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研製出鉻汙染修復磁性材料 可實現重金屬回收

2020-11-2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合肥7月4日電(記者楊丁淼)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專家在六價鉻汙染治理的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能夠在水體和土壤中實現重金屬的磁回收,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該項目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的吳正巖研究員課題組完成,相關成果已被美國化學會核心期刊《朗繆爾》(Langmuir)接收發表,該期刊以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著名物理化學家歐文·朗繆爾命名,是表面科學界著名刊物。

  據了解,六價鉻是土壤和水體中最為典型的重金屬汙染物之一,能夠引起一系列疾病。然而由於分離回收困難,土壤中六價鉻汙染治理仍缺乏有效手段,迫切需要發展一種可高效去除土壤中六價鉻的方法。

  吳正巖介紹,課題組利用氧化石墨烯、四氧化三鐵等製備出一種磁性複合納米材料,該材料不僅能夠高效吸附六價鉻,將其還原成三價鉻,而且能夠在水體和土壤中實現磁回收。

  「此前利用黏土、生物炭等天然材料復配的修復技術雖然能夠抓取重金屬,但無法移除,而本項研究的磁回收功能是最大亮點。」吳正巖說,該材料環境友好、性能穩定、製備方法簡單,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專家研製出快速去除飲用水重金屬的新材料
    (原標題:中科院專家研製出快速去除飲用水重金屬的新材料)
  • 我國學者研製出可清除重金屬汙染納米材料
    4489次閱讀 作者: 徐海濤   來源:新華網    2018年10月29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和砷可促進豬的生長
  • 納米材料修復鉻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作者主要根據納米材料的分類:納米零價金屬材料、碳質納米材料、納米金屬氧(硫)化物、納米半導體材料、納米型粘土礦物、納米型聚合物等六大類,分別概述了目前國內外利用各種納米修復劑進行鉻汙染土壤修復的研究成果和現狀。文獻調研與分析表明,目前用於修復土壤鉻汙染的修復劑主要以納米零價金屬材料與納米金屬氧(硫)化物為主,而其他納米材料使用的相對較少。
  • 【百強技術展示】用於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特異型重金屬修復材料MetaPro
    現開通「百強技術展示」專欄,展示遴選出的先進實用的環保技術。用於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特異型重金屬修復材料MetaPro®固化穩定化是國內外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較為成熟、使用頻率較高的技術。相關修復材料為該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核心和基礎。
  • 關於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這些重金屬主要為鉛、鉻、鎳、銅、鋅、汞、砷等元素,具有隱蔽性、毒性強、持久性,不可降解性等特點,重金屬在水體中可通過食物鏈影響動植物生長最終威脅人類健康。4、修復關鍵具有高比表面積、強吸附性、高活性,又具有結構穩定、抗團聚的廢水吸附土壤修復材料,是治理汙染的關鍵。
  • 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之鉻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固定化/穩定化方法主要用於處理鉻礦冶煉後留下的鉻渣,處理後的鉻渣可作為建築材料使用。採用該方法修復鉻汙染土壤,需將土壤挖掘出來,成本較高,處理效果也有待進一步提高。2. 化學還原法化學還原法是一種原位修複方法。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目前重金屬汙染評價及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地表水與沉積物,關於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較少。地下水關乎人民健康,重金屬汙染事件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危害無法估量,因此研究出針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技術迫在眉睫。本文將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
  • 對鉻汙染場地修復技術研究及應用的分析
    關鍵詞:重金屬;鉻汙染場地;修復技術引言:作為工業生產中重要的原材料,金屬鉻被廣泛用在印染、電鍍或催化等行業中,工業遺留場地內金屬鉻含量較高,且存在明顯的金屬鉻汙染問題。由於城市內土地環境日漸研究,人們需要在僅有的土地上進行項目開發,針對金屬鉻汙染的土地,需要重新利用,避免土地被長期閒置在此。因此,人們採用一種場地修復技術改善遺留場地的鉻汙染現狀。1。
  • 應用電動力耦合活性炭PRB技術 的鉻(Ⅵ)汙染土壤修復
    應用電動力耦合活性炭PRB技術 的鉻(Ⅵ)汙染土壤修復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 要:採用單一電動力修復技術和電動力耦合活性炭可滲透反應格柵(EK-PRB)技術,對鉻(Ⅵ)汙染農田土壤進行修復實驗.結果表明:電動力耦合活性炭(PRB)技術能有效地修復鉻(Ⅵ)汙染土壤;在同等能量利用率的情況下,汙染土壤鉻(
  •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是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自然資源,據統計,我國受鎘、鉻、鉛、汞、鋅等重金屬汙染的耕地面積近 2000 萬公頃 ,約佔總耕地面積的六分之一 。
  • 有機-重金屬複合汙染場地化學氧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對重金屬穩定化的...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化學氧化修復技術由於去除率高和周期短等特點被人們廣泛應用於有機物汙染的土壤修復工程,但是極少人會關注化學氧化修復在去除有機汙染物的同時是否會對土壤本身或土壤中的重金屬環境行為及其潛在環境風險造成影響,特別是針對採用先化學氧化修復有機汙染物再利用穩定化修復技術穩定重金屬汙染物的有機和重金屬複合汙染場地修復工程,這一問題會直接對修復工程實施及修復結果驗收達標造成嚴重影響
  • 實驗:不鏽鋼杯子泡茶 會釋放出重金屬鉻
    揚子晚報記者 周茂川綜合央視記者實驗不鏽鋼杯子泡茶,會釋放出重金屬鉻央視記者先進行了一番街頭採訪,結果發現很多市民都在使用不鏽鋼水杯,用不鏽鋼水杯泡茶的也不在少數。不鏽鋼水杯裡含有鉻,這是一種重金屬,被腐蝕的不鏽鋼水杯因為保護膜被破壞,鉻就會被釋放出來,如果持續使用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據專家介紹,鉻是一種藍白色多價金屬元素,常見的有二價鉻、三價鉻和六價鉻。質硬且脆,抗腐蝕,因此多用於不鏽鋼等製品。
  • 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二次汙染與防治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 美國汙染場地修復經驗表明,78% 的汙染場地存在重金屬汙染。針對重金屬汙染場地,常用的修復技術有 固化/穩定化、淋洗、水泥窯協同處置、植物修復等。我國固化/穩定化技術應用,佔所有修復技術 33% 。重金屬汙 染場地修復需全面考慮二次汙染問題。
  •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需要哪些材料與裝備?
    隨著生態修復的持續深入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也由單一技術向多目標綜合技術發展,由項目工程向系統協同發展,對生態化新材料和新工藝的需求日益迫切。環境友好型田間砂石路面添加劑、軟體護坡材料、重金屬鈍化劑、保水保肥劑等新興環保型材料的應用和生態設計,對減少田間地面切割、路面硬化、實現減量化混凝土、修復汙染土壤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專家觀點】水合硫酸亞鐵修復六價鉻汙染土壤、地下水- 你所不知...
    1.2一定程度上滿足修復要求  單從六價鉻的修復效果來看,在輕度鉻汙染土壤修復過程中,低品質FeSO4·xH2O可通過還原作用產生一定的修復效果。如表1所示,在3種工業級FeSO4·xH2O中,摻雜著鋅、鉛、鉻、鎳、銻等重金屬,某些廠家(編號為GY-KF)的FeSO4·xH2O中六價鉻的浸出濃度竟然超過地下水Ⅲ類標準1000倍以上。此類材料自身就是汙染材料,允許其在場地修復上應用,與前述評判標準(3)相悖,與綠色修復的理念相悖,對場地而言無疑雪上加霜。
  • 我國研製出可修復柴油汙染的「納米海綿修復劑」
    新華社合肥6月29日電(記者徐海濤)柴油在開採和運輸的過程中,難免有不少洩漏到水體和土壤中,造成環境汙染。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吳正巖研究員課題組在柴油汙染修複方面取得進展,他們研製出一種可高效去除水體和土壤中柴油的新型納米修復劑。
  • 重金屬汙染土壤穩定化修復材料 ——基於理論原理和實踐條件的設計...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重金屬是土壤修復行業中的一類典型修復對象。目前,對於國內多種多樣的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情景,大多採用比較快速、經濟的穩定化技術以匹配工期緊、資金少等修復過程中經常存在的現實問題。適宜的修復材料是土壤重金屬穩定化技術實施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本文從土壤重金屬穩定化的理論原理和修復實踐兩個角度,對重金屬穩定化修復材料的實用性設計思路進行簡要梳理。
  • 納米零價鐵修復Cr(Ⅵ)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納米零價鐵(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是指粒徑在1~100 nm範圍內的零價鐵顆粒,由於其具有粒徑小、比表面積大、表面活性高及還原能力強等優點,已日漸用於Cr(Ⅵ)汙染土壤的修復中。研究表明,nZVI修復Cr(Ⅵ)汙染土壤的途徑是與Cr(Ⅵ)發生反應,將高毒性、高活性的Cr(Ⅵ)還原為低毒性、低流動性的Cr(Ⅲ),降低其在土壤中的遷移性及生物可利用性。
  • 功能納米材料在重金屬汙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重金屬汙染對水體生態和人體健康會造成嚴重危害,通過納米材料來去除重金屬是一個簡單便捷的方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以及研究。本文主要綜述了納米零價鐵、鐵氧化物、硫化鐵、碳納米管、石墨烯、錳氧化物、鋁氧化物、二氧化鈦、聚合物納米材料和殼聚糖納米材料等幾種納米材料對水中重金屬汙染修復研究進展。
  • 中科院「五水共治」技術成果現場推介會在嘉興召開
    2.城市汙染河道水質提升和生態修復的技術提供單位: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聯繫人:尤建宏項目採取了系統綜合治理修復技術,採用生態系統的相互影響作用功能,多種技術綜合,循序漸進的治理和生態修複方法,主要包括控制源頭、河床底泥活化改造、生態綠床攔截、納米曝氣、狐尾藻吸收、反硝化技術、沉水植物等技術綜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