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上孩子的營養健康總是備受關注,我們也常常聽到一些呼聲"孩子補鈣最重要",但是聽得多,我們卻還是不能真正了解"補鈣"的秘訣。
之前我家寶寶還小的時候,我也喜歡給寶寶買一些"營養品",多補充鈣和鋅的那種。我一直以為,這些營養元素當然是越多越好,直到同事提醒我才發現:補鈣雖然有益孩子健康,但是並不是鈣越多孩子就越健康。
並且,有的孩子其實不必要補鈣。而不知道這些知識的寶媽,可能就會認為自家的孩子一定缺這缺那,最後給孩子不停地"大補"。
育兒知識也是需要新手爸媽們不停的學習起來,否則我們會掉進一些陷阱而不自知。那麼關於給孩子補鈣這件事情,爸爸媽媽到底了解多少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希望其中沒有你。
孩子補鈣的誤區
第1、並非所有寶寶都需要補鈣
在李麗雲的著作《家庭中醫藥》一論文中寫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嬰幼兒營養狀況愈來愈重視,過去曾一度忽視的鈣營養問題再次受到年輕父母們的關注。生產鈣類藥品的廠家也乘著這個機遇大力宣傳補鈣的益處,卻讓父母們忽略了關鍵問題,並非所有孩子都需要補鈣。
在孩子出生之後,不同嬰兒之間的營養水平有著很大差距。有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註定了體弱多病,這也是由母親懷孕時期的營養攝入和基因決定的。
那些體質差的孩子,補鈣對他們來說是必須的,也是為生命多一份保障。但同樣的,也有些孩子天生體質好,身體健康,那麼對於他們來說,補鈣並不能再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因為他們已經達到了"上限"。
第2、補鈣適量
名家張廷玉說過:"盛滿易為災,謙衝恆受福。"凡事並不是越多就是越好的。"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道理大多數人都聽過,我們給孩子補給營養也是需要"均衡"與"適量"。
每人每日所需鈣質約為為1000毫克,最多不能超過1300毫克的量;而對於孩子而言,所需要 的才將近536毫克,爸爸媽媽在選擇補鈣產品時也應該嚴格按照劑量服用。
有一個醫學名詞叫做"鈣過量"。鈣過量的孩子容易患高鈣血症、鹼中毒等能給身體帶來傷害的疾病。
並且更危險的是,有的時候補鈣過多反應並不是迅速的,而是會有一段"潛伏期"。在潛伏期之後,才會有不良反應,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們就摸不著頭腦了。
孩子補鈣過量會出現什麼狀況?
1)便秘
在很多爸爸媽媽眼裡,孩子便秘是上火的象徵。殊不知孩子補鈣過量也容易出現這個問題。補鈣過量會影響胃黏膜的"工作",會而後造成腸道功能紊亂。
然後在我們排洩的過程中,就會變得"效率低下",也就出現了便秘的情況。當孩子無緣無故開始便秘的時候,寶媽們就要注意是不是孩子的"鈣"太多了。
2)幹擾攝入其他營養元素
人體內是多個器官協同工作的,而營養元素肯定也不只有鈣一種。有的時候,我們只顧著補鈣,卻忽略了其他元素的重要性。甚至當我們鈣補充的過多,其他的元素作用會被抑制。
這樣不僅沒能達到提高營養,還讓其不增反減。例如:鈣過量對鋅元素的平衡也是有所影響的,鈣元素的過量增高會導致鋅元素的效用降低。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爸爸媽媽們應該更加關注才是。
3)成長遲緩
有的父母可能很驚訝,為什麼補鈣反而會延緩成長腳步?任何東西都是"過猶不及"。適量的鈣會讓孩子變得健康,而過量的鈣則會有"兩極性",讓孩子成長滯緩。
對於孩子們來說,鈣是他們必須的,但並非健康的所有。不根據使用說明就亂給孩子吃鈣片以及其他高功效補鈣產品,對孩子身體沒好處,還會害了孩子。
如何做到正確給孩子補鈣?
首先,適當的補鈣時間
羅素說過:"在現代生活的條件下,規律是絕對的,凡是不重視有訓練的智慧的民族是註定要失敗的。"規律生活也一直是我們所倡導,那麼對於孩子補鈣這件事情來說,遵從規律性也很必要。
一般來說,最合適的補鈣時間當為飯後,並且儘量每日同一時間服用。因為這會讓營養攝入需求變得規律,不容易"亂"。孩子補給之後,需要時間"消化",這其中預留出來的一天,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吸收營養。
其次,均衡補品
裴斯泰洛齊說過:"依照自然法則,發展兒童身體各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發展,又必須顧到它們的完全平衡。"
營養發展亦是如此,孩子身體中所需的營養元素有很多,如鈣、鐵、鋅……等等。有的父母知識面廣,知道應該全面平衡的補充;而有些父母卻捨本逐末、顧此失彼,孩子缺少的不補,孩子充足的去補。
搭配均衡才有益,並且在《營養健康》一書中說過:"人體對鈣的吸收和很多因素有關,如機體維生素D的含量和鈣磷的營養狀況、胃酸分泌、體力活動、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調節作用等。"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搭配的好,還能夠事半功倍,給予孩子的益處更多。
最後,食補法>營養品
營養品固然有用,但是最安全的一種當然是食補法。比如缺鈣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每日安排牛奶,一天喝兩杯的牛奶,這樣鈣質補充其實也足夠了,就不需要另外服用鈣片。
食物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並且如果能夠養成習慣,孩子長久的健康發展也有了保障。
寫到最後
補鈣也是一門學問,生活更是如此。教育的路途本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一帆風順,新手上路的父母們肯定會有一知半解的時候,也很容易忽視。但是只要自己能夠認真的去了解,我們一定能避開許多"陷阱",找到最正確的教養之路。
我是@薔薇媽媽,兩個寶貝的媽媽,善於記錄和反思生活中的育兒經歷,分享實用的乾貨助力你科學育兒,另外配圖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刪除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