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電報被敵方獲取,文字全都認識,放在一起日軍卻完全無解

2020-12-06 靜離閒醉說歷史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傳承幾千年,不止是書面化的語言,還有各地的方言。提起方言,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聽不懂三個字,在現今看來略帶貶義的詞彙,在抗戰時期,卻成了不可多得的優勢。正是因為這個方言才讓我方的電報沒有敵軍破譯,哪怕是漢奸也沒能翻譯出來。

不管是什麼時期,情報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藏匿國家的軍事信息,不被別人窺探,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採取的手段都不一樣。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國家採取的就是發一些編碼,也就是電報。而作為我們的敵對國家日本,總是我想方設法得到我方的軍事機密。但,通常他們破解出來的信息都沒有辦法使用,這並不是信息不準,而是翻譯出來的全是方言,哪怕是漢奸都沒法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在這塊兒上,基本上其他國家是落後我國一大截的。

發電報這件事情,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晚上是最佳發電報的時間,因為這個時候,就算有人在監視,也會抵擋不住困意,腦子反應會遲鈍一些,這樣的情況下,是極容易錯過一些重要信號的。發電報的環境大多選擇在街上,繁華的都市裡,那麼選擇發電報的工具也許就會是一些電臺。選擇用公眾電臺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被監視的人發現了,更方便逃脫,可以很快利用人群掩蓋住自己的行跡。

當然這些都是外界環境的選擇問題,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得落實在發電報這件事的本身,一個字,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情報全部傳遞出去。時間是躲避敵軍監視的最好辦法,必須得在對方還沒有完全查出信號發射地的時候,就要將電報發送完,並安全撤退。這樣不僅是保障發電報人的人生安全,也是保障信息的隱蔽性。

那個時候,由於我方的軍事設備較為落後,所以即使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想好了各種應對措施,但還是會很容易就被對方發現了。並且,日本人在對待發現的中國情報,有著自己的一套處理方式,他們並不會立馬就對發電報的人實行抓捕,反而是將計就計,慢慢的獲取情報,將中國的情報員耍得團團轉。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歸根究柢的原因就是他們的使用的設備比中國先進。

雖然在武器設備上壓我們一頭,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翻譯過來的中文,竟然是方言,中國的方言種類太多,能夠完全聽懂這些方言的人,我想至今都沒有吧,所以當時的日本人,就算找到了中國人當漢奸,依然改變不了他們不能理解電報的意思,這就很尷尬了。從這裡也能夠看出來,中國的文化還是超越日本,甚至其他更多的國家。在那個時期,方言挽救了中國太多的軍事機密,拯救了太多的士兵生命,我想,這也是方言的魅力所在了。

相關焦點

  • 日軍截獲我軍電報,每個字都認識,組在一起日軍蒙了:這是啥?
    每次在發電報的時候同志也會找一個很熱鬧的街市一個地下室來發,而且一定要在晚上發才可以,因為日軍每一天都在攔截信息只有到了夜晚才是最疲憊
  • 日軍截獲我軍「方言」情報,日軍翻譯一頭霧水
    我們都知道在抗日的那個時代,是離不開電報的,那麼電報是什麼呢?我來描述一下。電報:從名詞上講他是十九世紀是發明的一種通信方式,能夠將消息快速的傳出,是兩地的人進行溝通。然而那個時代可不是像今天這麼富有,不是用電報來噓寒問暖,而用來傳遞有用的情報,從名詞性上電報的含義我講完了。
  • 日軍截獲我軍情報,每個字都認識,念出來後卻懵了:這是啥意思?
    查閱資料的時候,小編還看到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日軍截獲了我軍的情報,每個字都認識,但是念出來後卻懵了:這是什麼意思?,這方言可謂是在抗日戰爭中立了大功。要知道,在戰爭時期,知曉敵情十分重要,兩國語言不同是一個極大的障礙,這時翻譯官的作用就十分重要,那時候,在獲取情報方面,無論是技術還是人員,日本都是比較完善的。
  • 騰衝之役,我軍全殲日軍騰越守備隊2100餘人,俘虜53名。我軍傷亡...
    我步兵於炮火掩護下,戰鬥至正午,即將蜚鳳山完全克復。」36師的戰報為:「師(欠107團)微(5日)曉續攻5138高地,頑敵全殲,該高地被佔。」這一堡壘攻堅的利器,完全出乎日軍預料,攝氏1000度的烈焰鑽入堡壘,沾滿油液焚燒著的日軍躥出堡壘嚎叫,其心理上的震撼效果,不亞於實際殺傷力。據第4團特務排長王希孔回憶:「……最具威力的就是用火焰噴射器向敵人噴燒,從十多米外噴向敵掩蔽部內,都會把敵人燒死。那天我眼看著有四個日本兵,身上燃火,滿身黑煙,連滾帶爬地邊跳邊跑。士兵連續投去五六個手榴彈,把敵人炸得血肉亂飛,真解恨。」
  • 抗戰時我軍大多都是四川小矮馬,日軍那麼多「東洋大馬」咋來的?
    而除了信鴿外,日軍的軍犬也是一種讓我軍很頭疼的動物。在「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專門成立了「軍犬養成所」,旨在培養能在戰場上追擊我軍行蹤的軍犬。正是因為這些軍犬敏銳的嗅覺,我軍當時不少撤退部隊的行蹤遭到了暴露,損失可謂慘重。
  • 抗日戰爭,我軍最害怕這種動物,寧可不殺日軍,也要先殺它
    抗日戰爭,我軍害怕最害怕這種動物,寧可不殺日軍,也要先殺它 兩方交戰,可不僅僅像抗日神劇那樣,兩方用武器對打這麼簡單。這期間自然會有另外的手段去對付對方,比如說,中國和日本交戰,中國明顯武器落後,還要挨著大炮和機槍與他們對著幹嗎?
  • 華羅庚一夜之間將日軍密碼電報破解,國軍中將看完後拍案叫絕
    實際上,在日軍轟炸重慶之前,大多數國民政府都可以攔截日軍的電報。沒有辦法解密它。這使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工業司司長於大為中將感到非常沮喪。抗日戰爭時期,有許多信息傳遞方式,其中一種比較主流的方式是電報。當時,大多數電報將漢字分解為四個數字。這樣,無論您要傳輸哪種信息,都可以,但是此方法變成清晰的代碼,也就是說,只要受過培訓的人員可以解密這種電報。
  • 平型關大捷後的電報往來,以及各方的反應,非常有意思
    (甲)一一五師有(廿五)日八時進行戰鬥,至廿四時止尚在激戰中,將平型關以北東跑池、辛莊、關溝及一八八六點標地完全攻佔,計己繳獲汽車六十餘輛、小摩託車三輛外,炮一門、炮彈二千餘發。另有敵一部約四、五百人、馬數十匹被我軍完全包圍,死不繳械,故全部打死。(乙)我獨立支隊有日仍在廣靈、靈邱及淶、蔚間分途襲擾。腰站村、驛馬嶺之敵約一聯隊,向我白羊鋪之第三營攻擊,黃昏仍在對峙中。
  • 日本投降,我軍打開日軍倉庫看到這樣東西,戰士們氣得失聲痛哭
    日本宣布戰敗投降後,我們作為戰勝國將日軍戰俘全部遣送我國,而日軍遺留下來的戰爭物資因為無法帶走全部留在了我們國家,當時我軍戰士清點日軍倉庫的時候,在裡面看到了一樣東西,頓時所有戰士們都氣得失聲痛哭,因為這十四年抗戰無比艱苦,然而日軍的軍用物資卻是最好的,和我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東北抗聯第五軍四個月時間就打死日軍二千人,擊落敵機一架?
    尖兵過後,日軍大隊爬犁進入了我軍的『口袋』。午後1時,大盤道西山上指揮所打響信號槍,我軍步槍、機槍一齊開火,像雨點似的地猛烈射擊敵人。日軍被打得人跌馬倒爬犁翻,一堆堆地在公路上亂竄,盲目地抵抗。我軍戰士端著刺刀衝上去,在寒光閃閃的廝殺中,傳來鬼子兵的慘叫聲。青年義勇軍和婦女團也勇敢地投入戰鬥。激戰到下午4時勝利結束。
  • 這是我軍最不願見到的動物,寧願不殺日寇,也得先殺它
    這是我軍最不願見到的動物,寧願不殺日寇,也得先殺它!  這是我軍最不願見到的動物,寧願不殺日寇,也得先殺它!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我國是受到侵略的國家,那個時候萬惡的日本軍國主義通過決議,迅速攻下朝鮮半島之後,開始向我國的東北動手,在蔣介石不抵抗的「戰略」下,東北迅速淪陷,日本佔領東北之後如虎添翼,擁有了大量的資源與便利。
  • 日軍電報密碼升級,國軍專家急得團團轉,華羅庚僅用一夜將其破譯
    她其實就是一位間諜;而我國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中已經開始將間諜分為五類,分別為"因間(敵國鄉民),內間(敵國高層),反間(策反的敵國間諜),死間(向敵方提供假情報而死者),生間(完成任務後活著返回者)。
  • 黃猄坑之戰:他帶領著弟兄們殺掉上千名日軍,戰後收穫頗豐
    一個月後,獨立第三中隊再次在清溪口齎茶亭攻擊了日軍,殺死十多名日軍,毀掉了日軍的數輛汽車。廣九線上的日軍接二連三的遭到我軍的偷襲,特別不服氣,於是就謀策攻擊我抗日遊擊隊,還想著重修廣九鐵路。過了沒幾天,駐紮在大郎的日軍打聽到,東江縱隊第三大隊駐守在梅塘鄉黃猄坑村,日軍一聽到這個消息,便馬上派整個團的日軍前往目的地了,打算襲擊我軍戰士。
  • 張自忠:49歲身中16彈犧牲,日軍停戰保護遺體,蔣介石為他痛哭
    日軍第5師團接到命令後抽調軍中最精銳的主力與偽軍劉桂堂部約兩萬人直撲臨沂。我軍第5戰區李宗仁司令進行戰略部署,令龐炳勳率第3軍團約一萬三千餘人,張自忠率第59軍約兩萬兩千餘人共同阻擊日軍對臨沂的進攻。臨沂戰役中,張自忠率領的59軍浴血奮戰,同日軍鏖戰七日七夜,與龐炳勳率領的3軍團相互配合共殲日寇6000餘人,斬斷了日軍向臺兒莊前線增加兵力、配合日軍第10師團由津浦和臨沂兩個方向夾擊臺兒莊的戰略企圖,為我軍的臺兒莊大捷奠定基礎。臨沂一戰,戰績光輝。
  • 14年抗戰僅此一例,老百姓集體搶劫日軍,日本鬼子還不敢反抗
    通收買張作霖的親信在火車上炸死了他,為日軍的入侵掃清了東北的障礙。1931年9月18日,日軍將三具穿有日軍服飾的屍體放在鐵路軌道上,並將小塊鐵軌炸毀,聲稱我軍突襲日方守軍,由此挑釁生事,並且當即率兵南下,襲擊我軍北大營。
  • 我軍為什麼又重新裝備了古老的擲彈筒武器,是不是一種倒退呢
    二戰塑造了諸多戰鬥英雄的同時也刺激了優秀武器的發展,各種新式武器層出不窮,其中就誕生了日軍在中日戰場上最喜愛的單兵支援武器——擲彈筒。這種經典而又古老的武器曾被我國仿製,後退出現役,但後面為何又被我軍重新裝備呢?這是不是一種倒退呢?這要先從其來歷說起。
  • 1982年,我軍一開國中將病逝後,追悼會上為何出現了一群日本人
    楊國夫他指揮軍民集合在一起,粉碎了日軍的掃蕩,更粉碎了日軍的幻想。他用戰績開闢出了東部的廣大後方戰線,為清河區遊擊戰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年內戰期間,他更是率眾抗擊國民黨四個軍的進攻數月有餘,為主力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決勝時間,而且決斷有度,從不戀戰,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
  • 紅軍如何渡過烏江:冒充蔣介石給國軍發調兵電報
    蔣介石或許沒想到,自己部隊電臺發出的電文其實大多數都被紅軍截獲破譯,在長徵途中,曾希聖帶領軍委二局(負責情報偵查工作)人員全天候監聽敵軍的電波信號,破譯了國民黨800多種不同電文密碼版本,被紅軍領導人稱是認識「天書」的人。日前,曾希聖的女兒曾小紅、《曾希聖傳》編纂委員會的研究成員陸德生,向記者講述了曾希聖不為人知的情報工作歷程。
  • 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我軍與日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軍隊編制上也存在較大的區別。在世界軍國主義極度膨脹的時候,中國與日本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上十分靠近。日本資源匱乏,極度想從我國掠奪資源。日軍以效忠天皇、戰術多變聞名於世。日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大致有四支軍隊。
  • 武林高手大刀砍殺日軍,1人14個,1人7個,犧牲後日軍厚葬立碑
    在1938年2月「大刀隊」的攻擊中,近300名隊員在給日軍重創時,這300名隊員也幾乎全部犧牲。29軍使用過的大刀,看得鬼子鬼哭狼嚎一、日軍攻入濟源城燒殺奸擄,河南子弟渡河抗日。1938年2月,日軍第14師團發動了豫北戰役,22日濟源城淪陷。日軍為確保後方無憂,留下號稱「鐵軍」的土肥原兵團可西聯隊,兵力3000多,駐守濟源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