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滋味我嘗得太早了」:石川啄木的詩歌美學
石川啄木是明治年間的短歌詩人,他打破了日本傳統短歌三十一音一行的形式,開創了日本短歌新形式,而他的詩歌也因為內容獨闢蹊徑,充滿了深刻的個人情調而受大眾歡迎。
初遇石川啄木,是被他的那首詩所吸引:
「把發熱的面頰
埋進柔軟的積雪裡一般,
想那麼戀愛一下看看。」
少年見到心愛之人的面紅耳赤,激動心情,以及渴望將臉埋進大雪裡降溫的羞澀情緒,是只有年少愛情才擁有的溫柔與細膩。這般細膩的情愫被石川啄木用短短三行詩描繪的生動可愛,怎麼能叫人不喜歡。
而在石川啄木的短歌中還有許多刻畫這種愛情的短歌:
「這樣的熱淚,
在初戀的日子也曾有過,
以後就沒有哭過的日子了」
「筱懸木的葉子落下來觸著了我,
以為是記憶裡的那個接吻,
吃了一驚。」
在石川啄木的筆下,初戀好像總是這樣深刻,又帶有淡淡的憂傷。大家都有為初戀悄悄埋在被窩裡偷哭的經歷吧,而長大了後的我們,感情總少了幾分純粹,那種不帶雜質的落淚,想必是很多年都沒有過了吧。
少年的接吻,就是同葉子輕觸一般的感覺。可時隔多年,這段記憶卻能隨著筱懸木葉子的一次輕觸被喚醒,又怎麼能夠說是不深刻呢。
石川啄木的詩歌很多都與個人經歷有關。他的詩歌大多描寫生活經歷,更多的個人自白與感悟。他體弱多病,加上幼子早逝等一系列變故,使他的詩歌也不免染上了悲傷的色彩。
「好幾回想要死了,
終於沒有死,
我的過去可笑又可悲。」
「不得志的人們
聚集了來飲酒的地方
那是我的家裡。」
「說是悲哀也可以說吧,
事物的味道,
我嘗得太早了。」
「比別人先知道了戀愛的甜味,
知道了悲哀的我,
也比別人先老了。」
最後奪走石川啄木生命的是肺結核。他的生命的最後兩年是在病房裡度過的,在那裡他創作了大量短歌。臨近生命終點,也難免多生感慨,石川啄木的一生,是精短的一生,他過早的飽嘗了人間冷暖,也過早的離開的人世。
他的一生雖短苦,但他的很多詩歌裡卻擁有孩童般的靈動與狡黠。
「挨了罵,
哇的一聲就哭出來的兒童的心情;
我也想要有那種心情。」
「沒有什麼事,
而且愉快的長胖著,
我這個時期多不滿足啊。」
「像從百年的長眠裡醒過來似的,
打個呵欠,
想著沒什麼事。」
「路旁的狗打了個長長的呵欠,
我也學它的樣,
因為羨慕的緣故。」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石川啄木深受歡迎的原因吧。儘管他一生悲苦,但從他這些充滿了靈性與俏皮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石川啄木對待生活隨性又有點小可愛的態度。
「會笑的青年男子,
要是死了的話,
這世間總要寂寞點吧。」
「那天晚上我想寫一封
誰看見了都會
懷念我的長信。」
從這首短歌中可以看出,石川啄木或許是感到了孤獨,或許是感慨病體難以康復,從而滋生出了一種渴望有人「記得我從而懷念我」的心情。而這種看似溫柔實則帶著惆悵與憂傷的自述,恰恰表現出石川啄木對自己情景的感慨與自嘆。
「玩耍時背起母親,
覺得太輕哭了起來,
沒有走上三步。」
「不會處事,
我不是私下裡
以此為榮嗎?」
石川啄木說自己不會處理人情世故,對父母的感情也過於疏離,但在庭前無意戲耍中發現的母親已然衰老的事實,石川還是忍不住落下淚來,這就是這首短歌的動人之處,大部分人都會為這種情感動容,父母在不經意間悄然老去,而子女卻沒有什麼可以為他們做的。
石川啄木的詩,看似是流水帳般的敘述,而你仔細品讀就能發現其中具有的強烈的個人風格與感悟。石川啄木雖是上個世紀初的詩人,但其間的真情實感卻能跨越時代打動大家的心,這便是他的詩歌的巧妙之處了。
石川啄木的詩歌,適合閒來無事的下午,捧一杯茶,在陽光很好的陽臺上細細品味。無論什麼時候我們翻開石川啄木的詩歌,我們都能從中讀到一個最真實最獨特的石川啄木。我們是否從中得到了什麼知識,或者收穫了什麼營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總能從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從中體會到共情,那便是石川啄木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