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幹細胞藥理學研究新發現:激活自噬可清除tau蛋白

2020-12-05 腦科學君

Tau蛋白病變疾病主要表現為受損腦區神經元以及膠質細胞tau蛋白異常聚集和功能失調,這些疾病包括額顳葉痴呆(FTD)、進行性核上性麻痺(PSP)和阿爾茨海默病(AD)。遺憾的是,目前尚無針對tau病變的有效藥物,能夠到達臨床試驗的tau靶向藥物也少之又少。大量證據表明相較於晚期tau的纖維纏結,早期tau蛋白的異常定位、寡聚化和溶解性質的改變與神經毒性的關聯性更強。因此,尋找清除早期tau蛋白的方法可能有助於tau蛋白病變疾病的治療。

哈佛醫學院的Haggarty教授團隊對tau病變病人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誘導形成的神經元細胞進行藥理學研究,發現了tau蛋白清除的自噬機制和小分子藥物。該研究於2020年6月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題目為Prolonged tau clearance and stressvulnerability rescue by pharmacological activation of autophagy in tauopathyneurons

Haggarty教授目前供職於哈佛醫學院神經病學系和麻省總醫院基因組醫學中心,是化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和精神病學系藥物實驗和診斷中心負責人。其團隊主要致力於研究使神經系統能夠感知、適應和響應各種內外刺激的神經可塑性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從而發掘靶向治療和預防神經精神疾病的藥物。

圖自haggartylab.org/stephen-j-haggarty/

1,tau蛋白病變神經元中自噬功能受損和人神經元自噬激活劑的發現

既往研究發現自噬功能受損是蛋白病變的一個重要特徵。為了研究這一點,該團隊分別誘導了兩個無tau病變受試者、1個攜帶tau-A152T風險變異的PSP病人和1個攜帶常染色體顯性變異tau-P301L的FTD病人的iPSC。這些病人的iPSC誘導形成的神經元細胞中均表達內源性的tau蛋白並能較好的模擬疾病相關表型。

檢測發現,自噬-溶酶體途徑的相關標誌物如與底物選擇和自噬小體合成相關的蛋白LC3-II,溶酶體相關膜蛋白LAMP1和LAMP2以及泛素結合自噬受體蛋白p62在tau病變神經元中均是升高的,提示tau蛋白病變引起自噬功能受損。

基於以上證據,該團隊在無tau病變受試者神經元細胞中對240個小分子藥物進行篩選尋找人體外神經元的自噬激活劑,最終發現了OSI-027、AZD2014和 AZD8055三個化合物相較於雷帕黴素在自噬激活中表現更加突出(圖1)。

圖1. 人體外神經元中激活自噬的化合物篩選

2,mTOR抑制劑可以降低FTD病人iPSC神經元的tau負荷並挽救tau介導的神經元應激障礙

以上三種化合物被預測為ATP競爭性的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抑制劑。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些可以激活自噬的化合物在tau病變神經元中的作用,該團隊用不同濃度的OSI-027、AZD2014和 AZD8055(0.1uM-10uM)分別處理tau-A152T和tau-P301L變異的神經元24小時,並檢測神經元中的總tau蛋白(T-tau)和磷酸化tau(P-tau)水平。結果表明,這三種化合物不影響神經元活性並最大程度降低tau蛋白的藥物濃度是10uM(雷帕黴素為3uM)。

此外,在FTD病人誘導的神經元細胞中,tau蛋白的聚集往往和神經元應激障礙並存,而這種應激障礙會在澱粉樣蛋白β(Aβ)和興奮性神經遞質NMDA的刺激下表現的更加顯著。該團隊先使用mTOR抑制劑處理攜帶A152T變異的神經元8小時,之後加入Aβ和NMDA,隨後檢測細胞活性。溶劑對照組細胞活性僅為30%,雷帕黴素處理組挽救60%溶劑對照組的細胞活性,AZD8055挽救70%,OSI-027挽救80%,AZD2014挽救100% (圖2)。

圖2. 挽救tau-A152T神經元的應激障礙

3,mTOR抑制劑處理的神經元的溶酶體可以募集tau蛋白

為了進一步研究mTOR抑制劑清除tau的機制,該團隊使用10uM AZD2014、10uM OSI-027以及空白對照分別處理tau-A152T和tau-P301L神經元,並分別提取其溶酶體蛋白、外泌體蛋白和胞漿蛋白。結果表明,使用了mTOR抑制劑後,tau蛋白和P-tau主要富集在溶酶體中,而胞漿中的tau蛋白水平降低

4,mTOR抑制劑對降低tau蛋白水平和毒性存在延長效應

使用mTOR抑制劑處理24小時的神經元tau蛋白的水平是降低的,但這一降低效應是瞬間的還是可以長久維持的呢?為了解答這一疑問,該團隊使用10uM OSI-027和AZD2014兩種藥物處理A152T神經元24小時(3uM雷帕黴素作為對照),更換新鮮培養基並在之後的20天內每天檢測tau蛋白水平和神經元活性。

在第一天的檢測中,OSI-027和AZD2014均降低了60%的tau蛋白水平,雷帕黴素降低了40%。在第8天,OSI-027降低了80%的tau水平(空白對照組降低了20%);在第12天,AZD2014降低了80%-90%的tau水平。在第12天,雷帕黴素處理後的神經元tau水平開始升高,而OSI-027和AZD2014處理過的神經元需要16天才開始回升。以上結果提示mTOR抑制劑對降低tau蛋白水平有延長效應,OSI-027和AZD2014比雷帕黴素有更強的延長效力。(圖3)

圖3. mTOR抑制劑對tau蛋白的延長效應

結 論

Tau蛋白病變是腦中存在tau蛋白異常聚集的神經變性病的共同特點;病人的iPSC誘導形成的神經元細胞模型可以在體外模擬疾病表型,成為藥物研究的重要工具。

該研究在人神經元中發現自噬可以降低tau負荷,同時mTOR抑制劑OSI-027、AZD2014和AZD8055可以顯著降低磷酸化和不溶性tau的含量並能夠改善由tau導致的神經應激障礙。mTOR抑制劑對神經元自噬的調節機制可能有助於促進治療tau蛋白相關病變的藥物研發。

值得注意的是,mTOR抑制劑在腫瘤治療、器官移植和臨床試驗中被證實有較多副作用,這可能會給藥物的應用帶來不便,但這些副作用大多是劑量或給藥頻率相關並且是可逆的。該研究發現了OSI-027和AZD2014對tau蛋白的延長效應,也許未來可以通過間歇給藥方案來抵消部分副作用並提高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

參考文獻:

Silva MC, Nandi GA, Tentarelli S, et al.Prolonged tau clearance and stress vulnerability rescue by pharmacologicalactivation of autophagy in tauopathy neurons. Nat Commun.2020;11(1):3258. Published 2020 Jun 26.

編譯作者:小言 (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Victoria, 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Nat Commun:神經退行疾病研究新方向——MSI/tau蛋白的相互作用
    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部的Rakez Kayed教授團隊既往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AD)腦中,RBPs的Musashi(MSI)家族參與到了tau蛋白的細胞毒性作用中。MSI家族是一個進化上保守的RBP家族,包括兩種同源類似物(MSI1和MSI2),最初是在神經系統中被發現的,主要在神經幹細胞中表達。
  • nat commun:細胞自噬相關蛋白參與腦細胞分子運輸的新機制
    2020年4月2日訊/生物谷BIOON/---此前研究表明,自噬作為一種細胞自我循環或廢物清除的過程,對於神經元的存活而言必不可少。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科隆大學CECAD衰老研究中心的Natalia Kononenko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自噬實際上還具有新的重要功能:參與細胞自噬的蛋白質同時參與了細胞內蛋白轉運速度的調節。
  • 研究發現關鍵內質網伴侶蛋白協同自噬途徑負反饋調節細胞應激反應...
    因此,維持蛋白質穩態、降低內質網應激水平可作為代謝性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自噬作為細胞清除內質網錯誤摺疊蛋白的重要途徑之一,其與內質網應激的相互作用及其分子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博士研究生楊雲志和馬風光等人在研究員李於的指導下,在衣黴素(tunicamycin)誘導的內質網應激動物模型及細胞模型中發現內質網伴侶蛋白Calreticulin表達上調,同時伴隨細胞自噬水平增強。
  • 有效促進tau清除的全新分子機制
    新皮層中的tau病理與認知下降的聯繫比Aβ聚積更加緊密,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著眼於開發AD和其他tau通路疾病的tau蛋白療法。研究表明tau聚集體可以穿過細胞膜,隨後擴散到突觸連接區域的其他細胞中,導致細胞間轉移或阮病毒樣 tau病理學的傳播。
  • Mol Psychiatry:有效促進tau清除的全新分子機制
    新皮層中的tau病理與認知下降的聯繫比Aβ聚積更加緊密,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著眼於開發AD和其他tau通路疾病的tau蛋白療法。研究表明tau聚集體可以穿過細胞膜,隨後擴散到突觸連接區域的其他細胞中,導致細胞間轉移或阮病毒樣 tau病理學的傳播。
  • 上海設施質譜系統用戶發現激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Sirt1啟動細胞自噬...
    」,該研究發現一條激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Sirt1啟動細胞自噬的新的信號途徑。  自噬體形成調控是細胞自噬研究的重要內容。與長壽和衰老等密切相關的組蛋白脫乙醯化酶Sirt1,通過使LC3等主要自噬相關蛋白脫乙醯化,在飢餓誘導的自噬體形成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細胞飢餓時Sirt1被迅速激活進而啟動自噬的分子機制一直未能解決。
  • 【科技前沿】袁鈞瑛團隊報導可同時抑制細胞死亡並激活自噬的小...
    【科技前沿】袁鈞瑛團隊報導可同時抑制細胞死亡並激活自噬的小分子化合物——激活自噬恢復細胞內穩態並清… 2020-09-2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噬作用可影響幹細胞活化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其他轉錄因子,包括核心乾性因子決定區SOX2和NANOG也與自噬誘導有關。 線粒體是控制正常組織幹細胞動態平衡的關鍵。線粒體可控制自身質量,並調節細胞的新陳代謝。通過線粒體清除受損的細胞(ROS的主要來源)可防止衰老並限制ROS誘導的基因組損傷,這對於幹細胞至關重要。線粒體在小鼠發育神經發生所必需的糖酵解轉換過程中發生重要作用。
  • Nat Commun:解析人腦中tau蛋白的傳播模式以及和Aβ斑塊互作關係
    tau纖維纏結在正常情況下主要集中在內側顳葉,而一旦其蔓延到周圍新皮質區域就會引起認知損害,這一蔓延過程在動物模型中被認為是由Aβ斑塊的存在引發或加快的。一般情況下,NFT有固定的分布模式,首先出現在橫內嗅皮質,之後向海馬前部傳播,緊接著是相鄰的邊緣和顳葉皮質、相關的新皮質,最後是主要感覺皮質。正因為這種特別的模式,病理性tau蛋白的傳播被認為是通過細胞和細胞之間的解剖連接完成的。
  • Nature|可同時抑制細胞死亡並激活自噬的小分子化合物
    目前針對ND的幹預研究主要包括抑制神經炎症和細胞死亡,哈佛醫學院袁鈞瑛團隊過去20年的工作建立了RIPK1在細胞死亡和炎症反應中的關鍵作用,並開發了RIPK1的抑制劑。比如之前發現在衰老引起的伴TBK1突變導致的漸凍症(ALS)中,蛋白激酶RIPK1介導的小膠質細胞炎症和少突膠質細胞死亡是造成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 Nat.Cell Biolo.:啟動細胞自噬的FoxO1蛋白
    最近,國際著名科學雜誌《自然細胞生物》(Nature Cell Biology)上刊登了北京大學醫學部朱衛國教授課題組的重大研究進展:腫瘤抑制因子FoxO1是誘導細胞自噬的關鍵蛋白,其抗癌作用與其誘導自噬功能密切相關。
  • Cell:蛋白Mcr調節相鄰細胞中的自噬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6.0182017年7月5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等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果蠅相鄰細胞之間部署的一種免疫相關蛋白在一種被稱作自噬的細胞降解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自噬已經被發現在神經變性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病人的腦中,大量β-澱粉樣蛋白在白噬泡中堆積,說明細胞自噬與該病的發病機理有關。研究發現,AD病人腦細胞中Beclinl表達水平降低, 這可能影響自噬體的形成。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疾病模型的轉基因小鼠中提高Beclinl的表達會減少β-澱粉樣蛋白的形成。
  • 浙大學者揭示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新規律
    of axonal mitochondria in ischemic neurons)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的新規律,為精準尋找缺血性腦損傷潛在靶點提供了理論支持。神經元通過溶酶體途徑將損傷線粒體進行清除,即線粒體自噬(mitophagy)是主要的線粒體質量控制策略之一。但是,軸突內線粒體的自噬過程尚不完全清楚,是神經藥理學和神經生物學領域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
  • The EMBO Journal:自噬作用可影響幹細胞活化
    2014年10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胞保護機制和其肌肉乾細胞激活之間的關聯細胞自噬作用可再循環其「結構部件」,並在其營養不足時產生能量。科學家們在EMBO雜誌報告說,當這種保護機制被運作時它似乎也協助幹細胞被激活。「我們的研究表明,當幹細胞從靜止狀態開始活動時就會在它們的代謝活動中產生一種快速和戲劇性的變化,」Thomas Rando說。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正常修飾的tau蛋白具有穩定微管、調節軸突運輸和維持DNA結構穩定的作用。而tau的病理修飾可導致其從微管中脫離,導致突觸丟失、神經元功能障礙和tau聚集。與澱粉樣蛋白沉積相比,tau蛋白在新皮層的積累被認為發生較晚,但與AD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密切相關。 2.
  • 清除澱粉樣蛋白低聚物可改善糖尿病
    清除澱粉樣蛋白低聚物可改善糖尿病 2021-01-11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ience:激活溶酶體可讓衰老的神經幹細胞恢復青春
    隨著這些神經幹細胞衰老,它們清除這些蛋白聚集物的能力逐漸下降,而且它們對「產生新的神經元」信號快速作出反應的能力減弱。這些研究人員發現讓這些細胞的溶酶體功能恢復正常就可恢復它們的活化能力。在年輕的神經幹細胞中發現蛋白聚集物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這部分上是因為類似的蛋白聚集物與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相關。
  • Autophagy:細胞自噬在細胞凋亡中的清除作用
    細胞凋亡發生後,凋亡細胞必須被迅速清除,凋亡細胞的清除缺陷會導致炎症反應和自身免疫疾病。凋亡細胞首先被吞噬細胞吞噬並形成吞噬小體,吞噬小體經歷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最終與溶酶體融合併被降解。細胞自噬是細胞中另一類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可以降解細胞中受損的細胞器和錯誤摺疊的蛋白,以維持細胞與機體的穩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