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吆喝靠敲鐵拐子,老北京走街串巷的修鞋匠手藝揭秘

2020-12-02 北京日報客戶端

在老北京走街串巷的遊商中,除了賣東西、雜耍之外,還有修理行業的工匠。例如修鞋匠就是最常見的。

那時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物質貧乏,一般老百姓生活都很艱難。一雙鞋,從新到舊不知要修理幾次,最後實在沒辦法才不得不換。所以修鞋這一行業,社會需求量就很大。我小時候住在西四牌樓附近,西四路口東是馬市大街,這裡是菜巿場,來往的人很多,每天都能看到修鞋匠在這裡設攤幹活。他們一般都是肩挑一付擔子,前後兩個圓筐,一個放大小不一、顏色不等的零碎皮料,以及縫鞋的麻繩,各種修鞋的材料,和幹活坐的馬扎,另一筐裡放修鞋的工具,例如鐵鉗子、納鞋用的錐子、釘子、縫鞋針,錘子、剪子、刀具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拐子鐵腳,這個東西是用五十公分長的粗鐵棍,上面焊一個鞋底形狀的厚鐵板,下面有一個鐵製的,或方或圓形的底座,戳在地上。幹活時把要修的鞋套在上面,釘鞋掌用。另外修鞋這行兒不吆喝,而是敲擊立在地上的鐵拐子招攬生意。

那時百姓穿布鞋的居多,歌詞說的「媽媽納的千層底」,就是一般孩子成人的標配,上學能有一雙球鞋就美得不得了,只有少數比較時髦、經濟條件好點兒的穿皮鞋。所以不同材質的鞋,修理的方法和材料自然也有區別。像布鞋,最易損的是露腳指頭,或鞋後開裂,這時鞋匠會根據破的部位和面積,剪下一塊大小相當,顏色搭配的薄皮革,用錐子和針線一針一針給縫合好。如果是鞋前面底和幫斷開了,他會把皮革窩進去縫。這可是手藝啊!我曾看見他們幹這個活兒,把手伸到鞋裡面,將帶麻繩的針,從前頭鞋底頂出來,針大線粗,得用鉗子夾,用帶鉤的錐子鉤出來,再和鞋幫連到一起,既要縫得美觀整齊,又得填充物不硌腳,縫完了在鞋楦上敲打平整,這既是技術活,也是力氣活,被針、刀劃破手,是常有的事兒。有首詩形容得很貼切:「長街漠漠日西斜,又擺鞋攤壓路牙。請君莫笑雕蟲技,衣食奔波堪養家。」

有人走路有毛病,鞋底子會磨偏。尤其是腳後跟,經常是一邊厚,一邊薄,走路就會感到很別扭。到修鞋師傅這兒來,他們看鞋的材質找一塊皮子,或選一塊膠皮,用刀削成一個斜坡,放在薄的地方,正好把鞋底墊平,然後把鞋套在拐子鐵腳上,從鐵盒中抓一把秋皮釘,這種釘子釘帽下是四稜形的釘柱,師傅一下幾個都含在口中,用一個吐一個,據說唾液能增加潤滑,釘的位置那也早巳胸有成竹了,只見手起錘落,十幾個秋皮釘已牢牢地各司其職了。也有的應顧客要求,直接把一個半圓形的鐵片釘進去,這種鐵片都是成型的,和鞋後跟形狀契合,有的帶小孔為進釘子用,有的一面巳經有好幾個釘尖,對準用力揳就行,這叫釘鐵掌。這鞋修好後真結實,走起路來鐵掌碰地出喀喀聲兒,孩子們穿上走路神氣十足,腳底帶響器。

現在物質極大地豐富了,鞋子稍有點兒毛病就當垃圾扔了,有的鞋沒壞只是樣式老舊過時,也就淘汰了,所以也很少看到修鞋的攤子了。不過我還是覺得,正所謂「厭舊喜新非正道,適腳知足走天涯。」

相關焦點

  • 獨守手藝48載!孫寶德是北京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
    花樣繁多的點心,是老北京人飯後茶間的舌尖風雅。曾經,這些點心,多由人工雕刻的模具翻制而成。隨著大量糕點走上流水線、模具製作進入機器化時代,手工雕刻的模具在北京幾近絕跡。年過花甲的孫寶德,是目前全市唯一糕點模具木刻手藝傳承人。他17歲隨父學藝,不曾放下手中的刻刀,獨守這門手藝將近48年。
  • 老北京街頭遊商為何都稱為「打瓢的」?他們總能讓胡同形成歡樂的海洋
    老北京街頭的遊商都有自己招攬生意的響器。其中賣日雜用品及炊具這一行的響器,是用鋸開的半個瓠瓜,就是北京人俗稱的瓢。這行的小販都是手拿一根細藤條,邊走邊敲打拴扣在挑子側邊的瓢,發出「啪啪」的聲音。胡同深院裡的奶奶大媽們,聽聲兒就知道是賣日常生活用品的來了。只見這位老漢,肩扛一個高腳的長板凳,上面橫豎捆綁著幾根又長又粗的竹筒子,這就紮成個大竹架子了。
  • 磁器口有群職業吆喝師:每天要喝十瓶水 買車買房全靠喊
    靠吆喝買車買房的中年男人:每天要喝十瓶水37歲的唐小剛,長壽人,皮膚黝黑,說話沉穩,中氣十足,站在一家老字號餈粑店門口,嘴皮一翻動,抑揚頓挫的吆喝聲立馬就來。「來喲!這邊請喲!手工餈粑,新鮮現做,好吃又不貴,價格又實惠。
  • 「那些失傳的民間手藝」錮漏子
    這門手藝只能養家餬口,發不了大財。一根扁擔挑起了錮漏子所有的行頭。那扁擔,四尺有餘,中間寬,兩頭窄,且留有小孔,插進木扎,作為擋頭,以免掛在兩頭的東西滑落。人們常說「扁擔沒扎,兩頭打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後來以此來比喻前後失算,兩頭落空,一無所獲。天長日久,錮漏子的扁擔被磨得滑滑溜溜,油光鋥亮。由此可見,一天天,一年年,它滲透了主人的多少汗水,詮釋著人生的辛酸苦辣。
  • 民間絕技:陝北職業打鼠人,每隻30元,靠這門手藝年入七八萬養家
    鼢鼠(fen),又名地羊,體型像普通老鼠,頭大而扁,視覺極不發達,又瞎鼠之稱。吃植物根莖和葉為食,幾乎各種農作物都吃,一般挖洞採食。主要分布於中國中部、北部以及西伯利亞和蒙古國等。老李解釋到:鼢鼠的視覺很差,但嗅覺和聽覺都非常靈敏,對天氣的變化特別敏感,開春後活動量特別大,到處吃草根樹根,而且藏在底下,一般不出來地面活動,所以很難抓獲。
  • 一百年前的夏天,北京人都靠什麼續命?
    這不,磚爺已經連續數日熱到自動臥倒在滅火器底下,也不知道這招管不管用。 不比如今的我們,外頭再熱,只要躲進空調屋裡瞬間就暑氣全無,在一百年前的舊京,可沒有這些福利待遇,那麼當時的北京人是靠什麼熬過這苦夏的呢?
  • 小手藝也有大市場,嘉興竹編達人巧手編織「環保籃」
    看似簡單的一隻籃子,從選料到編織成功,起碼需要大半天時間,各道工序環環相扣馬虎不得,一不留神,已經編織好的綠色包裝帶就容易「溜」到外面。老人通常在前一天準備好編織材料和工具,次日凌晨三四點就起床,一直忙到近10點才能編好一隻籃子,因為選料講究且實用,這種「環保籃」十分受青睞。
  • 用碗筷敲出樂曲 表演《涼涼》斬獲200多萬點擊量
    2017-12-14 10:49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陳巧穎現實生活中,能用樂器演奏出美妙音樂的不在少數,但能用瓷碗敲出動聽旋律的人並不多。和其他人要通過在碗裡放水來調節音調不同,朱海華主要靠碗自身來發音,為給遊客帶來極致的視聽感受,他只用兩個裝了水的碗進行調音。從打快板到敲瓷碗7個月裡學會20多首曲子朱海華於2015年10月7日來到橫店,本想成為一名影視演員,但卻在演藝路上屢屢碰壁。
  • 用碗筷敲出樂曲 表演《涼涼》斬獲200多萬點擊量 
    ,但能用瓷碗敲出動聽旋律的人並不多。和其他人要通過在碗裡放水來調節音調不同,朱海華主要靠碗自身來發音,為給遊客帶來極致的視聽感受,他只用兩個裝了水的碗進行調音。葫蘆絲、陶笛可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不足以吸引遊客的注意力,一次偶然機會,朱海華發現可以用瓷碗敲出美妙音樂。於是,他立馬去市場買了碗,通過觀看網絡視頻自學起這門手藝。他還在網上拜了好幾位師傅,師傅們會送他幾首伴奏和一些適合敲打的瓷碗。剛學會敲碗之時,朱海華一下班就窩在房間裡敲敲打打。熟悉以後,他學會一首曲子一般只需兩三天。
  • 為什麼老北京油炸鬼被稱為「愛國食品」?據說和嶽飛有關
    那接下來準保會被一通教訓:你看看你們年輕人,居然連油炸鬼都不知道,那跟油條能是一碼事嗎?於是勾起了筆者一番考據的心思,寫一寫老北京曾經最常吃的「愛國早餐」——油炸鬼。德裔攝影師海達·莫裡遜鏡頭下的老北京早點攤兒。
  • 手藝消失了十幾年 男子創作一幅玻璃畫要買幾十萬
    上世紀80年代末,王鴻駿曾經被評為四川省先進個體勞動者,憑靠一手出色的民間技藝,在奉節、巫山、巫溪等地開拓市場。 如今,玻璃畫雖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王鴻駿說,像玻璃畫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有重新輝煌的一天。
  • 又想起了老北京城裡那些遙遠的駝鈴聲
    清朝那些年,偌大的京城裡平時用的石灰、木材、煤炭之類,都是靠駱駝運來的。因為駱駝個頭高大,性情溫和,耐飢餓、善行走等特點,很早就被人們馴化為運輸工具了。老北京駝隊因此在舊北京的街頭,你會時常可以看到一些高大的駱駝在市井之間來往行走。別看它總是那麼慢條斯理兒、不慌不忙的,那可是老北京城裡最重要的運輸工具。
  • 記者體驗」意念打字「新技術敲鍵盤全靠眼神(組圖)
    原標題:記者體驗」意念打字「新技術敲鍵盤全靠眼神
  • 「老北京吃播」引爭議 他們的「地道」不地道
    本報記者獨家專訪「老北京吃播」中的一位——「猴爺」,也採訪了土生土長的北京市民和民俗學家,對吃播中的「老北京」,他們都有各自的看法。  市民  這樣的吃法真是北京文化?您靠譁眾取寵得到點兒流量,卻糟蹋了北京上千年的東西。  老人  我最擔心的,是年輕人看了視頻,以為老北京人說話做事都是這樣,其實根本不是。
  • 西瓜好不好靠敲?專家教你如何挑西瓜
    中國人會告訴你,敲一敲聽聽聲音就知道了,真的是這樣麼?2016年網上貼出的一張義大利超市的照片讓「敲西瓜」火了一把。這家超市當時立了個牌,上面寫道:「尊敬的顧客,請您不要再敲西瓜了,它們是真的不會回應的!!!」
  • 陳海昌:從「手藝」到「守藝」 一生只為一桿秤
    「一桿秤看著簡單,要做好卻不容易,秤桿一般選擇紋路細且木質堅硬的木料,有選料、刨杆、打銅包、銼料、定位、校秤等近20道工序,全靠手工製作。」陳海昌介紹,工藝、配比、做工、圖案每個步驟都馬虎不得,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上世紀70年代,撫州市計量所對本市所有制秤師傅進行考核,合格者方能取得制秤資格。
  • 何大齊先生的老北京民俗風情畫
    賣脆蘿蔔的也有招幌,都是用小刻刀雕出蘿蔔花兒來,手藝潮的刻成月季牡丹,手藝好的能雕出一朵菊花來,遠看與真菊花一般無二,嘴裡還得吆喝著……脆蘿巴…賽梨唻~!老北京有歇後語:「賣山裡紅的回家……就剩這一掛了」這一掛有很多重意思,舊時代的窮人多,往往家裡就一件像樣的衣服,平常捨不得穿,先得用衣服架子掛起來,等到什麼時候要出門兒了…才肯把這套好衣服罩在身上,遇到知己的朋友往往自我調侃曰:「家裡外頭……就這一掛了」。
  • 蝸牛帶著殼活一輩子,它們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是自己,我們呢?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 大地會保護他啊。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小蝸牛和媽媽的這番對話,屏幕前的你看懂了嗎?
  • 【青島故事】海灘上的書法家 靠沙子擺出各種漢字
    大姨走紅靠裝備,而對於浴場裡的青島大爺們來說,沒有裝備的加持,想紅就要靠絕活,今年68歲的陳永立就是一位靠絕活兒被人熟知的青島大爺。在過去的40年裡,陳師傅有時間就去一浴海邊「練字」。陳師傅練字不用筆,也不用紙,一塊木板、一把鏟子,想寫什麼字兒,直接用沙子堆出來。40年浸淫此道,無論「楷行隸草篆」哪種字體,陳師傅都能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