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綠球藻(Prochlorococcus)是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海洋藍細菌生物。它體積微小,種類單一而又分布廣泛,怎麼看來都缺少主角光環,但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的研究卻告訴我們這種生物並不簡單。
圖 研究發現不同的原綠球藻可以產生二十餘種不同的多肽
相比大多數細菌最多產生一到兩種羊毛硫酸類多肽,單一原綠球藻居然可以同時產生二十多種不同的多肽。儘管分布的地域不同,但地球上所有的原綠球藻都是屬於同一種,不同海域中的原綠球藻都可以產生特有的羊毛硫氨酸類多肽。
「在此之前自然界中分子多樣性的真實性並沒有被印證,直到這項研究結果的出爐。」研究者之一的Cubillos-Ruiz說到。
經典的遺傳譜系規則認為變化都是緩慢積累來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突發破壞性的變化而導致功能的損害。
顯然,原綠球藻是個例外:編碼羊毛硫肽的基因由兩個結構域尾尾相連組成,其中一個在所有的種群和譜系具有高度保守性,然而「另一半卻表現出驚人的多變性」,這意味著同個基因的兩個部分經歷了完全不同的進化途徑,這顯然並不常見。
原綠球藻通過「特殊」的代謝產物表現出了一種「迷人的進化模式」, Cubillos-Ruiz說。儘管通常進化會傾向於從祖先向後代傳遞時保留絕大多數遺傳結構,「但是在這些物種中,自然篩選似乎是向著能夠產生多而不同的羊毛硫肽的方向進行。因此這種天生的多樣性就好像是它們功能的一部分,但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這種功能的目的與意義。」
也許它不得不產生對抗病毒的保護機制,又或是它們與其他細菌的交流的紐帶。
事實上,對多肽分子多樣性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當時分別來自van der Donk’s 和Chisholm實驗室的Bo Li 和Daniel Sher發現一種原綠球藻竟然可以產生29種不同的羊毛硫肽。但是,當Cubillos-Ruiz觀察了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後,驚喜出現了,來自不同地區的種群同樣可以產生大量的肽,「但是它們產生的種類卻完全不一樣」他說。
儘管並沒有參與課題的研究,來自於猶他大學藥用化學家Eric Schmidt教授仍舊認為「他們的工作相當出色」,他認為作者揭示了自然界中增強化合物多樣性的方法,這項研究超群之處在於,他們在自然界而非實驗室中檢測到了這種進化是如何發生的。在廣袤的開放海域中,這個項目工程浩大,結果喜人。
「原綠球藻在試圖告訴我們一些事情,但是目前我們還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Chishol說到,「Cubillos-Ruiz並沒有介紹清楚這些多肽分子多樣性的進化機制。如此微小的生物體,擁有一個如此之小的基因組,然而卻貢獻出如此之大的遺傳潛力用來生產這些多肽分子的,毫無疑問這些分子在原綠球藻的生命活動中扮演者至關重要的角色。」
而羊毛硫肽究竟扮演著什麼角色?這個問題還尚未有定論。
事實上,這種過程未必是原綠球藻特有的。也許只是因為Chisholm和她的團隊選擇原綠球藻作為研究對象。「這個現象也許在其他的細菌中也有發生,」 Cubillos-Ruiz說,「很多的線索暗示這種過程也發生在其他的生物系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