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團隊合作構建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2020-08-28 科學網

作者:小柯機器人

北京時間2020年8月20日晚23時,Stem Cell Report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新的透明免疫缺陷突變體斑馬魚模型foxn1/Casper,它可以在不經過前處理的情況下移植同種或異種來源的細胞。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峰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血液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璐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動物所博士研究生呂鵬、高帥、張一帆和馬東媛副研究員以及韓國國家腫瘤中心Young-Ki Bae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近年來被廣泛關注的斑馬魚細胞移植平臺,它有著成本低,通量高,易觀察等優勢。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評價造血幹細胞特性和臨床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重要手段[1]。造血幹細胞移植評價受體往往需要輻照處理,但輻照同時也破壞了造血幹細胞生存的「微環境」[2]。

透明斑馬魚Casper突變體的構建,極大的推動了成年斑馬魚移植模型可視化的發展[3]。隨後的研究中,通過將免疫缺陷斑馬魚與Casper斑馬魚進行雜交,得到了一系列可視化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如prkdc-/-/il2rga-/-/Casper移植模型可以實現人腫瘤細胞的移植,並進行藥物篩選[4]。

然而,已有的免疫缺陷模型存活率較低,且純和突變體往往不育,同時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評價缺少發育時期依賴性特徵。

之前的研究表明,在斑馬魚中foxn1的敲低將導致胸腺上皮細胞發育缺陷,造成T細胞成熟受阻[5]。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通過ZFN技術構建了斑馬魚foxn1免疫缺陷突變體,並通過與Casper突變體雜交,得到了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移植平臺。

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在無抗生素環境中存活率達到了65%(150天),且雌魚可育。進一步表型鑑定發現,foxn1/Casper突變體胸腺萎縮,發育早期和成體期T細胞數量均減少且功能缺陷。

隨後,通過對比不同受體中造血幹細胞移植效率,發現不輻照的foxn1/Casper受體與輻照後Casper受體中造血幹細胞移植效率沒有顯著差異,但foxn1/Casper受體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存活率更高。表明輻照會對受體造成損傷,影響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受體的存活。

隨後,研究人員利用不輻照的foxn1/Casper突變體評價了胚胎期和成體期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效率,發現胚胎期造血幹細胞有更好的移植效率。進一步RNA-seq數據表明,胚胎期造血幹細胞的細胞周期更快,這可能是其有更好移植效率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研究人員通過分別移植斑馬魚和青鱂魚肌肉細胞,表明其可以作為同種或異種實體細胞的移植受體;通過移植斑馬魚來源的MDS-like細胞,表明其可以作為惡性血液細胞的移植受體。

圖1. 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細胞移植平臺及應用

綜上所述,該工作構建了新的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移植平臺,不需要輻照前處理,可以用於造血幹細胞移植評價,同時能接受同種或異種的肌肉細胞移植,以及斑馬魚惡性血液細胞的移植。

該工作豐富了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鑑於foxn1/Casper突變體的免疫缺陷和透明等特徵,該模型可進一步應用於研究正常細胞移植後的命運以及惡性細胞的生理病理事件。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stemcr.2020.07.020

參考文獻:

1.Mantel, C.R., et al., Enhanc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efficacy by mitigating oxygen shock. Cell, 2015. 161(7): p. 1553-65.

2.Traver, D., et al., Effects of lethal irradiation in zebrafish and rescue by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Blood, 2004. 104(5): p. 1298-305.

3.White, R.M., et al., Transparent adult zebrafish as a tool for in vivo transplantation analysis. Cell Stem Cell, 2008. 2(2): p. 183-9.

4.Yan, C., et al., Visualizing Engrafted Human Cancer and Therapy Responses in Immunodeficient Zebrafish. Cell, 2019. 177(7): p. 1903-1914 e14.

5.Ma, D., et al., Foxn1 maintains thymic epithelial cells to support T-cell development via mcm2 in zebrafish.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2. 109(51): p. 21040-5.

相關焦點

  • 劉峰團隊合作構建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北京時間2020年8月20日晚23時,Stem Cell Report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新的透明免疫缺陷突變體斑馬魚模型foxn1/Casper,它可以在不經過前處理的情況下移植同種或異種來源的細胞。
  • 構建新的foxn1/Casper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評價造血幹細胞特性和臨床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重要手段【1】。造血幹細胞移植評價受體往往需要輻照處理,但輻照同時也破壞了造血幹細胞生存的「微環境」【2】。透明斑馬魚Casper突變體的構建,極大的推動了成年斑馬魚移植模型可視化的發展【3】。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體細胞克隆猴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從蒲慕明那接到體細胞克隆猴任務時,給自己和團隊的時間是十年。事實上,他們僅用了五年就做出讓學術界矚目的成果。
  • 中科院動物所創製首例甲減豬模型
    臨床上,20%-60%甲減患者表現出貧血或免疫缺陷等症狀,但分子機制卻不明確。甲狀腺激素替代是治療甲減患者的常用方法,然而,相關報導表明對一些嚴重的甲減且並發貧血的患者而言,服用甲狀腺激素並不能完全治癒,這說明甲狀腺激素嚴重缺乏帶來的損害並不是完全可逆的。   適宜的動物模型對於解析疾病的發病機制,從而研發新藥或者開發新的治療手段至關重要。
  • 昆明動物所等發現小分子化合物YD277通過激活內質網應激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陳策實團隊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南方醫科大學附屬上海奉賢區中心醫院開展合作研究,發現小分子化合物YD277通過激活內質網應激抑制三陰性乳腺癌。  前期大量研究結果表明,轉錄因子KLF5是三陰性乳腺癌一個有效的治療靶點,因此,昆明動物所陳策實團隊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部周嘉團隊、南方醫科大學附屬上海奉賢區中心醫院馮景團隊展開合作研究,以在大腸癌中能夠抑制KLF5的小分子化合物ML264為先導化合物,設計合成多個新型衍生物。通過篩選這些衍生物發現,YD277能夠有效抑制TNBC細胞的體外存活。
  • 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來源:中科院動物所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9-13   今日/總瀏覽:1/3197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調控斑馬魚母源mRNA穩定性機制
    斑馬魚母源-合子轉換 (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 MZT)過程伴隨著母源RNA和蛋白質的降解以及合子基因組的激活(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 ZGA)。
  • 昆明動物所等發布超大規模進化樹構建軟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佔山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鄒權、廈門大學科研人員聯合發布了為千兆(GB)級基因序列數據構建進化樹的軟體HPTree。因此,預計在不遠的未來,對微生物群系的廣泛研究會對現有進化樹構建方法和技術帶來全新挑戰。  其二,進化樹計算之所以會遇到終極挑戰,是由於進化樹構建在計算機科學屬於所謂的「NP-Hard」問題,絕大多數計算機科學家認為,當所要解決的問題足夠大時(例如所要構建的進化樹足夠大時),即使採用目前人類所發明的最快速計算機(或許包括未來所發明的)也無法完成計算過程。
  • 2018上海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招聘...
    因此,在全腦尺度上解析結構和功能神經聯接圖譜是揭示腦工作原理的關鍵,同時也是突破現行智能技術瓶頸、構建非馮·諾依曼系統構架和計算模型的關鍵。我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以腦認知功能神經基礎研究為主體,以腦重大疾病診治和類腦智能為兩翼。大腦神經聯接圖譜的研究則是揭示腦認知功能神經基礎的關鍵,也是即將啟動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的內容。
  • 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這就是斑馬魚,它因身上的斑紋而得名。近些年來,這種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等地水域的小魚成為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寵兒,被廣泛用於藥物測試等領域。美國政府衛生機構曾在2003年將斑馬魚列為繼大鼠和小鼠之後第三重要的實驗動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剛剛在8日發文稱讚斑馬魚「在科研的世界裡濺起浪花」。  那麼斑馬魚究竟承擔哪些工作呢?
  • 廣州生物院用TALENs基因敲除技術成功培育免疫缺陷性家兔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博士和裴端卿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將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s)技術應用於兔基因敲除研究,建立了兔基因打靶的高效平臺。並利用該技術平臺成功地將負責T細胞和B細胞重排的重組激活基因(RAG)敲除,建立了世界首例免疫缺陷家兔疾病模型,該成果於7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Cell Research上。
  • 中國克隆猴技術領先世界 將解決實驗動物模型缺失問題
    作者:蔡文清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克隆猴「中中」和「華華」被護士抱在懷裡(1月22日攝)。在科學領域,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五年努力最終成功突破這一生物學前沿的難題。
  • 動物所突破哺乳動物同性生殖障礙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結合單倍體幹細胞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該研究團隊首先發現,由卵細胞建立的孤雌單倍體幹細胞,在高代次條件下,刪除與Kono實驗室相同的兩個印記區段並注射進第二個卵細胞後,同樣能發育得到「兩個母親」的孤雌小鼠。
  • 克隆猴在中科院誕生,複製人還遠麼?
    1月25日,由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蒲慕明領導的研究團隊在Cell雜誌發布了題為「Cloning of Macaque Monkey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的重要成果,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完成了克隆猴。
  • 科學網—中科院高能所與中山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馬學濤)日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中山大學在該所東莞分部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從「中中」「華華」到生物節律紊亂克隆猴,中科院神經所再次取得...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的這番話,道出了背後的創新路徑。「科學家不能做跟著導遊跑的遊客」2009年,蒲慕明力主建立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時,曾招來種種質疑聲,但蒲慕明頂著壓力堅持了下來。一直以來,研發腦疾病藥物用的是傳統小鼠模型,但小鼠和人相差甚遠。創建這個平臺的初心,正是為了讓生理和大腦結構都與人接近的獼猴,成為有用的動物模型。
  • 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 斑馬魚為人類篩藥物
    有一次,美國俄勒岡大學著名遺傳學家George Streisinger從寵物店裡買回斑馬魚作觀賞。這位科學家偶然對這身長不過3—4釐米的熱帶小魚感興趣起來。  他研究了小魚的卵裂特點、胚胎發育規律,發現其胚體透明而且發育速度快的特徵,就想到斑馬魚也許可以用來做「模式生物」,也就是可用於解釋生命一般規律的生物體。
  • 「中華」克隆猴領跑世界,率先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
    這也是從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Dolly)體細胞克隆成功後,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的難題首次得到解決。2017年11月27日,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下稱「中科院神經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如果一切順利,第三個體細胞克隆猴「夢夢」將在本月底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