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睡眠 益智護腦」,這是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失眠是困擾很多糖友的問題,睡眠不好不僅僅是沒精神,還會影響血糖控制、認知功能等,並增加心腦血管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應該說,失眠是一種身心疾病。
睡眠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我們大約有1/3的時間都處於睡眠之中。睡眠對於鞏固記憶、促進腦功能發育、促進體力與精力恢復、促進生長、增強免疫功能、保護中樞神經系統等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世界範圍內約1/3的人存在睡眠問題。《睡眠相關家居環境標準》2016年調研結果顯示,40歲以上中年群體中健康睡眠者僅佔22%。失眠症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睡眠障礙之一,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診斷標準者高達10%~15%,且失眠症往往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數嚴重失眠可持續10年以上。失眠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誘發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個人及公共安全,對個體和社會都構成嚴重的負擔。
失眠與失眠症
偶爾有一晚無法入睡或是睡得時間很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昨晚失眠了」,這還並不算是一種病,只能說是沒有達到失眠症診斷標準的失眠症狀。2006年中國睡眠研究會在6個城市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內地成人有失眠症狀者高達57%。失眠症則是一種病,指的是頻繁而持續的入睡困難和/或睡眠維持困難,並導致自身對睡眠情況不滿意,它又可以細分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和其他類型的失眠症等。
慢性失眠症需要病程≥3個月,且失眠;短期失眠症則病程少於3個月,失眠頻度也不一定要達到每周3次或更高;其他類型的失眠症在臨床上做出診斷會很慎重,一般只有在患者不能滿足慢性或短期失眠症的情況下才考慮做出診斷。
容易失眠的人
易感因素
研究發現,失眠症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家族史、精神疾患等,而且曾經發生過失眠的人更容易再次發生失眠,其再次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4倍。
年齡失眠症的顯著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失眠症的患病率也逐漸增加。
性別女性患病風險約為男性的1.4倍,該比例在45歲以上人群中甚至增至1.7倍。
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的新發病率是無家族史人群的3倍。
精神疾患70%~80%的精神障礙患者均報告有失眠症狀,而50%的失眠症患者同時患有一種或多種精神障礙(如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焦慮症等)。
促發因素
有一種理論認為,年齡、性別、遺傳、性格等易感因素令特定個體對失眠易感,如果又出現了促發因素,比如重大生活事件(如親人離世、失業)、應激(如生病、不良情緒),超過了發病閾值,失眠就會急性發生。
維持因素
失眠在出現之後,還需要有維持因素的存在,才會達到診斷失眠症的持續時間和頻度要求。維持因素指的是使失眠得以持續的行為和信念,包括短期失眠後採取的不良睡眠行為(如延長在床時間),短期失眠導致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尤其是對失眠本身產生焦慮或恐懼。
診斷的五標準
診斷慢性失眠症,要求患者同時滿足以下5項標準,短期失眠症的診斷標準與慢性失眠症類似,只是病程標準和頻度標準更松一些。
睡眠症狀標準
存在以下一個或多個症狀:①入睡困難;②睡眠維持困難;③比期望的起床時間醒來早;④在適當的時間點不肯上床睡覺;⑤沒有父母或照顧者幹預難以入睡。
日間症狀標準
存在以下與夜間睡眠困難相關的一個或多個日間表現:①疲勞或萎靡不振;②注意力、專注力或記憶力下降;③社交、家庭、職業或學業等功能損害;④情緒不穩或易激惹;⑤日間瞌睡;⑥行為問題(例如:活動過度、衝動或攻擊性);⑦動力、精力或工作主動性下降;⑧易犯錯或易出事故;⑨對自己的睡眠質量非常關切或不滿意。
排除標準
排除因某些客觀原因所導致的失眠,如缺少睡眠機會(如夜裡要給孩子餵奶、夜班)、環境不利於睡眠(如光亮、噪音、溫度不適等)。如果存在這些客觀因素,只能算是睡眠不足。此外,這些睡眠困難和相關的日間症狀也不能被其他睡眠障礙更好地解釋。
頻度標準
至少每周出現3次。
病程標準
症狀持續至少3個月。
如果失眠症狀與共存的軀體障礙、精神障礙、睡眠障礙、精神活性物質使用(如抗抑鬱藥物、中樞興奮性藥物、心血管藥物、麻醉性鎮痛藥和平喘藥等藥物及酒精和菸草的使用),在起病和病情演變上相互獨立,或是某種治療對共存障礙療效顯著,但失眠症依然持續存在,屬於單純性失眠症;反之則屬於共病性失眠症,臨床上通常將其歸為其他障礙的症狀,並不單獨診斷失眠症。
治療的三目標
慢性失眠症需要進行規範性治療,而面對短期失眠症,我們首先要找到相關的誘發因素,然後給予相應的積極治療。
目標一
增加有效睡眠時間和/或改善睡眠質量,總睡眠時間要超過6小時、入睡後覺醒時間要少於30分鐘,並減少覺醒的次數或減輕其他失眠症狀。
目標二
改善失眠相關性日間損害,減少或防止短期失眠症向慢性失眠症轉化。
目標三
減少與失眠相關的不寧腿症候群、其他疾病或精神障礙共病的風險。
治療過程中的持續性評估也很重要,應每個月進行1次臨床症狀評估,每6個月或舊病復發時,對睡眠情況進行全面評估,中止治療後的6個月是失眠症狀復發的高危時期,也需要做好評估。
失眠要心藥治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應作為首選的失眠症治療方法(尤其是妊娠期、老年、兒童患者),因為從長期療效和安全性來看,心理治療要優於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的目的是通過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和行為因素,增強患者自我控制失眠症的信心,具體方法包括認知治療、睡眠限制、刺激控制、鬆弛療法、矛盾意向療法、多模式療法、音樂療法、催眠療法等。患者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接受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
在心理治療的基礎上,酌情給予催眠藥物,有助於更好地達到緩解症狀、改善睡眠質量、延長有效睡眠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的目標。藥物治療應遵循個體化、按需、間斷、足量的原則,建議首選短、中效的苯二氮受體激動劑或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具有鎮靜作用的抗抑鬱藥物(尤其適用於伴抑鬱和/或焦慮症的失眠症患者),不建議首選抗癲癇藥、抗精神病藥(這些藥物僅適用於某些特殊情況和人群)。藥物治療應儘量縮短療程,以控制症狀為主,且儘量採用單藥治療,避免聯合用藥,儘量採用小劑量給藥,儘量採用更安全的藥物。例如,苯二氮類藥物雖短期內能改善睡眠狀況,但可能會增加痴呆風險,且會增加跌倒風險,老年患者應慎用。
當患者感覺能夠自我控制睡眠時,或是已經去除相關病因(如抑鬱症等疾病、生活事件),應考慮逐漸減量甚至停藥,但千萬不要突然停藥,以免引起失眠反彈,有時減量過程需要數周至數月。
需要強調的是,市面上有很多宣傳能改善睡眠的產品,主要包括非處方藥、中草藥和褪黑素類保健品,這些產品治療失眠症的證據有限,不建議常規使用,使用前一定要先諮詢醫生。
物理治療
光照療法、重複經顱磁刺激和生物反饋療法等物理治療方法,不良反應小,患者容易接受,可作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補充治療。
中醫治療
心膽氣虛證 患者表現為心悸膽怯,不易入睡,寐後易驚,平素遇事善驚,氣短倦怠,自汗乏力,可選擇棗仁安神膠囊。
而中醫治失眠,正是讓意識休息、讓潛意識激活,不斷鍛鍊兩者協調能力的過程。所以,一個人能進入陽入陰狀態了,自然能睡個好覺。
通過中醫調理改善了失眠的人不計其數!但遺憾的是,現在了解的人少,受益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酸棗仁,是酸棗仁茯苓晚安茶中的主要成分,《本草綱目》中記載,棗仁「熟用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症。」
酸棗仁可不是我們常吃的棗仁,而是鼠李科植物酸棗的種子,自古以來就是滋補大腦,生血養血、安神、寧心、養肝的名貴中藥材。
緩解失眠重在調節內因,通過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我們這款助眠茶,平穩溫和,適合於大部分人的體質。解鬱安神,使大腦處於平衡狀態,慢慢形成自然睡眠。
靜眠茶在千年古法的基礎上,每一位材料的精細量化,都經過臨床反覆驗證,經過科學的配比確保改善睡眠的絕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