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是一種病,還是一種身心疾病

2021-01-07 大醫本草堂

「健康睡眠 益智護腦」,這是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失眠是困擾很多糖友的問題,睡眠不好不僅僅是沒精神,還會影響血糖控制、認知功能等,並增加心腦血管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應該說,失眠是一種身心疾病。

睡眠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我們大約有1/3的時間都處於睡眠之中。睡眠對於鞏固記憶、促進腦功能發育、促進體力與精力恢復、促進生長、增強免疫功能、保護中樞神經系統等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世界範圍內約1/3的人存在睡眠問題。《睡眠相關家居環境標準》2016年調研結果顯示,40歲以上中年群體中健康睡眠者僅佔22%。失眠症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睡眠障礙之一,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診斷標準者高達10%~15%,且失眠症往往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數嚴重失眠可持續10年以上。失眠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誘發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個人及公共安全,對個體和社會都構成嚴重的負擔。

失眠與失眠症

偶爾有一晚無法入睡或是睡得時間很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昨晚失眠了」,這還並不算是一種病,只能說是沒有達到失眠症診斷標準的失眠症狀。2006年中國睡眠研究會在6個城市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內地成人有失眠症狀者高達57%。失眠症則是一種病,指的是頻繁而持續的入睡困難和/或睡眠維持困難,並導致自身對睡眠情況不滿意,它又可以細分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和其他類型的失眠症等。

慢性失眠症需要病程≥3個月,且失眠;短期失眠症則病程少於3個月,失眠頻度也不一定要達到每周3次或更高;其他類型的失眠症在臨床上做出診斷會很慎重,一般只有在患者不能滿足慢性或短期失眠症的情況下才考慮做出診斷。

容易失眠的人

易感因素

研究發現,失眠症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家族史、精神疾患等,而且曾經發生過失眠的人更容易再次發生失眠,其再次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4倍。

年齡失眠症的顯著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失眠症的患病率也逐漸增加。

性別女性患病風險約為男性的1.4倍,該比例在45歲以上人群中甚至增至1.7倍。

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的新發病率是無家族史人群的3倍。

精神疾患70%~80%的精神障礙患者均報告有失眠症狀,而50%的失眠症患者同時患有一種或多種精神障礙(如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焦慮症等)。

促發因素

有一種理論認為,年齡、性別、遺傳、性格等易感因素令特定個體對失眠易感,如果又出現了促發因素,比如重大生活事件(如親人離世、失業)、應激(如生病、不良情緒),超過了發病閾值,失眠就會急性發生。

維持因素

失眠在出現之後,還需要有維持因素的存在,才會達到診斷失眠症的持續時間和頻度要求。維持因素指的是使失眠得以持續的行為和信念,包括短期失眠後採取的不良睡眠行為(如延長在床時間),短期失眠導致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尤其是對失眠本身產生焦慮或恐懼。

診斷的五標準

診斷慢性失眠症,要求患者同時滿足以下5項標準,短期失眠症的診斷標準與慢性失眠症類似,只是病程標準和頻度標準更松一些。

睡眠症狀標準

存在以下一個或多個症狀:①入睡困難;②睡眠維持困難;③比期望的起床時間醒來早;④在適當的時間點不肯上床睡覺;⑤沒有父母或照顧者幹預難以入睡。

日間症狀標準

存在以下與夜間睡眠困難相關的一個或多個日間表現:①疲勞或萎靡不振;②注意力、專注力或記憶力下降;③社交、家庭、職業或學業等功能損害;④情緒不穩或易激惹;⑤日間瞌睡;⑥行為問題(例如:活動過度、衝動或攻擊性);⑦動力、精力或工作主動性下降;⑧易犯錯或易出事故;⑨對自己的睡眠質量非常關切或不滿意。

排除標準

排除因某些客觀原因所導致的失眠,如缺少睡眠機會(如夜裡要給孩子餵奶、夜班)、環境不利於睡眠(如光亮、噪音、溫度不適等)。如果存在這些客觀因素,只能算是睡眠不足。此外,這些睡眠困難和相關的日間症狀也不能被其他睡眠障礙更好地解釋。

頻度標準

至少每周出現3次。

病程標準

症狀持續至少3個月。

如果失眠症狀與共存的軀體障礙、精神障礙、睡眠障礙、精神活性物質使用(如抗抑鬱藥物、中樞興奮性藥物、心血管藥物、麻醉性鎮痛藥和平喘藥等藥物及酒精和菸草的使用),在起病和病情演變上相互獨立,或是某種治療對共存障礙療效顯著,但失眠症依然持續存在,屬於單純性失眠症;反之則屬於共病性失眠症,臨床上通常將其歸為其他障礙的症狀,並不單獨診斷失眠症。

治療的三目標

慢性失眠症需要進行規範性治療,而面對短期失眠症,我們首先要找到相關的誘發因素,然後給予相應的積極治療。

目標一

增加有效睡眠時間和/或改善睡眠質量,總睡眠時間要超過6小時、入睡後覺醒時間要少於30分鐘,並減少覺醒的次數或減輕其他失眠症狀。

目標二

改善失眠相關性日間損害,減少或防止短期失眠症向慢性失眠症轉化。

目標三

減少與失眠相關的不寧腿症候群、其他疾病或精神障礙共病的風險。

治療過程中的持續性評估也很重要,應每個月進行1次臨床症狀評估,每6個月或舊病復發時,對睡眠情況進行全面評估,中止治療後的6個月是失眠症狀復發的高危時期,也需要做好評估。

失眠要心藥治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應作為首選的失眠症治療方法(尤其是妊娠期、老年、兒童患者),因為從長期療效和安全性來看,心理治療要優於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的目的是通過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和行為因素,增強患者自我控制失眠症的信心,具體方法包括認知治療、睡眠限制、刺激控制、鬆弛療法、矛盾意向療法、多模式療法、音樂療法、催眠療法等。患者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接受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

在心理治療的基礎上,酌情給予催眠藥物,有助於更好地達到緩解症狀、改善睡眠質量、延長有效睡眠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的目標。藥物治療應遵循個體化、按需、間斷、足量的原則,建議首選短、中效的苯二氮受體激動劑或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具有鎮靜作用的抗抑鬱藥物(尤其適用於伴抑鬱和/或焦慮症的失眠症患者),不建議首選抗癲癇藥、抗精神病藥(這些藥物僅適用於某些特殊情況和人群)。藥物治療應儘量縮短療程,以控制症狀為主,且儘量採用單藥治療,避免聯合用藥,儘量採用小劑量給藥,儘量採用更安全的藥物。例如,苯二氮類藥物雖短期內能改善睡眠狀況,但可能會增加痴呆風險,且會增加跌倒風險,老年患者應慎用。

當患者感覺能夠自我控制睡眠時,或是已經去除相關病因(如抑鬱症等疾病、生活事件),應考慮逐漸減量甚至停藥,但千萬不要突然停藥,以免引起失眠反彈,有時減量過程需要數周至數月。

需要強調的是,市面上有很多宣傳能改善睡眠的產品,主要包括非處方藥、中草藥和褪黑素類保健品,這些產品治療失眠症的證據有限,不建議常規使用,使用前一定要先諮詢醫生。

物理治療

光照療法、重複經顱磁刺激和生物反饋療法等物理治療方法,不良反應小,患者容易接受,可作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補充治療。

中醫治療

心膽氣虛證 患者表現為心悸膽怯,不易入睡,寐後易驚,平素遇事善驚,氣短倦怠,自汗乏力,可選擇棗仁安神膠囊。

而中醫治失眠,正是讓意識休息、讓潛意識激活,不斷鍛鍊兩者協調能力的過程。所以,一個人能進入陽入陰狀態了,自然能睡個好覺。

通過中醫調理改善了失眠的人不計其數!但遺憾的是,現在了解的人少,受益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酸棗仁,是酸棗仁茯苓晚安茶中的主要成分,《本草綱目》中記載,棗仁「熟用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症。」

酸棗仁可不是我們常吃的棗仁,而是鼠李科植物酸棗的種子,自古以來就是滋補大腦,生血養血、安神、寧心、養肝的名貴中藥材。

緩解失眠重在調節內因,通過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我們這款助眠茶,平穩溫和,適合於大部分人的體質。解鬱安神,使大腦處於平衡狀態,慢慢形成自然睡眠。

靜眠茶在千年古法的基礎上,每一位材料的精細量化,都經過臨床反覆驗證,經過科學的配比確保改善睡眠的絕佳效果。

相關焦點

  • 失眠症是什麼症狀
    失眠症是什麼症狀 時間:2020-11-30 09:38鄭州精神病醫院 每個人都會遇到疾病的痛苦和煩惱,失眠就是比較常見的情況之一,大家在治療上要有正確的方式,當然也應該要清楚的了解到最後的原因,否則依然有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也有可能會讓患者的身體不堪重負
  • 如果註定要得一種病,我寧願得甲狀腺疾病
    但和糖尿病、痛風、其他腫瘤等慢性病相比,甲狀腺疾病更容易治療。 所以說,如果註定要得一種慢性病,得甲狀腺疾病要相對幸運一些。 1.甲亢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 引起甲亢的病因有很多,但最常見的是 Graves 病,佔所有甲亢的 80%~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所主任Stanley Prusiner博士說道,「我認為這毫無疑問地表明Aβ和tau都是朊病毒,而且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在這種疾病中,這兩種不好的蛋白一起破壞了大腦。朊病毒水平也與患者壽命有關,這一事實應當會改變我們開發針對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的思考方式。我們需要徹底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方法,這就是這篇論文所做的。
  • 海賊王:劇中裡最厲害的七種疾病,最後一種病,導致白鬍子的死亡
    7、鉑鉛病鉑鉛病是羅幼年得的病,這是一種微量元素中毒的病,他雖然不會傳染,但是會累積給下一代,如若不是羅得到了惡魔果實,恐怕早就一命嗚呼。6、卡斯奇亞熱娜美在前去阿拉巴斯坦的途中得了卡斯奇亞熱。這是被一種叫「卡斯奇亞」的毒蟲叮咬,細菌會從傷口跑進身體,暗藏期5天,然後會病發,招致四十度以上的發熱、各類炎症、傳染,病發5天後去世亡。還功德先薇薇選擇了先找大年夜夫給娜美治病,事前娜美曾病發3天了,假定把它當作深切發熱措置,再過2天,我們就再也看不到娜美了。5、樹熱400年前在加亞島上流行的樹熱,是一種致死率高達90%的可怕傳染病。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在帕金森病中,一些科學家已經提出朊病毒樣機制有助於驅動與這種疾病相關的神經退行性過程。但是,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在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員Katsuya Araki博士的領導下,來自日本多個研究中心的一個龐大的科學家團隊在來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屍檢人腦的微束X射線衍射分析後,發現不存在朊病毒樣活性的跡象。這一發現表明不支持針對帕金森病提出的朊病毒假說。
  • 亨廷頓氏病是一種罕見疾病,雖然發病率極低,但需要大家重視
    雖然目前科學技術已經很發達,但仍不能完全治癒某些特殊疾病,亨廷頓氏病就是其中之一。幸運的是,該病發病率很低,已被列入中國第一批罕見病名錄。01亨廷頓舞蹈症是一種罕見的疾病,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亨廷頓舞蹈症1、什麼是亨廷頓舞蹈症?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一項引人注目的發現是,人類大腦樣本中這些朊病毒水平較高,與早髮型疾病和年齡較小的死亡密切相關。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的定義是基於大腦中有毒蛋白質聚集的存在,稱為澱粉樣蛋白斑和tau纏結,伴有認知衰退和痴呆。但是通過清除這些惰性蛋白來治療疾病的嘗試並未成功。
  • 倉鼠症:囤積癖也是一種精神疾病
    查閱更多的資料文獻,我們會發現在現代精神疾病診斷中,這類行為有更專業的術語,即「囤積症」。多買兩本書,放著不看,都成了一種精神疾病?細究這21類疾病發生的症狀與場景,不難發現幾乎覆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睡覺到醒來,從工作到生活,從飲食到排洩,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長時間的失調,都有可能被判定為精神疾病。以睡覺來說,持續性失眠是一種精神疾病,如果已經準備睡眠,超過二三十分鐘仍未入睡就是失眠。睡眠時間過短也屬異常,被稱為「早醒」,總睡眠時間沒達到6小時30分,可以被診斷為早醒。
  • 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可能是一種蛋白質的缺乏
    原標題: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可能是一種蛋白質的缺乏   休斯頓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THealth)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腦中缺乏一種能夠隨著年齡增長而保持組織健康的蛋白質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
  • 我得了一種病是神經症,但不是精神病
    對於神經症問題,每個人的想法會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這是一種精神疾病,有些人會覺得平時都好好地,怎麼有了神經症呢。其實神經症是一種精神障礙,主要表現出的是持久的心理衝突,並且這種衝突會讓來訪者感受到痛苦並且社會功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醫院檢查是沒有器質性疾病。
  • 事實證明,長得太好看是一種病
    事實證明,長得太好看是一種病 2020-12-15 16: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你所羨慕的「秒睡」,可能是一種病!
    但你知道嗎,有些「秒睡」也是病,他們的痛苦是我們想像不到的。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見一些人的生活狀態:即使晚上睡眠充足,白天仍然疲憊睏倦,對周圍的事提不起興趣。他們一不小心就會在辦公室裡、公交車上鼾聲大作,惹人嘲笑。很多人把這種狀態理解為懶,其實這是生理上的一種疾病——嗜睡症。
  • 失眠症新藥!衛材雙效食慾素受體拮抗劑lemborexant在美國進入正式...
    2019年03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藥企衛材(Eisai)與普渡製藥(Purdue Pharma)子公司Imbrium Therapeutics近日聯合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受理lemborexant治療失眠症(一種睡眠覺醒障礙)的新藥申請(NDA),並已指定處方藥用戶收費法(PDUFA)
  • 綜述:一種新型神經系統疾病——抗IgLON5疾病丨臨床必備
    綜述:一種新型神經系統疾病——抗IgLON5疾病丨臨床必備
  • 克服睡眠障礙,失眠症新藥多項試驗結果積極
    失眠症患者儘管有足夠的睡眠機會,仍然難以入睡,維持睡眠或兩者兼而有之,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和煩躁不安。失眠症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其中持續失眠症狀約佔10%。 Lemborexant是一種雙重食慾肽(orexin)受體拮抗劑,是衛材公司內部發現和開發的小分子化合物,通過與食慾肽受體的兩種亞型(食慾肽受體1和2)競爭結合來抑制食慾肽的神經傳遞。
  • 鉤端螺旋體病是急性傳染病的一種,這種疾病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
    ,患上這種疾病以後出現的病情也是比較嚴重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會在治癒之後產生免疫力,還是會有一部分人有第二次感染的可能性的。01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什麼疾病?這種疾病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一)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什麼疾病?鉤端螺旋體病本身指的就是因為各種不同型別的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簡稱鉤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性的傳染病,這種疾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蛋白質的缺乏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
    休斯頓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THealth)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腦中缺乏一種能夠隨著年齡增長而保持組織健康的蛋白質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預防退行性疾病。在大多數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中,症狀首先會出現在60多歲的年齡,而腦部疾病會慢慢破壞記憶和思維能力,最終破壞執行最簡單任務的能力。
  • 「黃昏哭鬧症候群」,這真的是一種病的名字?
    當時是昏了頭,病急亂投醫,我還真試過,可是沒管用。孩子依舊怎麼都哄不好,有時還能哭到半夜。實在沒辦法,我突然想到是不是孩子生病了,就抱著兒子去了醫院。結果被醫生診斷,孩子患上了「黃昏哭吵症候群」。原來還真不能怪孩子鬧,是他得了「病」。
  • 如果悲傷不是一種疾病,為什麼需要治療?
    我在網上看到有一些人黑中醫,我認為這個問題需要澄清一下:其實中醫與西醫的劃分界限並沒有那麼嚴格,中醫不是只有一種中醫,西醫也不是只有一種西醫,中醫跟西醫並不是一個完全二元對立的關係。中醫跟西醫,不管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都是在互相借鑑,不斷地走向融合。《醫療對我們仍然有利嗎?》
  • 疾病汙名:一種次生性社會心理病毒
    多年前,筆者在討論麻風、愛滋病及跨文化精神病學所涉症候(如瘋癲、巫蠱等)問題時,曾提道:只要對他者的刻板印象和對未知危險的恐懼存在,互相汙名就會成為一種社會瘟疫。即使在非人為操控的自然災禍和疾病領域,尋找汙名化表徵和替罪羊仍然是不同社會及群體處理危機的一種手段。所以,關於疾病汙名的問題,其實是個社會問題,也是文化心理問題。[1]它像一面透鏡,折射出一些人在面對社會危機時扭曲的靈魂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