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組織實施「全域科技創新工程」。支持武漢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推進襄陽、宜昌建設區域創新中心,增強產業帶創新發展支撐能力。推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向鄂州、黃石、黃岡、鹹寧延伸,打造環武漢城市圈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區。推進湖北創新型城市(縣市)和創新型園區進入國家「一城一主題、一園一產業」行動。
二是組織實施「基礎研究能力提升工程」。構建完善全省實驗室體系,支持東湖實驗室爭進「國家隊」。探索設立省市聯合基金和企業聯合基金,引導社會力量投入湖北基礎研究。推進實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包幹制試點。協調推進中科院東湖科學中心項目實施,圍繞生物醫學成像、作物表型組學、農業微生物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搭建科研平臺。
三是組織實施「高新技術產業賦能工程」。聚焦「芯屏端網」高新技術產業,編制產業卡脖子技術清單和技術路線圖,加快組織產學研協同攻關和成果轉化。推進以揭榜制形式組織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推動實施一批醫療健康、智能製造、無人配送等新興產業技術項目。積極推進產業創新聯合體、產業技術研究院、專業型研究公司、企校聯合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四是組織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加強高校、科研院所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推進湖北技術交易大市場建成運營,加快一批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在鄂落地轉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落實「綠色通道」,實行「限時辦結制」,切實保障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確權、獎勵、分配、評估等政策及時落實落地。依託企業新建20家科技成果中試研究基地。
五是組織實施「科技惠民工程」。支持武漢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統籌推進荊門、鹹寧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農業科技園區。組織10000名以上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加快推廣一批符合實際需求的先進技術成果。加快推進國家數字建造與安全技術創新中心獲批,積極支持國家生物安全大科學中心建設。
六是組織實施「科技人才高地建設工程」。建立湖北「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動態信息資料庫,在全球範圍引進一批急需的科技領軍人才。進一步發揮自然科學基金的重要作用,支持組建50個創新群體,培育一批高水平青年科學家。
七是組織實施「科創生態優化工程」。著力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論文「SCI至上」的不良導向,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試點開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發揮省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進一步加大對湖北種子期和初創期科技企業投資力度。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八是組織實施「黨建領航工程」。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政治機關建設,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全面提高機關黨的建設質量,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建設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模範機關,為全省科技事業發展提供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