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一種不過指甲大小、身上有著斑斕花紋的熱帶魚,將有一天給我們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當然,這不是說要把它做成佳餚端上餐桌,這種小魚的真正用處是在科學家的實驗室裡。

  這就是斑馬魚,它因身上的斑紋而得名。近些年來,這種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等地水域的小魚成為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寵兒,被廣泛用於藥物測試等領域。美國政府衛生機構曾在2003年將斑馬魚列為繼大鼠和小鼠之後第三重要的實驗動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剛剛在8日發文稱讚斑馬魚「在科研的世界裡濺起浪花」。

  那麼斑馬魚究竟承擔哪些工作呢?以美國藥管局位於阿肯色州的國家毒理學研究中心為例,這裡斑馬魚實驗室有如下任務:一,測試名為氯胺酮的高效麻醉藥對胚胎發育以及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的影響;二,研究醫學設備、塗料和織物中常用的納米銅粒子對生物系統的影響;三,研究尼古丁、氯胺酮和乙醇對聽力的影響……

  現在,科學家已經通過對斑馬魚的研究發現,氯胺酮和尼古丁都是內分泌幹擾物,會擾亂人體的正常激素水平。此外,斑馬魚還在遺傳發育、神經退行性疾病、藥物篩選、組織再生等多個領域大展身手。

  上述斑馬魚實驗室的創建者、生物學家喬什那·卡農戈表示,斑馬魚是藥物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前「極好的實驗對象」。這有以下原因:

  首先,正如卡農戈所言:「斑馬魚在許多方面與人相似。」斑馬魚不同於果蠅和線蟲以及實驗室中其他一些常用物種,它是一種脊椎動物,其體內超過80%的基因與人類相似。斑馬魚的心臟和人類一樣有心室,會有節奏地把帶有氧氣的血液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此外,這種小魚還有肝、胰腺和腸等器官。

  其次,用斑馬魚進行研究可以節約成本。斑馬魚的產卵量很大,還易於飼養,其交配無季節性,一年四季都能獲取其胚胎等用於研究。同時,斑馬魚的皮膚具有滲透性,可吸收水中的藥物,因此測試某種藥物時只要把它投入水中就行,簡單易行。卡農戈說:「我們一次能投入成百甚至上千個胚胎,成本比以前低很多。」

  第三,斑馬魚透明可觀察。斑馬魚的早期胚胎透明,又是在體外生長發育,可以通過顯微鏡很好地觀察胚胎各個時期的發育狀況。而今,科學家還培育出了成年後也仍然通體透明的斑馬魚。卡農戈說:「這令人十分激動,因為在顯微鏡下你可以觀察它們器官和系統的發育過程,你能看到它們的血液在流動,它們的心臟在跳動。」

  當然,斑馬魚也有一些與人和其他實驗動物明顯不同之處,如其神經系統相對簡單,還有代謝機制也不同。儘管存在這些差異,但它還是可以很好地作為藥物測試的「守門員」,正如美國國家毒理學研究中心神經毒素部門主管默爾·保羅所言:「如果對斑馬魚使用了某種藥物或化學物質後發現存在副作用,這就是危險信號,警告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記者林小春 任海軍)

相關焦點

  • 走近科學——12名「小小質檢員」打卡環特生物斑馬魚實驗室
    杭州2019年8月1日 /美通社/ -- 「小朋友們,知道什麼是斑馬魚嗎?你們又知道怎樣用斑馬魚來檢測食品、化妝品、藥品的安全性與功效性嗎?」參觀斑馬魚實驗室的小質檢員們合影結束了籤到環節,小朋友們分別領到了「小小研究員」、「報社小記者」等不同身份的銘牌,記錄一個實驗室的儀器名稱、記錄一個斑馬魚的新聞事件等不同的任務,讓質檢員們對斑馬魚實驗室更加充滿好奇。
  • 斑馬魚的DNA與人類竟有87%的相似度,孩子們在科普講座中認識「水中...
    18日,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的禮堂內傳來陣陣歡呼,孩子們在聽完華中農業大學生物學家陳振夏教授的科普講座《神奇的斑馬魚》後,除了踴躍參加有獎競答,每個人還可以領到一條可愛的斑馬魚。當天,華中農業大學與美加外校籤訂協議,在美加外校設立國家農業生命科學技術科普校外基地,為小學生們普及最新鮮有趣的生命科學知識。 陳振夏教授把魚缸搬到了講臺上。
  • 劉峰團隊合作構建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近年來被廣泛關注的斑馬魚細胞移植平臺,它有著成本低,通量高,易觀察等優勢。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評價造血幹細胞特性和臨床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重要手段[1]。造血幹細胞移植評價受體往往需要輻照處理,但輻照同時也破壞了造血幹細胞生存的「微環境」[2]。透明斑馬魚Casper突變體的構建,極大的推動了成年斑馬魚移植模型可視化的發展[3]。
  • 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 斑馬魚為人類篩藥物
    有一次,美國俄勒岡大學著名遺傳學家George Streisinger從寵物店裡買回斑馬魚作觀賞。這位科學家偶然對這身長不過3—4釐米的熱帶小魚感興趣起來。  他研究了小魚的卵裂特點、胚胎發育規律,發現其胚體透明而且發育速度快的特徵,就想到斑馬魚也許可以用來做「模式生物」,也就是可用於解釋生命一般規律的生物體。
  • 構建新的foxn1/Casper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透明斑馬魚Casper突變體的構建,極大的推動了成年斑馬魚移植模型可視化的發展【3】。隨後的研究中,通過將免疫缺陷斑馬魚與Casper斑馬魚進行雜交,得到了一系列可視化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如prkdc-/-/il2rga-/-/Casper移植模型可以實現人腫瘤細胞的移植,並進行藥物篩選【4】。然而,已有的免疫缺陷模型存活率較低,且純和突變體往往不育,同時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評價缺少發育時期依賴性特徵。
  • 一條小小的斑馬魚可能會拯救你的生命
    據國外研究報導,生長在海裡的一種叫斑馬魚的小魚,對研究人類的疾病有重大作用。
  • 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團隊合作構建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易觀察等優勢。透明斑馬魚Casper突變體的構建,極大的推動了成年斑馬魚移植模型可視化的發展[3]。隨後的研究中,通過將免疫缺陷斑馬魚與Casper斑馬魚進行雜交,得到了一系列可視化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如prkdc-/-/il2rga-/-/Casper移植模型可以實現人腫瘤細胞的移植,並進行藥物篩選[4]。
  • 斑馬魚帶我們了解恐懼
    正如我們在《動物世界》的鏡頭下看到的,斑馬在草原上悠閒地吃草,邊咀嚼邊轉動著眼睛觀察周圍的環境,鏡頭一轉,幾頭獅子潛伏在灌木叢中虎視眈眈,冥冥中好像發令槍一響,獅子躥了出去,但是剛剛還在不遠處吃草的斑馬已經跑出了很遠,動物對恐懼的反應有助於在危險的情況下保護它。人類也是一樣,恐懼感可以讓我們提高警惕性,規避不必要的傷害。
  • 幼年斑馬魚360度四色視覺:對物體有不同的顏色感知力
    想像一下,如果人類在演化史中無法上、下擺動頭部,那我們眼中的世界會與現在看到的有何不同?斑馬魚的幼魚是科學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模式生物,具有與我們完全不同的視覺系統,它們或許能幫助我們回答這一問題。斑馬魚的眼睛 幼年斑馬魚的視覺示意圖。
  • 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能再生的小魚,眼睛壞了也能恢復如初
    事實上,斑馬魚不只是一個「花瓶」,供我們欣賞,它還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因為斑馬魚基因和人類基因相似度極高,高達87%,要知道黑猩猩DNA與人類DNA接近99%  斑馬魚不僅小,算是一種壽命很短的魚種,當然,它生長起來也很快,只需要4個月就可以達到性成熟,成熟魚每隔幾天可產卵一次,卵子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胚胎發育同步且速度快,36小時後出現所有主要器官的前體,72小時就可以正常進食了。
  • 環特研究 | 通過斑馬魚觀察腫瘤形成過程中免疫細胞對基底膜區的蛋白水解和機會性突破
    將高度去淬滅(DQ)螢光素標記的明膠注入受精(dpf)斑馬魚後3天的側腹,在巨噬細胞的前緣觀察到明膠降解產生的螢光,表明這些細胞具有MMP活性(圖3 Ai和3Aii)可以被MMP抑制劑GM6001阻斷(圖3 Aiii和3Aiv)。如前所述,用GM6001處理斑馬魚可抑制嗜中性粒細胞向尾鰭傷口的遷移(圖3 B); 然而,相同的治療並不能抑制免疫細胞募集到腫瘤前細胞(圖3 C)。
  • 臺醫大 Carbohyd Polym:NMT揭示以斑馬魚為材料的殼聚糖毒理機制 |NMT毒理創新科研平臺
    基本信息主題:NMT揭示以斑馬魚為材料的殼聚糖毒理機制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研究使用平臺:NMT毒理創新科研平臺標題:Characterizationand toxicology evalu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 斑馬魚到底是斑馬還是魚?它不僅聰明,說不定比你還有好奇心!
    回眸一笑斑馬魚 由於斑馬魚的生命周期短,卵殼透明,觀察與操作胚胎都非常容易,長久以來都被科學家當做實驗動物之一。斑馬魚的繁殖期,一次可達三個月,母魚每間隔2-3天產卵一次,每次可產數百顆卵。公魚讓卵受精之後,胚胎馬上就開始發育了,2-4天後,小斑馬魚就能破殼而出。 或許你曾經在水族館看過,閃耀各種螢光色彩的斑馬魚,好像霓虹燈打碎在水裡一樣。
  • Development cell:應用CRISPR-Cas9實現斑馬魚組織特異性基因敲除
    2015年3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Development cell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基於CRISPR-Cas9技術開發的載體系統在斑馬魚上實現了組織特異性基因敲除
  • 裡面器官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全球6大透明動物
    眾所周知,皮毛是看不見的,但世界上有些動物是透明的。這是一隻透明的斑馬魚,它們有垂直的線條和許多深藍色斑馬非常相似,壽命一般是5到10年。這種透明青蛙,原產於委內瑞拉,因其透明的形狀而被稱為「透明青蛙」,也被稱為「玻璃蛙」。
  • ACS AMI┃斑馬魚:一種評價碳納米材料毒性的理想模型
    斑馬魚與人類具有高度的基因同源性,具備繁殖、發育迅速的特點,此外,斑馬魚還具備在胚胎期與發育初期通體透明的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對納米材料的毒性評價。廣州中醫藥大學陳桐楷課題組以水熱法合成了超小粒徑的碳納米點,並將斑馬魚作為體內模型,對碳納米點在斑馬魚體內的毒性開展了系統研究。
  • 盤點自然界十大透明動物
    視頻 這種怪異的深海魚被稱之為「Barreleye」(學名大鰭後肛魚),長著一個透明的腦袋和管狀的眼睛。它們的眼上生有輕器官,並且擁有將自己滾成球的能力,就像是一隻水生刺蝟。玻璃烏賊是很多深海魚類(例如小丑鯊)、鯨魚以及海鳥的獵物。 5.
  • 研究表明:斑馬魚的睡眠狀態類似於人類
    7月10日,發表在《科學日報》的來自於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斑馬魚的睡眠狀態類似於人類睡眠狀態。研究人員發現,當斑馬魚睡覺時,它們顯示出兩種與人類相似的狀態: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斑馬魚是生物醫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動物。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
  • 不一樣的斑馬魚 || 達達專欄
    作為一種模式生物,斑馬魚(Danio rerio)幾乎是最為人所熟知的熱帶魚了,沒有哪個水族愛好者或者是搞生物的人不認識斑馬魚的,卻很少有人知道斑馬魚這個名字背後是多麼龐大的一個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