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SE:中央民族大學陳慧英教授團隊 介電電泳輔助吸附法去除水中重金屬離子
Bolton, UK 關鍵詞:Adsorption, Dielectrophoresis, Heavy metals, Cadmium, Lead, Wastewater將介電泳(DEP)新技術與吸附法結合,可以在低劑量吸附劑條件下,提高對Cd2+和Pb2+的去除率;可以在重金屬離子混合存在的體系中實現重金屬的高效去除
-
無機離子交換材料去除放射性離子
核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新型能源,其開發利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核能的發展更像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享受核能帶來的福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放射性核燃料和裂變產物引起潛在環境汙染的風險。太平洋核廢料正在洩露上世紀40至50年代,美國在太平洋中部的馬紹爾群島進行了60多次核試驗.
-
我國實現對重金屬離子高靈敏度穩定檢測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黃行九研究員和安光所趙南京研究員合作,利用主動可控火花放電和電化學富集輔助的低脈衝能量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方法,實現了對水體和土壤樣品中痕量砷和汞的高靈敏和穩定性檢測
-
如何實現生物質廢棄物利用和重金屬汙染脫除的雙贏?
重金屬離子以Pb(II)和Cd(II)為例由於重金屬離子具有致癌性、不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累積性,其大量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已造成重大的環境問題。在所排放的重金屬離子中,Pb(II)和Cd(II)因可以沿著食物鏈在人體中富集,被認為是典型的危險汙染物,即使是微量級的,它們也會對各種器官、組織、神經系統和生殖系統等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尋找一種環保、低成本的方法有效地去除是非常必要的。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JACS:DNA水凝膠網絡實現幹細胞特異性高效捕獲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物理交聯的DNA水凝膠網絡的細胞捕獲策略,實現了對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高效捕獲、三維包封和酶促釋放。這種細胞捕獲策略是通過兩種超長DNA鏈協同作用實現:DNA鏈-1包含能高效靶向幹細胞的適配體序列,特異性錨定幹細胞;DNA鏈-2包含與DNA鏈-1部分互補的序列,通過與DNA鏈-1雜交形成三維網絡,實現幹細胞的三維包封;在核酸酶作用下,DNA網絡被降解,幹細胞可控釋放。
-
「超級沙」可高效吸附水中重金屬離子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6月2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將普通沙子塗上便宜且來源豐富的氧化石墨,使其變身為「超級沙」,能有效地除去水中的汞和染料分子,普通沙子過濾10分鐘就會飽和,而「超級沙」吸收重金屬可超過50分鐘,淨水能力提高了5倍。這種成本低廉的實用產品可廣泛應用於發展中國家,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應用材料與界面》雜誌上。
-
【百強技術展示】用於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特異型重金屬修復材料MetaPro
用於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特異型重金屬修復材料MetaPro®固化穩定化是國內外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較為成熟、使用頻率較高的技術。相關修復材料為該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核心和基礎。目前對固化穩定劑的研究多集中於鉛、鋅、砷、鎘、鉻等複合重金屬汙染的研究,但就目前來看,國內外該領域一直缺乏高效的特異型單一重金屬修復劑,特別是國內,有著巨大的應用需求。MetaPro®系列藥劑包括鉛、鎘、鋅、銅、鎳、錳等以陽離子形式存在的重金屬特異型修復材料MetaPro®-cat和以陽離子形式存在的MetaPro®-ani。
-
高效脫色染料溶液及轉化重金屬汙染物新方法!
紫外/雙酮水處理法針對上述問題,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張淑娟教授團隊發展了紫外/雙酮水處理法。通過向廢水中添加少量環境友好的雙酮藥劑,然後利用紫外燈或太陽為光源,即可實現染料廢水的高效脫色及毒性重金屬含氧酸鹽的快速氧化還原轉化。
-
中山大學張杰鵬探索新型多孔材料,可實現「反轉」吸附和高效分離
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優勢為緩解化工業分離純化的耗能壓力,人們嘗試利用多孔材料對客體分子的差異化吸附能力進行分離。但因常規多孔材料的結構相對難以調控,並非所有分子都能找到合適的多孔材料以實現理想的、低耗能的分離提純。
-
光譜技術突破 實現重金屬離子高靈敏度穩定檢測
從1666年牛頓第一次利用稜鏡將陽光分解為七色光開始,人類研究光譜的歷史已經超過了350年。發現光譜線、利用衍射光柵測量波長、建立光譜分析技術、研製出實用的光譜儀……幾百年來光譜技術不斷發展,並開始廣泛應用於元素分析、天文學觀測等領域,成為與色譜、質譜並列的分析方法。
-
納米纖維素去除水體系重金屬離子的研究進展
納米纖維素憑藉其來源豐富、可再生、化學反應活性高、比表面積大、密 度低等優點,在水體系重金屬離子去除領域有著光明的應用前景。然而,納米纖維素吸附材料在水體系重金屬 去除領域還存在吸附量較低,吸附選擇性、再生性、性能穩定性較差,製備成本較高等問題,這限制了其在水 體系重金屬離子去除領域的工業化應用。
-
合肥物質研究院製備出一種穩定性高、可高效去除水中重金屬的材料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團隊採用兩步溶劑熱合成法,製備了一種極高穩定性的1T相MoS2材料(1T-MoS2),其1T相在空氣中可以穩定長達一年時間,在水環境中也能維持穩定的寬間距結構,保證了離子快速傳輸,展現出高效的Cr(VI)
-
黃強:「點金術」讓二氧化碳實現高效轉化利用
(受訪者供圖)二氧化碳,這是人們熟知的東西,重慶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副研究員黃強做的事就是讓二氧化碳能夠高效轉化利用。作為重慶英才,34歲的黃強是地道的重慶人。11月13日,黃強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要用科技讓重慶未來發展更綠色。」黃強健談,笑起來很爽朗。
-
中科院專家研製出鉻汙染修復磁性材料 可實現重金屬回收
新華社合肥7月4日電(記者楊丁淼)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專家在六價鉻汙染治理的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能夠在水體和土壤中實現重金屬的磁回收,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一種新型能源載體材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然氣水合物|甲烷|離子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6月24日電(吳蘭 範瓊)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發展了一種新型離子型氫鍵有機骨架材料,為探索高效能源載體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訊》上。可燃冰,又叫天然氣水合物,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其外觀像冰且遇火可燃燒。
-
山東大學發現COFs材料的孔富集效應增強CO2捕獲和轉換
近日,山東大學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鄧偉僑教授團隊在利用多孔材料進行CO2催化轉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孔富集效應,即合適尺寸的孔道會大幅增強材料催化性能,並利用該效應設計出性能優異的常溫常壓二氧化碳捕獲與轉化材料。
-
放射性廢液處理領域無機離子交換劑的應用
解決核廢料處理難題,我們需要環保又高效的技術。核去核從壓水反應堆運行、維護、退役及發生事故等各個環節都會產生的放射性廢水,所含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核素主要為裂變產物,其中,銫(137Cs)半衰期最長,在廢水中以Cs + 的形式存在,與其他多價放射性核素離子相比,離子交換、反滲透等處理方法對其處理效果較差。蒸發法則存在蒸發系統維護過程複雜,對設備的要求較高,操作難度大,成本高等缺點。
-
南華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 南華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已有50多年的辦學歷程,2000年由創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衡陽礦冶學院(中南工學院)化工系和衡陽醫學院化學教研室合併組建,2002年原核工業部第六研究所化工室併入學院。
-
重金屬廢水處理處理技術
還原一沉澱法 這種方法的原理是,用還原劑將重金屬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還原為金屬單質或者價態較低的金屬離子,先將金屬過濾收集,然後再往處理液中加入石灰乳,使得還原態的重金屬離子以氫氧化物的形式沉澱收集。銅和汞等的回收可以利用這種方法。該法也常用於含鉻廢水的處理。較常使用的還原劑有硫酸亞鐵、亞硫酸氫鈉、鐵粉等。
-
福建農林大學開發Cr(VI)汙染高效處理的新型MOF材料
林祖金副教授和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陳邦林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2017級碩士研究生鄭和奇和2019級碩士研究生何星昊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林祖金副教授在課題組前期篩選出的具有高效吸附和靈敏檢測重金屬離子(Cr2O72-)的MOF材料的基礎上(Inorg. Chem., 2017, 56, 14178-14188),進一步嘗試開發Cr(VI)汙染高效處理的新型MOF材料。可見光碟機動的光催化還原Cr(VI)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Cr(VI)汙染處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