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引力在宇宙中能到達多遠?

2021-01-12 木星小太陽

所有天體的引力都能到達無限遠,引力範圍只能以天體引力的相對大小來確定。

太陽的引力範圍雖然到達太陽系之外,但在地球表面,地球引力才是主要作用力,屬於地球引力範圍,相比之下太陽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計,否則,月球就被太陽搶走了。

在大的引力範圍之內,可以有很多小的引力範圍。同理,有木星引力範圍,海王星引力範圍。

出了太陽系,臨近的恆星相隔太遠,太陽的引力仍然是主要作用力,但是增加到一定距離,太陽的引力就變得不重要了,銀河系中心的引力取而代之,就進入了銀河系引力範圍。

因為是引力大小的相對比較,就有引力差不多的區域出現,這個區域同時處在多個引力範圍之內。太陽的引力範圍遠遠超過了太陽系,這是由太陽、相鄰恆星、銀河系三者的引力共同決定的。

本文由飛魚科普原創,歡迎評論,關注作者,分享更多有趣的科學!

相關焦點

  • 太陽光能照射多遠?會到達宇宙的盡頭嗎?
    太陽光產生於太陽的核心區域,這個範圍大概是太陽中心向外延伸17萬公裡(相當於太陽半徑的四分之一)。那麼,太陽的核心中是如何產生光的呢?在太陽核心中,密度可達水的150倍,溫度將近1570萬度,壓強相當於2500億個地球表面大氣壓。
  • 太陽的引力範圍有多廣?
    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八大行星以及其他大量的小天體都在各自的軌道上繞著太陽運動。太陽的引力十分強大,能夠束縛住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天體,使它們不會飛入星際空間或被其他恆星的引力奪走。那麼,太陽產生的引力可以作用到多遠的地方?
  • 離地球多遠就感受不到地球的引力了?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以微觀粒子的重力大小作為引力最小值,並以此來判斷地球的引力範圍;有的以地球年齡作為引力傳播的時間,再計算出距離。有的提出改變參照系來擺脫地球引力,有的乾脆說無論多遠地球都有引力,但又說不出原因……,心下都覺得不太滿意。
  • 搜索宇宙的邊界,人類與「真理」的距離有多遠?
    搜索宇宙的邊界,人類與「真理」的距離有多遠?追求真理似乎是人類最終極的一個願望,儘管這個願望需要解決太多的關卡才可以得到答案。就算我們已經足夠努力了,可是我們還是需要太多的問題需要去解決。截至到目前為止,我們解決的問題也挺多的。
  • 宇宙速度是物體擺脫太陽引力所需的速度,是否存在第四宇宙速度?
    自萬有引力定律發現以來,對於逃逸地球的速度,一直都在探索中,從最初的地球軌道速度,再到行星軌道速度,穿越太陽系的速度等,都是人類想要知曉的,而目前為止,人類已確定的宇宙速度只有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我們在初中時,物理課本上便有講這三大宇宙速度是怎麼產生的,對應的速度是多少。
  • 人類探測到最遠宇宙有多遠?哈勃能告訴我們?也許「天琴」可以
    關於這個瞬間看到星星的問題,天文學家奧伯斯在1823年提出提出過,宇宙是穩態而且是無限的話,應該沒有白天與黑夜之分,因為無限的光子到達地球,不應該是白天嗎?關於這個問題後來有解釋了:宇宙中的天體不是無限的宇宙不是穩態合適加速膨脹中恆星距離地球遠近不一,光子到達有時間差這三條讓我們得以了解到,奧伯斯提出的問題中為什麼有白天黑夜之分了。我們能最遠能看到那裡?
  • 地球離火星多遠?多長時間可以到達
    地球距火星有多遠?
  • 旅行者一號能到達宇宙邊緣嗎?
    旅行者一號自從1977年發射升空以來已經在宇宙空間中飛行了42年有餘,而宇宙空間無邊無際,恐怕是難以飛到宇宙邊緣吧。旅行者一號目前已經飛出了太陽系,距離地球約215億公裡,目前的飛行速度為17公裡每秒左右,不過這裡所說的太陽系指的是狹義的太陽系,如果以引力範圍來描述太陽系半徑的話,那麼旅行者一號想要飛出去恐怕至少還需要數千年的時間。
  • 熱和光不是從太陽到達地球的唯一東西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科技與我們同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熱和光不是從太陽到達地球的唯一東西。太陽風熱和光不是從太陽到達地球的唯一東西,還有太陽風——一個亞原子粒子波動的暴風。日冕氣體拋射通常與太陽耀斑爆發、太陽黑子和太陽暗條相一致。吹向太空太陽風的熱氣體持續向太空中擴展。因為太陽引力向後的拉拽效應隨距離而減小,太陽風實際上在越遠的地方跑得越快。當太陽風到達地球時,速度為800000千米/小時。
  • 一光年有多遠?光速前往冥王星要5.5小時,探測器飛越太陽要2萬年
    對這個浩瀚的宇宙來說,我們地球的尺寸實在是太小了,連沙漠裡的一粒沙都不如。想要真正體會一光年的長度,我們需要將視線放到宇宙中來。海王星是八大行星裡軌道半徑最大的一顆,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45億千米,一束光從太陽出發,要連續飛行4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海王星。已經被剔除小行星身份的冥王星距離太陽更遠,它位於遙遠的柯伊伯帶,太陽光需要飛行59億公裡才能達到它的表面,而這需要5.5個小時。
  • 一光年有多遠?光速前往冥王星要5.5小時,探測器飛越太陽要2萬年
    對這個浩瀚的宇宙來說,我們地球的尺寸實在是太小了,連沙漠裡的一粒沙都不如。想要真正體會一光年的長度,我們需要將視線放到宇宙中來。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約為38萬千米,光1.3秒就能從地球飛到月球;地球距離太陽約為1.496億千米,一束光照耀到地球上需要8分鐘20秒,這意味著我們看到的太陽永遠是8分20秒之前的太陽,就算是太陽毀滅了,我們也要8分20秒之後才能看到。
  • 1光年有多遠?我們看到的太陽是八分鐘前的太陽
    你用了多長時間才能到達那裡取代了你離這段距離有多遠。在確定與恆星或星系的距離時,天文學家也做同樣的事情,但他們不是依靠他們駕駛或行走的速度,而是使用一束光作為參考。為什麼要用光來測宇宙的距離?首先,光很方便。在整個宇宙中,所有光以完全相同的速度傳播:每小時約6.7億英裡。
  • 太陽發出的光如此耀眼,它能到達宇宙的邊緣嗎
    我們知道,夜空中的星星離我們地球非常遙遠,有的甚至有幾百萬光年。這就意味著,光從恆星發出之後到達我們地球已經經過了幾百萬年的時間了。我們的太陽也是一樣,它是靠核聚變產生能量而發出耀眼的光芒。目前,科學家根據對太陽光譜和質量的測算,知道太陽的壽命大概在100億年左右,目前已經經過了45.7億年。也就是說,太陽形成初期發出的光已經在宇宙傳播了45.7億光年。那麼問題來了,太陽光能不能傳播到宇宙的邊緣?光的傳播我們知道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大約為1.5億公裡,光從太陽表面傳播到地球上只需要8分鐘。
  • 小行星掠過地球距離多遠就會被引力拉下造成災難?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科學家們得到了在地球上的三個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叫環繞速度,為7.9km/s,就是達到這個速度,人造天體或小天體就能夠與地球引力抗衡,既不被地球引力拉拽下來,也無法脫離引力而飛向深空,只能繞著地球轉;第二宇宙速度叫脫離速度,為11.2km/s,達到這個速度就可以脫離地球引力飛向別的行星;第三宇宙速度為逃逸速度,實際上是在地球這個位置逃出太陽引力的速度,為16.7km/s。
  • 會粉身碎骨嗎,地球引力又有多大?
    垂直於地面,使空氣阻力減少的最小在最小,這使得它的速度不斷加快,飛行中它的最高時速曾達到一千三百四十二公裡每小時,超過了音速。是世界上首位完成超音速跳傘的運動員,最終在距離沙漠著陸點只有最後1500米時,他打開降落傘並最終成功著陸。鮑姆加特納之所以能回到地球,全是地球引力的功勞。
  • 紅卡小百科:從太陽發出的光線,到底能照射到多遠的地方?
    那麼,既然太陽光的輻射強度,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減小,那麼,太陽光到底能照射到多遠的地方呢?在爆炸之後的一個普朗克時間內,就以極其巨大的能量推動了宇宙空間的膨脹,20分鐘後幾乎達到現有宇宙的空間級別,在大爆炸38萬年之後,隨著空間溫度的下降,宇宙中第一批自由原子才開始形成,逐漸形在了宇宙星雲團,光線才從此前的一片「等離子粥」混沌狀態逃離出去,「光子退耦」的產生,使得宇宙中第一縷光線正式向外釋放出去。    光線作為一種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即是光速,而且會一直以這個速度向遠方傳遞。
  • 引力能讓光線發生彎曲,那麼太陽對應的引力透鏡焦距有多遠?
    理論上任何一個天體的引力都能讓光線發生彎曲,只是彎曲的程度不一樣而已,以我們的太陽為例,在日全食之時,就會發現太陽附近的星星位置發生了改變,而太陽引力透鏡的焦點,大約距離太陽1000個天文單位(0.016光年)。
  • 地球的引力多遠就會消失?相對論結果46億光年外
    而在太空中,人造衛星也都是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而環繞地球運動,即便是遠在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也不例外。那麼,需要在距離地球多遠的地方,才不會有地球引力呢? 關於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引力的產生機制,以及引力的作用範圍。
  • 人類觀測到最遠宇宙極限多遠?光只能461億光年,引力波一眼看穿
    關於這個問題後來有解釋了:宇宙中的天體不是無限的宇宙不是穩態合適加速膨脹中恆星距離地球遠近不一,光子到達有時間差這三條讓我們得以了解到,奧伯斯提出的問題中為什麼有白天黑夜之分了。關於「看」這個定義其實是比較尷尬的,因為我們並不是看到,而是光子到達瞭望遠鏡的CCD或者肉眼,給我們的錯覺就是看到了,但在光子到達前或者還沒來得及到達時,我們就看不到!事情就簡單了,我們只要找出宇宙最早的光子是什麼時候發出的就知道了。可見光波段我們「看」到了多遠的天體?
  • 太陽光能照射到多遠的地方?
    但太陽光不止照射到了地球上,而且還散播到太陽系的各個地方,乃至遙遠的宇宙。那麼,太陽光能夠照射到多遠的地方呢? 太陽光的來源 太陽誕生於46億年前的太陽星雲,這些星雲主要來自於宇宙早期合成的氫和氦,還有很小的一部分來自於上一代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