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爾馬市街頭驚現被列為生物性危害第四級病毒-伊波拉病毒?
昨日,巴利阿里112救援中心向外界透露,試管樣本由馬略卡Son Espases醫院微生物中心送往馬德裡國家微生物學研究中心,位於的Majadahonda,進行具體的樣本分析,現在可以明確的證實該試驗瓶並未帶有「伊波拉病毒」。可以成功解除病毒感染警報了。
-
病毒小百科(第3期)——馬爾堡病毒:毒力與伊波拉病毒媲美的病毒
初始階段為第1-4天,該階段的症狀類似於流感:高燒39-40度、嚴重頭疼、畏寒、肌肉痛、虛脫以及精神不振。50-75%的病人還有虛脫症狀及胃腸道症狀包括厭食、腹痛、嚴重的噁心、嘔吐以及水洩。在第4-5天發展為黏膜疹、言語障礙和嚴重的耳鼻喉炎。特徵性的斑丘疹是區別於流感和瘧疾的典型症狀。此外伴隨著其它常見的症狀如淋巴結腫大、白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
-
CHOM | 黃楷等揭示馬爾堡病毒倖存者體內的多重保護機制
和伊波拉病毒類似,馬爾堡病毒也會導致死亡率極高的出血熱,期於2004-2005年間在非洲安哥拉的爆發導致227人死亡,死亡率90%。由於極高的死亡率和缺乏有效的疫苗與治療,這兩種病毒都只能在安全等級最高的四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研究。那麼對於感染馬爾堡病毒並存活下來的病人,他們的體液免疫是如何保護他們的。
-
中科院微生物所劉文軍團隊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快檢產品獲得國內首個歐盟CE認證
伊波拉病毒是烈性傳染病伊波拉出血熱的病原體,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在生物安全等級上被列為最危險的第4級病毒。
-
伊波拉恐怖之謎:以人類基因做模板進行複製,第四級病毒無法治癒
伊波拉於1976年最先在薩伊發現,此後在加彭、蘇丹、賴比瑞亞、象牙海岸和烏幹達等非洲國家也先後發生,死亡率高達在50%~90%,足以與歷史上的鼠疫相比。由於這樣慘烈的高致死率,世界衛生組織把伊波拉,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第四級病毒。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
絲狀病毒,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等,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對人類危害極大,由於特有的生物學性質和致病力,這類病毒有可能用作生物戰劑,世界衛生組織也將其列為潛在的生物戰劑之一。馬爾堡病毒與伊波拉病毒都是源自非洲,通過動物傳播給人類,但病毒的最終來源仍然不明。馬爾堡病毒、伊波拉病毒感染後,會在體內迅速擴散、大量繁殖,襲擊多個器官,使之發生變形、壞死,並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內出血,繼而七竅流血不止,並不斷將體內器官的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最後因廣泛內出血、腦部受損等原因而死亡。
-
和伊波拉十分相似的馬爾堡病毒,名氣略小,威力卻一點不差
我們作過介紹,人們根據病毒的危險性將病毒分為四個等級,級數越高,代表危險性越高。即便是愛滋病和SARS,都只能排在3級,而馬爾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並肩,歸類為4級病毒。那麼,馬爾堡病毒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呢?事情還要從1967年說起。當時,德國的一些醫藥醫療機構從非洲採購了一批非洲綠猴,以用於研究治療小兒麻痺的藥物。
-
2020年東京奧運會前夕,日本引進伊波拉病毒,意欲何為?
、馬爾堡病毒、拉沙病毒、南美病毒和克裡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為可能的疫情爆發做準備。 2015年,日本衛生部和武藏村山市市長同意其可以作為生物安全等級四級(BSL-4)實驗室運作,但引入這五種病毒的決定直到2019年7月才最終確定。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被證實為蝙蝠
絲狀病毒,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等,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對人類危害極大,由於特有的生物學性質和致病力,這類病毒有可能用作生物戰劑,世界衛生組織也將其列為潛在的生物戰劑之一。
-
馬爾堡病毒肆虐安哥拉
國際醫學和病毒界尚未發現馬爾堡病毒在自然界中究竟藏身何處。目前沒有任何疫苗可以預防馬爾堡病毒,也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感染者,惟一減少受傳染的措施是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避免與患者接觸。 此次馬爾堡病毒疫情主要集中在安哥拉北方的威熱、羅安達、卡賓達、馬蘭熱和北寬扎等省份。
-
生物安全等級實驗室,病毒的歸宿,疫苗的出生地
實際上生物安全等級是針對生物危害的不同程度而確定的,其中包括對實驗人員、實驗室,乃至環境保護的要求,通常按生物危害等級將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的安全相應劃分為4級,以適應科研、教學、臨床和診斷等各種適應的需要。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終於被發現了,還有人養它當寵物
絲狀病毒,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等,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對人類危害極大,由於特有的生物學性質和致病力,這類病毒有可能用作生物戰劑,世界衛生組織也將其列為潛在的生物戰劑之一馬爾堡病毒、伊波拉病毒感染後,會在體內迅速擴散、大量繁殖,襲擊多個器官,使之發生變形、壞死,並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內出血,繼而七竅流血不止,並不斷將體內器官的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最後因廣泛內出血、腦部受損等原因而死亡。
-
PNAS: 科學家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受體
儘管經過大量研究,關於致命性的線狀病毒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細胞受體,至今還沒有找到。這裡,研究人員發現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結構域1(即TIM-1)結合到薩伊伊波拉病毒(EBOV)糖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以及在一些伊波拉病毒很少感染的細胞裡TIM-1的異常表達能夠10到30倍地提高EBOV對它們的感染能力。
-
中國首個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可研究伊波拉等病原
他提到的「烈性病原」是生物危害最高等級的病原,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伊波拉病毒,還有拉薩熱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等。「烈性病原具有很高的毒力,能致人畜死亡,但目前人類卻沒有有效對策,迫切需要研究它。」袁志明介紹,中國首個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P4實驗室)自2015年竣工以來,一直在進行各項指標的完善,已經通過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認可,通過衛計委(實驗)活動資格的評審後,年底將投入使用。對納米級別的病毒分子來說,「逃逸」就在不經意間,進行「絕對隔離」,不能單純依靠「密閉」。
-
分子計算機檢測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報告,早期發現是減緩伊波拉病毒爆發的關鍵,例如目前正在西非蔓延的伊波拉疫情,估計已經感染了近1000人 。研究人員說,分子計算機有朝一日可以簡化生物醫學分析的分析,就像那些用於診斷伊波拉病毒的分析一樣。
-
馬爾堡病毒症狀簡介 無治療藥物系出血熱傳染病
導讀:烏幹達首都坎帕拉發現有一名馬爾堡病毒病例,該病毒暫無治療藥物,患者初期症狀表現為的發燒,頭痛,肌肉痛,一周內皮膚出現紅疹,然後有嘔吐、胸及腹痛及腹瀉。病者也可出現黃膽,神志不清,肝衰竭,嚴重出血等症狀。
-
Cell Host Microbe:研究揭示馬爾堡病毒致病機制
2020年4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德克薩斯大學加爾維斯頓醫學分院和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領導的一個合作團隊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對一個在馬爾堡感染中倖存下來的人的單克隆抗體的詳細研究,使得研究人員發現了有助於保護患者免受疾病的新機制。該研究結果現已發表在《Cell Host Microbe》雜誌上。
-
地球上最致命的病毒是什麼?10種病毒,最致命一次令1億人死亡
8-麻疹(Measles) 麻疹是由副粘病毒科的一種病毒引起,通過接觸和空氣傳播,先感染呼吸道,然後擴散至全身。目前很多國家的兒童都可以接種疫苗,發病率已大大降低。不過可能讓你感到震驚的是,數據估計,在1855年至2005年之間,全球共有2億兒童因麻疹死亡。
-
全球疫情頻發,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級分類你都了解了嗎?
國內疫情雖趨於平穩,人民的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但北京疫情出現反彈,確診例數不斷增加;此外,今年非洲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復燃後於6月底才宣告結束;巴西發現了「新型寨卡病毒」;我國也發現了「新型豬流感病毒(G4)」;7月初新加坡因「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熱才剛開始流行。「病毒」這個名詞一次又次繃緊了人們的心弦。
-
一種可怕的病毒,沒有疫苗、沒有解藥、最高致死率達到90%
4月4日星期六清明節,全國舉行了對『新冠肺炎』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患者逝世同胞的哀悼紀念。『新冠肺炎』在我們國家已經有效的控制,但是我們並不能因為病毒傳播情況的緩解而對他產生懈怠。還記得03年的「非典型肺炎」嗎?現在想起來還有點害怕,今天說的是一種比『非典』比『新冠肺炎』還要可怕的病毒-伊波拉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