等離子體溫度指標已經提升到了2億度,相關裝置即將在近期完成建設,韓國在這方面還有巨大差距。
  • (中國夢·赤子心)飛向太空的夢想
    (中國夢·赤子心)飛向太空的夢想 發表時間:2013-06-09   來源:他們回答說,當然要關注,中國經濟的順利發展與否直接影響著世界經濟,特別是航天領域,中國快速發展,而歐洲卻因金融危機而減少資金投入,中國的未來走向對世界影響重大。此後不久,我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夢的講話,感慨更多。每個人都有夢想,有對個人的夢,有對國家的夢。  1980年,16歲的我以全縣理工科狀元的好成績,踏入南京航空學院。
  • 外國人的中國夢|因為夢想,他們來到中國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  中國,這是一片夢想的熱土。  有這樣一群外國人,  他們來自不同國度,  有著不同膚色,  講著不同語言,  但他們都選擇來到中國,追尋自己的夢想。(照片由高佑思提供)  以色列小哥高佑思,中國新晉「歪網紅」,  北大讀書,中關村創業,街採老外侃中國;  當中國的大門打開,美國女孩李碧菁來了,  她創立了中國首家外資私立醫院,一待就是40年;  吃麻辣火鍋,開跨國網店,納塔莉亞愛上了成都,  橫跨歐亞的中歐班列,承載起這位波蘭姑娘的夢想;
  • ...民族復興 亞特蘭大 海外僑胞 中國發展 華僑華人-中國新聞-東方網
    原標題:國僑辦主任:歡迎僑胞回國實現中國夢  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20日在與美國亞特蘭大當地僑團代表座談時說,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將個人夢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結合起來,歡迎僑胞回國實現中國夢。
  • 中國的「火箭男孩」:夢想是可以點燃的
    相比美國的「火箭小子」,我們中國的「火箭男孩」起點更低,難度更大。事實上,製作可以升空的火箭並非買幾塊材料拼接起來那麼簡單。據了解,劉上用了近半年的時間,才完成了設計、製造、測試等一系列過程。且完成代碼編寫、電路焊接等工作則需要長期的經驗累積。要知道在《
  • 記錄美麗中國 ——央視原創紀錄片推介會側記
    楊志成 攝    10月27日下午,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2018年度推介盛典在京舉行,20餘部反映美麗中國的原創紀錄片新作將於2018年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當天,這些作品的總導演、製作人逐一介紹作品,這些涉及文化歷史、自然地理、社會現實、科技探索四大類題材的新作,以各自獨特的視角,反映了高速發展中的美麗中國。
  • 《完美星開幕》正能量爆棚 原創喚起夢想之光
    來自「好歌曲」的邱振哲獲恩師周華健助陣,一曲原創新作《太陽》和真摯言辭感動了所有人。當音樂夢想與工作、愛情不可兼得時,女唱作人鈴凱和陳蕾從艱難的選擇中收穫創作靈感,引得黃舒駿、丁薇兩位觀察員金句頻出,現場火藥味十足;此外,剛獲得「新城國語新勢力歌手」的大山帶來了首支原創作品《逐光人》。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完美星開幕》,即將為您獻上最好的原創音樂。
  • 「辛棄疾800年前夢想的盛世中國,我們實現了!」這聲呼喚讓人淚奔
    眾裡尋他千百度那個「他」不是別人,正是辛棄疾自己再看眼前斑斕美景,星如止雨到處張燈結彩火樹銀花宛如夢想中強大的中國崛起在自己眼前自己卻壯志難酬試問幾人能讀懂自己的夢想又何時能見夢想成真呢?因為感到傷感,所以更要努力向上越是苦悶迷茫,越要咆哮大笑越是幽暗哽咽,越要燦亮吶喊更重要的是他要通過歌聲告訴800多年前的辛棄疾他夢想中強大的中國
  • 幾十年夢想被中國該武器實現,3萬米高空4倍音速飛行
    無人機最早是在上個世紀20年代出現,當時受一戰的影響,英國兩位將軍便提出無人機的設計概念,這一設想立馬得到了當局的肯定,於是就指定相關人員進行研製,不過在最開始的時候,無人機被當作訓練靶機使用,經過後續的發展,它的用途才變得更加廣泛。
  • 中國人口發展經驗有助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每年這一天,都再次提醒我們人口問題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緊密相關」。那麼,當前全球人口整體面臨哪些問題?各國人口發展合作進展如何?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又有何影響?人口問題日益突出 發展合作亟待強化東西吃多了,胃會不舒服;人口太多了,地球會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