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聽大人們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個時候實在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在當時的我們看來,數學的作用不就是買零食時算個帳嗎?長大後才發現,對數學的這種認知實在是太淺薄了,數學乃是物理、化學、通訊、信息等各專業的基礎,並且在七八十年前的抗日戰爭中,數學可是起到了大作用。
什麼作用?破譯密碼。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全球局勢進一步緊張,為了爭奪資源,大戰序幕終於揭開。當真正打起來後大家發現,想停止已來不及,戰圈越來越大,最終波及到了整個世界,這就是到目前為止全球範圍內造成影響最為深遠,傷亡最為慘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除開炮火連天的明面戰場,在二戰中還有另外一隱藏在層層迷霧下的隱秘戰場,那就是諜戰。
諜戰的根本訴求在於情報,而對於情報的重視,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所記載。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大家知道吧?她其實就是一位間諜;而我國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中已經開始將間諜分為五類,分別為"因間(敵國鄉民),內間(敵國高層),反間(策反的敵國間諜),死間(向敵方提供假情報而死者),生間(完成任務後活著返回者)。"
二戰時期的諜戰當然不會僅僅是傳遞小紙條,那個時候更多的情報是通過電報傳送,因此如何給電報加密,以及如何破解敵方的電報密碼,就成了諜戰的核心。
我們如今看電視劇時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摩爾斯電碼,在當時其實屬於最基礎的密碼,甚至都不算是密碼,而是"明碼",掌握規律後非常容易破解;為了保證情報正確傳達,不被對方破解,各國開始將數學元素加入到情報密碼中,很多破譯方式都需要採取數學公式。
1943年,時任國民黨政府兵工署署長的俞大維突然找上了華羅庚請求幫助。俞大維在當時負責密碼破譯工作,但日本突然改變了密碼編排方式,當時國軍雖然能夠截獲日本的情報密碼,但卻始終無法破譯,情報的缺失使得他們在正面戰場上非常被動,這樣下去絕對不利於抗日戰爭的發展。
華羅庚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不僅是我國科學院院士,更是世界諸多發達國家的院士,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可以說是我國近現代最著名也是成就最高的"數學之神"。
華羅庚之前其實沒接觸過密碼破解,但他知道所有的數字都是有規律可循,本著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念頭,他毅然接下了俞大維的請求,立刻就要求他將未破解的電報帶來。
放在平常這種難題少說得研究十天半個月,好幾個月都有可能,但這可是在爭分奪秒的戰場上,多拖延幾天情報可能就失效了,因此華羅庚一頭扎進了電報中,一手拿著密電,一手夾著煙,只能一直通過菸草提神。
夜漸漸深了,但華羅庚屋子裡的燈光依舊沒有熄滅,等第二天早上國軍派人來查看情況時,發現桌子上地上全是菸頭,華羅庚滿眼血絲在洗手間擦了把臉,然後拿出一疊破解好了的紙張:"這些密電採用了繆比烏斯函數,破解的話需要通過反函數復原。"
這份密電破解出來的信息乃是關於日本決定轟炸昆明的計劃,幸虧破譯及時,昆明方面有所準備,將損失控制在了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