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摩爾定律在光纜中延續:新技術提升 10 倍數據傳輸速度

2020-12-08 愛範兒

讓摩爾定律在光纜中延續:新技術提升 10 倍數據傳輸速度

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光纜問世以來,新技術革新使得平均每過 4 年其傳輸速度就會提升 10 倍,但近幾年我們似乎遇到了瓶頸。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努力穿過這段狹小的瓶頸,位於洛桑的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率先完成了這項任務。他們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論文揭示了一種將光纜數據傳輸速率提高 10 倍的方法。

一直以來研究者們都明白縮小信號間距是一條正確的路線,但過小的距離總會產生信號幹涉,沒人能解決這個問題。這隻洛桑的團隊發現,這個信號壓縮的聖杯藏在各信號的頻率值當中。

通過用同一頻率發射脈衝信號,科學家們得以避免相近信號的幹涉,獲得 99% 數據準確性的理想脈衝信號。

該論文合著者之一的 Camille Brès 表示 「為了能把它們搭配在一起,這種脈衝的形狀比普通脈衝更尖銳,你可以想想一下拼圖的每一片相互銜接的樣子。當然,這種信號仍會存在幹涉,但它們都不在我們讀取數據的部分。」

研究者們表示該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造價也不昂貴,完全可以投入商業普及,他們期望光纜工業會採取此技術。

 

題圖來自 extremetech、插圖來自 microviralmarketing

相關焦點

  • 性能提升5倍,能耗降低30倍!Intel要用自旋電子技術復活摩爾定律
    延續「摩爾定律」的新技術而為了推動摩爾定律在未來的繼續前進,以及可能的後摩爾時代的到來,英特爾很早就開始積極研究如納米線電晶體、III-V 材料(如砷化鎵和磷化銦)電晶體、矽晶片的3D堆疊、高密度內存、(EUV)光刻技術、自旋電子(一種超越CMOS的技術,當CMOS無法再進行微縮的時候,這是一種選擇
  • 為摩爾定律續命? 自旋電子技術暫難當大任
    因此,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也越來越盛,不斷有人預測出該定律失效的時間,或許是10年,或許是15年。  前不久,英特爾公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藉助自旋電子(MESO)技術,研發出一種名為「磁電旋轉軌道」的邏輯元件,可將常見晶片元器件尺寸縮至當前的1/5,同時可降低能耗超90%。有業內人士估計,科研人員可藉助這一元件,研發出「超級晶片」,為摩爾定律「續命」。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技術之探討
    和物理定律不一樣,摩爾定律是一個由按比例縮小技術(通過不斷改進光刻技術來縮小工藝尺寸)驅動的經濟理論。過去的50年(截至2015年),出現過多次電子器件性能持續增長的難題,不斷挑戰著摩爾定律。但有人曾總結了「摩爾定律的強健性」,即儘管有諸多底層物理機制的限制,總有新的技術及時出現,使摩爾定律得以延續。然而,為什麼現在情況不同了呢?如果說按比例縮小技術是摩爾定律的驅動力,那麼二維矽光刻技術則是其核心。越來越多專家認為,到2020年底,二維光刻技術將會達到極限,而且,現在其後繼技術還不清楚。
  • 超材料或將延續摩爾定律?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 摩爾定律一
    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發展歷程被稱為計算機第一定律的摩爾( Moore)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摩爾定律的突圍
    雖然在先進位程進入到5nm以後,摩爾定律的實現已經有所放緩,但微觀層面晶片設計依舊將持續朝著更高的計算密度,更大的存儲密度和更緊的連接密度三個方向持續推進,同時行業新的理念和技術方法仍將為摩爾定律注入新的血液,比如採用非經典結構,從結構的設計及布局來實現晶片面積的微縮,從而促使摩爾定律在「另類」層面得以實現。
  •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超材料或延續摩爾定律
    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 摩爾定律必然崩潰?這難道又是物理學家們口中的「狼來了」?
    在今天,計算機產品的複雜性和能力正在日益增長,我們每年新買的計算機產品,它的能力幾乎是去年樣式的2倍。在計算機的發展和更新換代方面,一個被稱作「摩爾定律」的預測成功地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換句話說,當代計算機的發展趨勢與「摩爾定律」的預測是完全吻合的,而且時間已經超過了半個世紀。那麼,什麼是「摩爾定律」呢?
  • 新摩爾定律時代電子技術的創新蹊徑
    CMOS技術和「新摩爾定律」的技術而實現的——「新摩爾定律」的技術包括模擬混合信號、高壓和超低功耗等。目前整個半導體產業正在探索兩條道路:一種是繼續縮小尺寸traditionalscaling,還是MoreMoore,後摩爾定律,注重功耗降低及性價比的提高。尤其是新材料的開發會使產業更加創新發展,朝著更小尺寸、更高密度發展,而新摩爾定律MorethanMoore更是推動了CMOS的技術發展。
  • 7nm後,這個技術將接替FinFET延續摩爾定律
    7nm後,這個技術將接替FinFET延續摩爾定律 佚名 發表於 2016-12-12 13:48:21   比利時微電子(IMEC)在2016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EEE
  • 近十年來,摩爾定律在哪些領域失效和延續?
    AI技術的算力增長在延續摩爾定律。2019年OpenAI 發布了他們18年關於AI使用的計算能力如何增加的分析的更新,結果顯示它以3.4個月的倍增時間呈指數增長。自2012年以來,該指標已增長了300,000倍。摩爾定律失效的領域很多,比如電池領域。在探索階段和鋰電池發展初期,電池容量曾有短暫的快速增長期,但很快就觸及天花板,後面基本都是慢速提升。
  • 傳說中的光子計算機將直接擊潰摩爾定律
    在過去幾十年中,計算機處理器的發展一直都遵循摩爾定律,這個由戈登·摩爾提出的定律一直都推進著電子行業的發展。但是近年來不斷的傳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聲音,在今年的GTC上,老黃在開場後直接表示「摩爾定律」已經失效,「設計人員無法再創造出以實現更高指令級並行性的CPU架構」「電晶體數每年增長50%,但CPU的性能每年僅增長10%」。
  • 摩爾定律失效 還有什麼方法讓計算性能暴漲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摩爾定律假定,微處理器的電晶體將每兩年翻一倍,它們的計算性能也隨之翻倍。自戈登?摩爾(Gordon Moore)1965年提出以來,該定律一直生效。不過近年來業界一直預測該定律即將失效。早在2000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矽技術在大小和速度上的極限提出了警告。實際上,摩爾定律並不算是定律。它更多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 摩爾定律的救星:螺旋渦流形光束雷射
    近年來,維持晶片行業50年的神話「摩爾定律」似乎快面臨失效了,由於製程工藝已經接近矽晶晶片原子極限了,但一項新的光線 研究進展可能會繼續延長摩爾定律的
  • AI計算量每年增長10倍,摩爾定律也頂不住|OpenAI最新報告
    根據對實際數據的擬合,OpenAI得出結論:AI計算量每年增長10倍。從AlexNet到AlphaGo Zero,最先進AI模型對計算量的需求已經增長了30萬倍。英偉達的黃仁勳一直在強調摩爾定律已死,就是沒死也頂不住如此爆炸式的算力需求啊。至於為何發布AI計算量報告?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力破局
    萬物互聯、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成熟正在重構我們的生活方式,數據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積增長,今後的智能設備數量會越來越多,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相應的,通過物聯網,這些設備會把各式各樣的數據源源不斷地傳輸到後端的數據中心,數據來源的多樣性、格式的複雜性和語義的不確定性,都將導致後端的計算量越來越大,對計算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超材料或延續摩爾定律
    內容來源於中國電子報 兩種方式延續摩爾定律 一直以來,半導體器件的發展趨勢都沿續於摩爾定律的規則:集成電路中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經過18~24個月總數增長一倍。
  • 「光語者"謝崇進:我對摩爾定律的承諾
    今天,一根光纖在實驗室裡的速度達到了 100T 每秒,在商用系統裡也可以做到 20T 每秒。從七十年代中期到現在的三十年,光傳輸信息的速度提高了1000000倍。看起來技術進步勢如破竹,但每一個「0」都來之不易。光通信的基本原理仍然是開和關代表的0和1,這沒有變。
  • 破紀錄 多芯光纖數據傳輸速度每秒255TB
    據外媒報導,埃因霍芬理工大學和中佛羅裡達大學的科研人員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光纖,可以在一秒內傳輸255TB的數據,差不多是5000張DVD的容量。破紀錄 多芯光纖數據傳輸速度每秒255TB(圖片來自Yahoo)    目前,人們普遍使用的光纜速度極限是
  • 這次真想要了摩爾定律的命
    他們用特殊相變材料和光子集成電路模擬人腦神經突觸,使得這款晶片在測試中的數據傳輸速度達300Gbps,比當時現有標準處理器要快10-50倍,同時功耗大幅降低。 在同年5月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0萬美元創業大賽上,一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團隊憑藉用納米光子晶片執行AI任務,成功斬獲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