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是一種攀援的草本植物,果實初為綠色,成熟後慢慢變淺黃。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果形變異很大,有的是中間細、上下部膨大,有的像梨形,還有的像棒球形或扁球狀的,成熟後果皮就變得非常堅硬了,叫作木質化。
作者:何大齊
瓠[hù]瓜是葫蘆的變種,它就是長成扁球形的了,直徑可以達到30釐米長。這種瓠瓜成熟後可以從中鋸開,做水瓢或舀米舀面,或當容器用。還可以做成樂器,我國古代樂器的材料,分別為「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這八種材料中的匏,就是瓠瓜。
老北京街頭的遊商都有自己招攬生意的響器。其中賣日雜用品及炊具這一行的響器,是用鋸開的半個瓠瓜,就是北京人俗稱的瓢。這行的小販都是手拿一根細藤條,邊走邊敲打拴扣在挑子側邊的瓢,發出「啪啪」的聲音。胡同深院裡的奶奶大媽們,聽聲兒就知道是賣日常生活用品的來了。只見這位老漢,肩扛一個高腳的長板凳,上面橫豎捆綁著幾根又長又粗的竹筒子,這就紮成個大竹架子了。筒面上打著無數的窟窿眼兒,上面插滿了商品,有雞毛撣子、有馬勺(小葫蘆殼和竹片做的勺)、有用秫秸稈編的放饅頭和餃子的蓋簾兒、有擦蘿蔔絲用的小「床」、鞋刷子、笤帚、簸箕、搓板等等,簡直就是個小雜貨鋪搬到胡同裡了,有的還插幾支小三角彩旗,猛一看還花裡胡哨呢。
因為幹這行的賣東西時,一不敲鑼,二不打鼓,三不吹喇叭,四不吆喝,只是敲擊這鋸開的半個葫蘆,所以百姓就稱他們為「打瓢的」。這瓢再敲打,聲音也不如金屬玩意兒響亮,而發出啪啪啪的聲兒,有些沉悶,但他們也自有高招兒。在敲擊時憑自己感覺打出快慢節奏,有些像鼓點兒,有些像快板,行話叫「打瓢點」,他們這獨有的打擊樂,還花樣百出,招引的胡同裡孩子們拍手前呼後喊,還跟著節奏搖擺蹦跳,再加上買這些日用品的以當家女人居多,都是街坊鄰居,湊在一起,圍著擔子張家大姐李家二嫂海聊,熱熱鬧鬧討價還價,仔仔細細挑三揀四,女人孩子在胡同裡也形成了歡樂的海洋。
我小時候家裡的大人都稱這些人是賣山貨的,我才知家裡的這些用具統稱名字叫山貨。為什麼呢?後來了解到這些用具所用材料,大都是山野中產的竹、木、棕、藤等天然植物,都是無公害的綠色材料,是村民中的能工巧匠,就地取材精心做出來的。大多是自產自銷,自己挑擔叫賣。
老北京城裡的廟會有白塔寺、護國寺、隆福寺、白雲觀、東嶽廟、蟠桃宮等,這裡也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廟會人員流動大,聲音嘈雜,用打瓢的方式就顯得聲音弱了,所以他們也會一手託一小瓷盆,另一隻手拿根小木棍敲擊盆的邊沿兒,叮噹叮噹也是打出花點兒。當然,更多的時間還是挑擔走街串巷打瓢賣貨。
現在日用品雖然多是釆用塑料等新材料,和工業化的機器生產,但這種傳統的手工「山貨」並沒有完全消失,只是「打瓢的」不見了。
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