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的foxn1/Casper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2020-08-27 BioArt

責編丨兮


近年來被廣泛關注的斑馬魚細胞移植平臺,具有成本低、通量高、易觀察等優勢。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評價造血幹細胞特性和臨床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重要手段【1】。造血幹細胞移植評價受體往往需要輻照處理,但輻照同時也破壞了造血幹細胞生存的「微環境」【2】。透明斑馬魚Casper突變體的構建,極大的推動了成年斑馬魚移植模型可視化的發展【3】。隨後的研究中,通過將免疫缺陷斑馬魚與Casper斑馬魚進行雜交,得到了一系列可視化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如prkdc-/-/il2rga-/-/Casper移植模型可以實現人腫瘤細胞的移植,並進行藥物篩選【4】。然而,已有的免疫缺陷模型存活率較低,且純和突變體往往不育,同時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評價缺少發育時期依賴性特徵。


2020年8月2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峰研究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王璐研究員合作在Stem Cell Report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Generation of foxn1/Casper Mutant Zebrafish for Allograft and Xenograft of Normal and Malignant Cells 的研究論文。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新的透明免疫缺陷突變體斑馬魚模型foxn1/Casper,它可以在不經過前處理的情況下移植同種或異種來源的細胞。


之前的研究表明,在斑馬魚中foxn1的敲低將導致胸腺上皮細胞發育缺陷,造成T細胞成熟受阻【5】。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通過ZFN技術構建了斑馬魚foxn1免疫缺陷突變體,並通過與Casper突變體雜交,得到了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移植平臺。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在無抗生素環境中存活率達到了65%(150天),且雌魚可育。進一步表型鑑定發現,foxn1/Casper突變體胸腺萎縮,發育早期和成體期T細胞數量均減少且功能缺陷。隨後,通過對比不同受體中造血幹細胞移植效率,發現不輻照的foxn1/Casper受體與輻照後Casper受體中造血幹細胞移植效率沒有顯著差異,但foxn1/Casper受體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存活率更高。表明輻照會對受體造成損傷,影響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受體的存活。


隨後,研究人員利用不輻照的foxn1/Casper突變體評價了胚胎期和成體期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效率,發現胚胎期造血幹細胞有更好的移植效率。進一步RNA-seq數據表明,胚胎期造血幹細胞的細胞周期更快,這可能是其有更好移植效率的原因之一。接下來,研究人員通過分別移植斑馬魚和青鱂魚肌肉細胞,表明其可以作為同種或異種實體細胞的移植受體;通過移植斑馬魚來源的MDS-like細胞,表明其可以作為惡性血液細胞的移植受體。


圖1. 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細胞移植平臺及應用


綜上所述,該工作構建了新的斑馬魚foxn1/Casper突變體移植平臺,不需要輻照前處理,可以用於造血幹細胞移植評價,同時能接受同種或異種的肌肉細胞移植,以及斑馬魚惡性血液細胞的移植。該工作豐富了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鑑於foxn1/Casper突變體的免疫缺陷和透明等特徵,該模型可進一步應用於研究正常細胞移植後的命運以及惡性細胞的生理病理事件。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stemcr.2020.07.020


製版人:十一


參考文獻

1. Mantel, C.R., et al., Enhanc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efficacy by mitigating oxygen shock. Cell, 2015. 161(7): p. 1553-65.

2. Traver, D., et al., Effects of lethal irradiation in zebrafish and rescue by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Blood, 2004. 104(5): p. 1298-305.

3. White, R.M., et al., Transparent adult zebrafish as a tool for in vivo transplantation analysis. Cell Stem Cell, 2008. 2(2): p. 183-9.

4. Yan, C., et al., Visualizing Engrafted Human Cancer and Therapy Responses in Immunodeficient Zebrafish. Cell, 2019. 177(7): p. 1903-1914 e14.

5. Ma, D., et al., Foxn1 maintains thymic epithelial cells to support T-cell development via mcm2 in zebrafish.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2. 109(51): p. 21040-5.

相關焦點

  • 劉峰團隊合作構建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新的透明免疫缺陷突變體斑馬魚模型foxn1/Casper,它可以在不經過前處理的情況下移植同種或異種來源的細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峰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血液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璐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團隊合作構建透明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構建了一種新的透明免疫缺陷突變體斑馬魚模型foxn1/Casper,它可以在不經過前處理的情況下移植同種或異種來源的細胞。隨後的研究中,通過將免疫缺陷斑馬魚與Casper斑馬魚進行雜交,得到了一系列可視化免疫缺陷斑馬魚移植平臺,如prkdc-/-/il2rga-/-/Casper移植模型可以實現人腫瘤細胞的移植,並進行藥物篩選[4]。然而,已有的免疫缺陷模型存活率較低,且純和突變體往往不育,同時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評價缺少發育時期依賴性特徵。
  • 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這就是斑馬魚,它因身上的斑紋而得名。近些年來,這種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等地水域的小魚成為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寵兒,被廣泛用於藥物測試等領域。美國政府衛生機構曾在2003年將斑馬魚列為繼大鼠和小鼠之後第三重要的實驗動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剛剛在8日發文稱讚斑馬魚「在科研的世界裡濺起浪花」。  那麼斑馬魚究竟承擔哪些工作呢?
  • Development cell:應用CRISPR-Cas9實現斑馬魚組織特異性基因敲除
    ,這對於以斑馬魚為主要研究工具的科學家們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斑馬魚具有養殖方便、繁殖周期短、產卵量大、胚胎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胚體透明等特點,是生命科學研究中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和研究平臺。利用斑馬魚,可以研究生命科學的基礎問題,揭示胚胎和組織器官發育的分子機理;可以構建人類的各種疾病和腫瘤模型,建立藥物篩選和治療的研究平臺;可以建立毒理學和水產育種學模型,研究和解決環境科學和農業科學的重大問題。
  • 法律移植與和諧刑法的構建
    關鍵詞:和諧刑法 律移植 期待可能性理論  引言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到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相併列的突出位置,號召全黨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
  • 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 斑馬魚為人類篩藥物
    有一次,美國俄勒岡大學著名遺傳學家George Streisinger從寵物店裡買回斑馬魚作觀賞。這位科學家偶然對這身長不過3—4釐米的熱帶小魚感興趣起來。  他研究了小魚的卵裂特點、胚胎發育規律,發現其胚體透明而且發育速度快的特徵,就想到斑馬魚也許可以用來做「模式生物」,也就是可用於解釋生命一般規律的生物體。
  • ​Mol Psy |人腦類器官移植後發生跨腦區投射和環路整合
    而將人腦類器官用於移植、修復大腦神經環路的研究,目前的報導仍然較少。人腦類器官可否植入深部腦區?移植後能否整合進宿主神經環路?以及是否能改善宿主行為缺陷?這些都是領域內亟待探究的重要科學問題。課題組在Molecular Psychiatry合作發表論文:Human cerebral organoids establish subcortical projections in the mouse brain after transplantation,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適用於深部腦區移植的人腦類器官體外構建
  • Sci Adv | 科學家繪製斑馬魚尾鰭再生中的細胞群像 ​
    責編 | 酶美斑馬魚具有極強的組織再生能力,其尾鰭可在切斷之後兩到三周內復原。研究斑馬魚為什麼有能力再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再生過程,並為再生醫療提供新思路。在組織損傷修復和再生的過程中,區域性祖細胞和已分化的成熟細胞均可參與,遷移到損傷處,重新進入細胞周期,並最終再分化形成新的組織【1-6】。那麼具體是哪些細胞參與了這一過程,並分別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呢?近10年的研究多利用了譜系追蹤與傳統遺傳學結合的方法揭示了表型水平上細胞的參與度,尚未系統地從分子層面上對細胞有更深的認知。
  • 廣州生物院用TALENs基因敲除技術成功培育免疫缺陷性家兔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博士和裴端卿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將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s)技術應用於兔基因敲除研究,建立了兔基因打靶的高效平臺。並利用該技術平臺成功地將負責T細胞和B細胞重排的重組激活基因(RAG)敲除,建立了世界首例免疫缺陷家兔疾病模型,該成果於7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Cell Research上。
  • 臺醫大 Carbohyd Polym:NMT揭示以斑馬魚為材料的殼聚糖毒理機制 |NMT毒理創新科研平臺
    理事長助理 (博士)高薪招聘 | 中關村NMT產業聯盟NMT作為生命科學底層核心技術,是建立活體創新科研平臺的必備技術。
  • 斑馬魚帶我們了解恐懼
    但出於安全考慮,進一步的實驗無法再在人類身上進行,因此,我們對恐懼以及大腦如何控制這種情緒的了解大多來自對斑馬魚的研究。斑馬魚是一種小型水族館魚類,因為它們幼體透明,發育迅速,容易繁殖,大腦結構也和我們的相似,同樣擁有左右腦,具有複雜的神經網絡和許多神經細胞,有傳遞信號的化學物質,因此我們可以用它來研究神經學方面的問題。
  • 北京協和攜手春富研究院成功治療罕見免疫缺陷疾病
    到今年8月,小晴將迎來成功走出造血幹細胞移植倉後的第六個月,這意味著她罹患的罕見免疫缺陷病獲得了階段性治療的成功,意味著春富研究院成為小晴全家33個月的漫漫求醫路的終點,更意味著與小晴有著類似疾病的小朋友將獲得生存的希望。
  • 斑馬魚到底是斑馬還是魚?它不僅聰明,說不定比你還有好奇心!
    回眸一笑斑馬魚 由於斑馬魚的生命周期短,卵殼透明,觀察與操作胚胎都非常容易,長久以來都被科學家當做實驗動物之一。斑馬魚的繁殖期,一次可達三個月,母魚每間隔2-3天產卵一次,每次可產數百顆卵。公魚讓卵受精之後,胚胎馬上就開始發育了,2-4天後,小斑馬魚就能破殼而出。 或許你曾經在水族館看過,閃耀各種螢光色彩的斑馬魚,好像霓虹燈打碎在水裡一樣。
  • 一條小小的斑馬魚可能會拯救你的生命
    據國外研究報導,生長在海裡的一種叫斑馬魚的小魚,對研究人類的疾病有重大作用。
  • 什麼是免疫缺陷?為什麼會增加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
    2020年4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免疫缺陷是一個廣泛的術語,反映了一個人的免疫系統不像它本應該的那樣強大和平衡。由於免疫缺陷人群的免疫系統有缺陷或無效,他們無法阻止外來入侵者的入侵和繁殖,包括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
  • 斑馬魚肌動蛋白纖維造型和肌肉發育
    最近,水生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由桂建芳研究員主持的魚類發育遺傳學學科組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個肌管素相關的(myotubularin-related)磷酸酶Mtmr8與磷脂醯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合作調節斑馬魚的肌動蛋白纖維造型和肌肉發育。
  • 人源腫瘤組織異種移植在腦膠質瘤中的應用進展
    但這些積極的治療方案中,GBM患者平均生存期僅為1~2年,如此低的生存率,需要一種新的治療策略。人源腫瘤組織異種移植(patient derived xenograft,PDX)是完成這項任務的一個有價值的工具,用於預測治療結果及規劃患者的個體治療,以便為GBM患者確定最佳的治療方案。
  • 北協和南春富聯合治癒治療罕見免疫缺陷疾病!
    到今年8月,小晴將迎來成功走出造血幹細胞移植倉後的第六個月,這意味著她罹患的罕見免疫缺陷病獲得了階段性治療的成功,意味著春富研究院成為小晴全家33個月的漫漫求醫路的終點,更意味著與小晴有著類似疾病的小朋友將獲得生存的希望。
  • 斑馬魚大腦結構獲精細呈現
    2020-10-28 07:21:00 來源:科技日報藉助新大腦成像方式斑馬魚大腦結構獲精細呈現科技日報特拉維夫10月26日電 (記者毛黎)據當地媒體日前報導,以色列耶路撒冷工學院大衛·森費爾德教授與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合作,藉助康奈爾大學開發的先進顯微成像方法,獲得了成年斑馬魚大腦的精細結構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