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骨架」:全天X射線星圖揭示暗物質奧秘

2020-09-05 新浪探索

這張X射線地圖不僅僅是一張漂亮的桌面背景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俄羅斯和德國合作的「光譜-倫琴-伽瑪」(Spectrum-Roentgen-Gamma,簡稱SRG)太空望遠鏡任務搭載的eRosita儀器近日完成了對100多萬個高能X射線源的分類,該數量超過了這項研究之前的記錄。

  從公布的圖片可以看到,我們的天空被X射線照亮,其電磁光譜範圍內的能量遠高於可見光。紅色代表低能量區域(0.3~0.6 keV),綠色代表能量中檔(0.6~1 keV),藍色則代表高能量(1~2.3 keV)。沿著橢圓圖像的中線,我們看到了銀河系,它作為唯一的高能量源出現;這是由於銀河系中大量的塵埃和顆粒散布在夜空中,可以被我們看到。明亮的黃色和綠色斑塊表示高能事件,如超新星和超大質量黑洞爆發。整幅圖像中出現的白點便是接近一百萬的X射線源。

  你可能十分熟悉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那些令人驚嘆的可見光圖像,但在其餘的光譜中,包含著關於銀河系和宇宙的寶貴信息。射電天文學誕生於1932年,當時卡爾·央斯基(Karl Jansky)正在研究是什麼幹擾了跨大西洋的無線電信號。他在貝爾實驗室架設天線,接收來自各個方向的無線電波信號,並最終確定

在電磁波譜中不同波長下的蟹狀星雲超新星,每一個圖像都顯示出不同的特徵

最強的背景噪聲來源於銀河系中心

  射電天文學通過電磁波頻譜以無線電頻率研究天體,其技術與光學相似,但由於射電望遠鏡觀測的波長較長,所以更為巨大。無線電波能夠穿透地球的大氣層,使我們能夠從地球表面觀測它們,比如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然而,X射線不能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因此必須從太空或非常高的高度進行觀測。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第一個對太陽系外X射線源進行觀測的太空計劃。

  像eROSITA這樣的儀器可以觀察到我們周圍宇宙中最劇烈的事件。X射線是一種短波長的高能電磁輻射,當氣體被加熱到數百萬度時就會釋放出來。當氣體被壓縮或加速時,也會發射出X射線。當恆星死亡時,巨大的超新星爆發在衝擊波中壓縮氣體,X射線從耀斑中釋放出來。在X射線光譜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死亡恆星的殘餘,或者中子星(中子星密度非常大,一小塊中子星物質就比地球上所有的人都重)或者黑洞。黑洞實際上並不發射X射線,它們實際上是黑色的,因為所有的電磁輻射都被吸進去了;但是,當黑洞旋轉並產生磁場時,聚集在奇點中的物質的確會在X射線光譜中發出信號。有一類發出明亮X射線輻射的雙星系統被稱為「X射線雙星」,其中有一顆為緻密星,通常為中子星或黑洞。該雙星系統由具有較大引力的「加速器」和「供體」組成,後者提供的氣體在向中子星或黑洞加速時被過熱。

一個X射線雙星系統,一個黑洞將物質吸入的過程中發射出X射線波

  太陽也會釋放X射線,儘管較為微弱。科學家用X射線來研究太陽物理學中一個有趣的難題。日冕是太陽的外層,比太陽的其他部分要熱得多,其溫度為100萬至300萬 K,而太陽的平均溫度約為5570 K。太陽耀斑的X射線輻射可以用於研究磁場及其對日冕加熱的影響。

  最後,這張新的X射線源地圖可能是理解暗物質的關鍵。2012年,Jee等首次在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觀測到正在碰撞的星系,它們在X射線發射和質量分布上顯示出明顯的分離。有理論認為,這是由於暗物質造成的引力透鏡所引起的,導致光線的彎曲和剪切。這是暗物質存在的有力證據。eROSITA的巡天觀測將提供大量的X射線源數據,並可能為暗物質研究提供線索。

  什麼是X射線天文學?

碰撞的星系顯示出X射線(粉色)和引力(藍色)的解離,這可能表明暗物質的存在

  X射線天文學是以天體的X射線輻射為主要研究手段的天文學分支,通常以電子伏特(eV)表示光子的能量,觀測對象為0.1keV到100keV的X射線。其中,0.1~10keV的X射線稱為軟射線,10~100keV的稱為硬射線。由於X射線屬於高能的電磁波譜,因此X射線天文學與伽馬射線天文學同稱為高能天體物理學。

  宇宙中輻射X射線的天體包括X射線雙星、脈衝星、伽馬射線暴、超新星遺蹟、活動星系核、太陽活動區,以及星系團的高溫氣體等。由於X射線無法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因此只能在高空或者大氣層以外觀測X射線源。空間天文衛星也因此成為X射線天文學的主要工具。

  20世紀40年代以來,X射線天文學已經從簡單的X射線源觀測轉向X射線光譜學的精細研究。高解析度的X射線光譜首先由愛因斯坦衛星上的光譜儀獲得,如今,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和XMM-牛頓衛星使得天文學家能夠識別出特徵譜線。而空間X射線衛星已經獲得了不亞於地面大型光學望遠鏡的空間分辨能力,同時,數據處理水平也在快速提高,這些都令X射線天文學成為天文學中觀測資料最豐富、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任天)

相關焦點

  • 宇宙的「骨架」:全天X射線星圖揭示暗物質奧秘
    然而,X射線不能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因此必須從太空或非常高的高度進行觀測。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第一個對太陽系外X射線源進行觀測的太空計劃。像eROSITA這樣的儀器可以觀察到我們周圍宇宙中最劇烈的事件。X射線是一種短波長的高能電磁輻射,當氣體被加熱到數百萬度時就會釋放出來。當氣體被壓縮或加速時,也會發射出X射線。
  • 德國天文學家繪製最新X射線全天巡天圖像
    圖片的數據來源於進行全天巡天觀測的倫琴衛星(ROSAT)。這張星空地圖被稱為「2RXS目錄」(2RXS catalogue),為天文學家提供了至今範圍最深、最為清晰的X射線全天巡天圖像。在宇宙中,當物質被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的時候,就會發出X射線。如此的高溫會出現在強磁場、極端引力或爆炸力佔支配地位的環境中。
  • 基於探測星系異常X射線輻射的暗物質新理論
    在世界各地物理學家幾十年來一直試圖確定這些物質粒子的性質,這些粒子不發光,因此肉眼是看不見的。它們的存在是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用來解釋某些天文現象。可見物質,如構成恆星和地球的物質,只佔宇宙的5%,有人提出暗物質必須佔宇宙的23%。但迄今為止,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事實證明實際上不可能確定所涉及的粒子。
  • 暗物質揭示了宇宙的奧秘
    我們可以製造反物質,也可以觀察到以高能粒子碰撞的形式自然產生的反物質。反物質被證明是宇宙本質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宇宙比反物質具有更多的物質,這可以追溯到極早的宇宙中。反物質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東西;它出現在我們的檢測器中,遇到物質時具有明確的行為和後果,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將其稱為三件事中最不神秘的原因。
  • 從宇宙黑暗部分到太陽系天體,用X射線怎麼獲取信息?
    隨著人類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我們開始對各種天體的演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並對宇宙的組成有了清晰的輪廓,雖然這個看似熟悉的宇宙仍然充滿未知,但至少我們知道它的大部分物質是黑暗的,且無法通過目前的任何技術實現對它的直接觀測,構成行星和恆星的質子、中子和電子只是宇宙質量和能量的一小部分,科學家現在能做的就是用
  • 研究暗物質「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升空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金鳳)小龍蝦不僅美味,它的眼睛結構還能幫助人類探究宇宙奧秘。7月25日,「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該衛星配備了自主研發的龍蝦眼聚焦X射線探測器與高精度小型載荷平臺,長期在軌工作期間將驗證X射線能段的大視場聚焦成像技術,並完成若干重要的空間X射線探測實驗,特別是在X射線能段開展深度探測暗物質信號的研究。 基於龍蝦眼聚焦光線原理的X射線成像技術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具有大視場、體積小、重量輕、易於集成等適合空間載荷應用的優點。
  • 靈魂是暗物質的一種麼?揭示靈魂本質進而探索世界奧秘
    在道佛等教中都認為,宇宙分陰陽,萬物分正反。我們可以肉眼觀測的大多稱為正常物質,隸屬於可見宇宙。然而,有這樣一種物質,科學家只能確認其可能存在,卻無法直接觀測探查,這就是暗物質。眾多推測均認為靈魂與暗物質有關,也可能就是暗物質的一種。
  • 宇宙如何凝聚在一起,暗物質圖譜揭示背後奧秘
    我們早已知到宇宙中不止只有恆星 事實上,在地球自轉時,沒有沒有任何物體因為離心力而被甩出,就佐證了有某種力量可能對物質產生約束。當深入研究這個現象時,我們發現了暗物質。 什麼是暗物質,它又存在何處? 暗物質是人類已知但不可見的存在。
  • 天文學家在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領域成果豐碩
    新華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等部門了解到,近年來,中國天文學界在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據介紹,在天文學觀測研究方面,中國天文學家在宇宙物質分布、暗物質粒子性質、星系形成與演化的數值模擬、銀河系磁場的測量、銀河系化學演化,以及太陽活動機理研究等前沿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作。
  • 「x射線」下的宇宙新地圖是怎麼樣的?
    先一起來看一看這個炙熱而充滿活力的宇宙吧新宇宙地圖近日,德國和俄羅斯的一架太空望遠鏡獲得了一幅用x射線追蹤太空的全新宇宙地圖這幅圖像記錄了宇宙中大量的「暴力活動」——物質被加速、加熱和粉碎的畫面。宇宙裡瀰漫著新形成的黑洞、爆炸的恆星和灼熱的氣體。
  • 整個宇宙為你閃爍!迄今為止最詳盡的宇宙X射線圖出爐
    近日,迄今為止最詳盡的宇宙X射線圖出爐,將100萬個X射線源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份非凡圖像的數據來自2018年發射升空的eROSITA X射線望遠鏡的首次巡天任務。在為期182天的探測時間裡,eROSITA在宇宙中捕捉到100萬個X射線源,相當於過去所有X射線望遠鏡的總和。
  • 長得好像微血管,佔了宇宙總物質85%的暗物質,是什麼樣的?
    目前仍是一個謎,因為人類目前為止還無法用最新的科技證實暗物質的存在,儘管暗物質被認為佔了宇宙總物質的85%,但它因為不像行星、恆星般會與光互相作用,目前僅能通過其重力影響間接推測有暗物質的存在。首張暗物質模擬圖出爐!
  • 暗物質的希望?人類利用銀河系「反推」暗物質的存在!
    暗物質是科學家猜想的一種未被證實的物質,而這種物質的存在可以解釋許多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但是暗物質始終未能被觀測到。近日,科學家計劃利用銀河系來反推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真的會被觀測到嗎?為什麼科學家會從銀河系入手?因為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在銀河系中心周圍產生了一個明亮的球狀x射線輻射暈。
  • 中西星名對照全天星圖
     星圖是認識天上星星方位的「地圖」,因為在天上叫星圖。觀看星圖也要注意天上的東南西北,地圖上標誌的圖形,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但是星圖上所標誌的南北方向同地圖一樣,東西方向正好相反,為左東右西。
  • 撥開層層雲霧 星圖帶領您探索宇宙奧秘
    撥開層層雲霧 星圖帶領您探索宇宙奧秘類型:原創 作者:閆瑾 時間:2014-03-04 06:19:54【手機中國 軟體】連續幾天的霧霾讓大帝都五米外雌雄難辨,十米外人畜不分,想看星星?真是比登天還難!
  • 趣探索:暗物質是物質宇宙的骨架,沒有暗物質就沒有人類文明
    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體物理學家茨威基第一個提出:宇宙中可見物質遠遠不足以把宇宙連成一片,如果不是存在一種神秘而不可見的物質,星系早就分崩離析。物理學家認為暗物質具有以下特點。a,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因此人類無法用光學或電磁監測設備直接「看到」。b,密度小、速度快,難以捕捉。c,宇宙大爆炸時,包括暗物質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物質同期產生。d,暗物質貢獻引力且不與物質發生作用,高度穩定,是宇宙絲狀結構的主要支撐者。
  • 暗物質之戰,新研究:銀河系內找不到惰性微中子衰變產生的X 射線
    過去,我們曾在其他星系中觀測到不明X 射線,科學家將目標鎖定在透過重力相互作用的「惰性微中子」這種暗物質,並且按照道理,銀河系應該也要能偵測到這種不明X射線。然而一篇新研究很遺憾地指出:完全找不到。儘管科學界共識已認定宇宙中存在暗物質,但依然缺少最關鍵環節,我們知道暗物質在哪裡、量有多少,卻不知道它的本質,其中一種猜想認為暗物質是由惰性微中子(sterile neutrino)構成,這種粒子不會參與除了重力以外的任何作用。
  • 帶你看整個宇宙的暗物質
    No.2:哈勃揭示暗物質的幽靈環在星系群ZwCl0024 + 1652中漂浮的暗物質的幽靈環,是迄今為止存在暗物質的最強證據之一。天文學家認為,暗物質環是由兩個巨大的星系群之間的碰撞產生的。億年的宇宙可能看起來像這樣,根據計算機模擬,有一些暗物質(綠色)和星系不同亮度的星系(黃色最亮)的星系。
  • 錢德拉太空望遠鏡:揭示看不見的宇宙
    錢德拉的一幅更值得注意的圖片是一個宇宙「手」伸向一個明亮的星雲,儘管科學上的解釋完全不同。發展中錢德勒x射線天文學特別具有挑戰性,因為需要離開地球的大氣層去觀察射線。第一次x射線觀測是短暫的,在幾分鐘的火箭飛行中進行,或者可能在平流層的氣球中停留幾個小時。
  • 從伽馬射線到x射線:新方法可精確定位不被注意到的脈衝星發射
    脈衝星是宇宙的燈塔,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發射出射線。當脈衝星旋轉,光束交替指向或遠離地球時,光源在較亮和較暗的狀態之間振蕩,產生的信號似乎每隔幾毫秒到幾秒鐘就會「脈衝」一次,其規律甚至可以與原子鐘媲美。脈衝星是一種密度極高、極具磁性的大質量恆星的遺蹟,是宇宙中最極端的天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