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7月份是手足口病高發期,這幾天門診天天都有好幾個手足口病的小患者。
早上又來了一位3歲小男孩,手腳以及口腔都有長了小皰疹,經過檢查,診斷為手足口病。
一旁的爸爸媽媽特別緊張,爸爸問聽說這病會死人的,是真的嗎?
其實小男孩精神不錯,發燒體溫不高,過來診室還嘰嘰喳喳的。於是我和孩子爸爸說不要太擔心,這種病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輕症,回家注意觀察,多煮些流質食物給孩子吃,孩子怎麼舒服怎麼來,病程時間到了也就好了。家長聽完就放心地帶著孩子回去了。
一、手足口病特點是什麼?
最大特點就是孩子手、腳、口腔同時出現一些皰疹,發病年齡主要是5歲以下兒童。
手、足、口、臀部出現皮疹,這是它的典型表現,這個疾病一般有三到七天的潛伏期,之後可能會出現高熱或低熱伴出疹,主要在口腔兩側出現黏膜皰疹,後期出現潰瘍,孩子感覺口腔疼痛,也不願意吃飯。
除了口腔的皰疹,其餘部位皰疹不疼、不癢、不紅、不破潰、不會留疤。
部分孩子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狀。
二、傳播途徑有三種
通過三種途徑傳播。一是通過糞口途徑、二是通過接觸傳播、三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
密切傳播是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比如孩子們親密接觸,玩手足口病患兒使用過的物品,如玩具、食具、床品等。
三、哪些情況需要立即就診?
大多數手足口病患兒預後良好,但少數患兒發病後迅速累及神經系統,部分患兒病程進入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死率較高。
早期識別重症手足口病是成功救治的關鍵。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一定要立即就醫:
1、持續高熱,體溫大於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
2、出現精神委靡、頭痛、眼球震顫或上翻、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站立不穩,等等。
3、呼吸異常: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
4、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發花、血壓升高,等等。
一旦確診,家長一定要密切關注患孩子的情況,說人話就是,其實就是你一旦發現不對勁,就往醫院跑。
四、沒有特效藥,只能對症處理
一般手足口病,只需對症處理,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退熱藥等,多喝水,在家加強護理,勤通風,加強營養,注意休息,1-2周就會好。
目前手足口病並沒有特效藥,不要擅自給孩子服用抗病毒和抗生素藥物,比如利巴韋林、阿奇黴素、頭孢等等,對於孩子有弊無利。
五、兩點預防關鍵要謹記
1、重點強調接種EV-A71型滅活疫苗,特別是家裡有兩個孩子的。
我看過一個病例,3歲大兒子染了手足口,傳給媽媽。媽媽再傳給小兒子。目前國內多數家庭很難做到一娃生病,絕對隔離。所以打疫苗,就是比較經濟、有效的避免家庭內傳染的方法。
這種疫苗一般在6個月-5歲打完,總共2針,時間間隔1個月,建議最好在12月之前完成接種。因為手足口病是周歲左右發病率比較高,手足口病重症在﹤3歲孩子當中。
手足口病由多種病毒引起,能致重症或死亡的是多由EV-A71病毒引起。因此接種該疫苗並不代表不會得手足口病,但可以降低孩子患病風險,還可以有效預防95%重症手足口病。
2、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
(1)全家人都要勤洗手,尤其是飯前便後,必須洗。打噴嚏或咳嗽,要用紙巾捂住口鼻,並及時洗手。
(2)保持環境整潔,每天至少開窗通風1小時,每周定期清洗、消毒寶寶的餐具、玩具。
(3)儘量少帶孩子到室內遊樂場、商場等室內密閉空間,以及公共遊泳池。
(4)對於兩個孩子的家庭,有一個孩子發燒了,最好有父母一方陪著發燒的孩子,到外公外婆家暫居。剩下的住在自己家或爺爺奶奶家。沒條件的儘量不要親密接觸。
(5)如果孩子在上學了,確診為手足口病,要及時告知所在學校,以便學校消毒、處理。
無論孩子恢復快慢,都要隔離2周,才能返校。
最後提醒下,在家裡不要喝什麼板藍根、燻醋防手足口,這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參考文獻: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疑問嗎?歡迎留言評論,和我們一起交流哦。
如果寶媽寶爸還有什麼其他想了解的話題,可以告訴我們。寫文不易,多多幫我留言點讚轉發哦,雨滴醫生謝謝你了!
免責聲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單位無任何關係。 如果我的科普內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願意核實並更正。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