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凱聲:淨化教育外部環境需內外兼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8日 17:16 來源:
來源:《中國教育報》
教育既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也是構建社會和諧的基礎。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我國的教育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都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的教育也正面臨著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同時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幹擾。在一些地方,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並不寬鬆。有些權力部門還打著各種幌子,算計著如何從教育中「撈」一把。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勞凱聲教授認為,學校作為社會的一個公益性機構,其資源的公共性和功能的社會性,就決定了其生存與發展都不可能孤立於社會體系之外,它必須接受社會的監督和管理。像工商、稅務等部門的有效監管必不可少,因為這種教育行政執法監督,理論上有益於教育的規範化發展,也可以為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和整體效能提供必要的法制環境。但是,如果相關部門的監管行為超出其職能範圍,破壞了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那麼,這種監管對於教育來說,就無異於「殺雞取卵」。
因此,要想改善和淨化教育的外部環境,一方面需要社會對教育給予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也應規範執法、文明執法,重塑「全民重教」、「全民興教」的政策導向,切實走出「人人重視教育、人人敬畏教育」的怪圈,讓全民在重視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實惠,讓政府在重視教育的過程中重新塑造各自形象;讓幹部在重視教育過程中政績得到提升,最終使整個社會儘快形成一種全民關心教育、愛護教育的良好風氣,為教育共同營造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只有這樣,教育才可能發揮其最大的社會效能,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
同時,勞凱聲認為,教育要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有一個適合教育生存與發展的外部環境。而要想改善和淨化教育的外部環境,首先要改革和完善教育自身的管理體制和內部運行機制,以解決教育主體的關係和教育規則問題,特別是政府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教育行政部門與相關政府部門、教育行政部門與基層學校之間的「授權」與「放權」的問題,最終使教育朝著法制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唯有這樣,淨化和治理教育的外部環境才可能有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
他說,像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學術腐敗和教育亂收費等現象,大多都是因教育內部管理不善或監管缺失所致。雖然其中許多問題只是個別現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損害了教育作為社會公益性機構的形象與社會功能,也大大降低了教育機構的社會公信力,這不僅直接導致了教育環境的惡化,而且還為其他部門揩教育的「油」提供了「口實」。只有解決好教育內外部的這些問題,教育才會有一個比較寬鬆的發展環境。(記者 柯進 實習生 王文慧)
責編:陳昌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