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就吃常食——本地出產的食物
前面講到了我們的飲食應該遵循的一個原則是應季而食,另外,《素問·異法方宜論》裡談到,飲食還要講究應地而食。
所謂應地而食,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就是說,每個地域的人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點,你在某地生活,就得適應當地的環境。
怎麼適應?就是吃本地方圓百裡出產的東西,這才是我們的「常食」。常食是什麼?一個人出生在哪裡,或者久居在哪裡,就吃哪裡的日常飲食。吃常食對人體能量的消耗是最少的。
當然,偶爾嘗嘗鮮也可以,但如果老是不以當地出產的食物為自己的主食、常食的話,你的身體就容易出偏。
飲食的最終目的是「求和」,讓身心達到一種「和」的狀態。如果水土不服,身體就容易出偏。就好像一個人走鋼絲繩,走不好他就容易往下掉,因此,走鋼絲繩的人需要時刻調整。
水土不服怎麼辦
所謂水土不服,就是人到了外地,吃了外地的東西,然後就會身體不舒服,嚴重的還會上吐下瀉。
怎麼預防水土不服呢?去外地之後,在我們吃當地所有的東西之前,第一件事兒就是先要喝當地的水,把水煮開了,泡一杯當地產的茶。這叫「上堂問禮,人鄉隨俗」,也可以說是試試那裡的水土,這樣的話可以避免因水土不服而鬧病。
如果你已經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怎麼處理?一是要少吃東西,另外要趕緊調整自己的消和化的功能。
一般來講,北方人到南方最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為什麼?這主要是因為南方的溼氣比較大,而北方比較乾燥。
人,總吃新奇特的東西就會耗元氣
人,越吃新奇特的東西,元氣消耗越大;而越吃常食,身體會慣性運作,消耗就越小。
一般來說,當地的氣候風土會養育出適合在此地生存的植物和動物。比如我們在北京,因為北京是個內陸城市,我們就要儘量少吃一點海鮮,就是吃魚也要儘量吃淡水魚。
為什麼?海有一個自然的平衡系統,生活在海邊兒的人,吹海風,聞海味兒,人自然就會想吃那些海產品。而我們內陸的人,由於沒有那樣的消化環境,吃那些深海海鮮,聞不到那個味兒,實際上也就沒有那個消化的環境,總吃的話,身體就容易出問題。
再比如說你是北方人,你到了西藏,吃普通的麥子就不得勁兒,必須吃當地出產的青稞才會舒服些。吃糌粑、吃酥油,你才覺得身體有力量。如果到了西藏,你還吃白米飯,然後不吃當地的食物,你的身體很快會出現不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入鄉隨俗。
歸根到底,如果想身心健康的話,我們一定要想一想,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究竟吃什麼比較合適?
同種食物,出產季節不一樣,對人的作用也不同
我們常常以食物出產的季節來判斷它們的屬性。比如筍,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筍就是筍,但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冬筍和春筍是不一樣的。
冬筍、春筍都是筍,有什麼不一樣?一個還在地下埋著,一個已經冒出來了,所以要想滋腎陰,冬筍燒豬肉是最佳的選擇。
冬筍特別肥厚,味道偏苦,入腎,類似於生地一樣會滋陰補腎。
春筍是開始冒尖的那種,是入肝的,而且很多人吃了會過敏。為什麼過敏?其實它是把人體內在的很多陰寒、溼濁之氣透出來了。
學校介紹
廣州校區: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飛鵝西路3號天奕大廈七樓辛杏林學院
桂林分校:桂林市臨桂區中隱西路1號崇華中醫街國醫大師韋貴康館
深圳校區: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裕安二路寶豪華庭2-13號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