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醫大 Carbohyd Polym:NMT揭示以斑馬魚為材料的殼聚糖毒理機制 |NMT毒理創新科研平臺

2021-02-23 中關村NMT聯盟

理事長助理 (博士)高薪招聘 | 中關村NMT產業聯盟

NMT作為生命科學底層核心技術,是建立活體創新科研平臺的必備技術。2005年~2020年,NMT已紮根中國15年。2020年,中國NMT銷往瑞士蘇黎世大學,正式打開歐洲市場。

基本信息

主題:NMT揭示以斑馬魚為材料的殼聚糖毒理機制

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

研究使用平臺:NMT毒理創新科研平臺

標題:Characterizationand toxicology evalu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on zebrafish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 Chia-Hsiung Cheng、Chih-Ming Chou

檢測指標

Na+

檢測樣品

斑馬魚幼魚上皮細胞

離子流實驗處理方法


斑馬魚幼體被浸泡在10μg/mL低分子殼聚糖(LMWCS)和10μg/mL LMWCS+ 10 mM Na2HPO4中5分鐘後檢測。

Na+流結果


採用非損傷微測技術對斑馬魚幼體上皮細胞釋放的Na+進行實時檢測。用10μg/mL的LMWCS孵育後,3隻斑馬魚幼體的上皮細胞迅速釋放出Na+。用10 mM Na2HPO4中和可顯著逆轉Na+的流出。總的來說,這些數據表明LMWCS破壞了斑馬魚幼體的上皮細胞膜功能。


其他實驗結果

LMWCS對斑馬魚幼魚具有一定的毒性,PBS和Na2HPO4緩衝液均能有效地中和這種毒性

LMWCS導致斑馬魚幼魚的上皮細胞嚴重受損,最終導致其死亡

在斑馬魚幼魚死亡前,可能引起卵黃上皮損傷和行為異常

LMWCS對斑馬魚肝臟細胞膜損傷具有細胞毒性

LMWCS破壞了成年斑馬魚的組織,鰓瓣損傷是成年斑馬魚死亡的主要原因

LMWCS在河水中也可導致斑馬魚死亡

結論

LMWCS可迅速導致斑馬魚幼魚和成魚在水中死亡,即使在正常的河水中也是如此。LMWCS靶向並破壞上皮細胞膜和鰓瓣,誘導斑馬魚幼魚和成魚死亡。此外,LMWCS對斑馬魚肝細胞、斑馬魚幼魚和成魚的毒性可以用Na2HPO4緩衝液中和。即使在斑馬魚模型中也發現了LMWCS的毒性,但由於LMWCS的水不溶性和易被其它負離子中和,其毒性只存在於pH<7的環境中這些結果提供了對LMWCS特性的新理解。

離子流實驗使用的測試液

0.5 NaCl,0.2 CaSO4,0.2 MgSO4,0.16 KH2PO4,0.16 K2HPO4,pH 7.0(單位mM)

文章連結: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144-8617(20)30338-6

 2019版《NMT論文集》已出版

關鍵詞:非損傷微測技術,Na+流速,斑馬魚,NMT毒理創新科研平臺

相關焦點

  • 氧化石墨烯複合態毒理效應研究獲進展
    日前,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高越、方重組成科研團隊,依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對氧化石墨烯的水生生物效應及其機制展開研究,該項目被評為「2017年本科創新項目特等獎」。
  • 南開大學:氧化石墨烯複合態毒理效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高越、方重組成科研團隊,依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對氧化石墨烯的水生生物效應及其機制展開研究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及團隊在微塑料分布狀況和微塑料對重要海洋經濟物種的生態毒理效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環境汙染》《總環境科學》等國內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主流刊物。  海洋中的塑料經光降解、機械破碎或生物作用會變成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碎片,形成微塑料(直徑<5mm)和納米塑料。
  • 毒理數據對臨床試驗設計的重要指導意義
    這些信息有助於估算首次用於人體試驗的安全起始劑量和劑量範圍、選擇監測臨床不良反應的指標,為確保臨床受試者的安全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毒理數據是介於臨床前和臨床之間的橋梁,全面理解毒理數據對臨床試驗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臨床前需要做的常規毒理試驗如下:對於急性毒性試驗,FDA不要求做,因為這麼多動物提供的數據參考價值不大。
  • 臨床毒理專委會主委宋海波:大數據用於上市藥品風險評價更具現實意義
    他表示,近年來,國家藥監局大力推進藥品監管科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將為上市藥品安全監管及藥物警戒制度實施的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撐。2019年8月26日,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正式頒布,提出「藥品管理應當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風險管理、全程管控、社會共治的原則」,並規定「國家建立藥物警戒制度,對藥品不良反應及其他與用藥有關的有害反應進行監測、識別、評估和控制。」
  • 環特生物又雙叒叕出科研碩果,彰顯「教科書級」的研發實力
    整個科研團隊匯聚了國內外斑馬魚技術領域知名科學家,以及生物、醫學、中藥、毒理、動物、健康保健等領域的科研專家,十年來,一路披荊斬棘、過關斬將,極大促進了國內斑馬魚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研究主要體現以下內容:1、斑馬魚是食品領域研究中一個有價值的工具《斑馬魚在功能性食品研究中的應用進展》介紹了近年來斑馬魚作為模式動物在食品功效研究中的最新進展,並表明在食品研究方面,斑馬魚實驗結果不僅可以成為功能性食品配方確定的依據,還可以研究產品功效機制,為配方的功效在機制上提供支撐。
  • 微信說 | 海洋汙染與毒理
    我是16級海洋生物班的吳琦琳,很榮幸被邀請來微信說和大家分享一下海洋汙染與毒理的學習心得和考試技巧。      海洋汙染與毒理這一門課的任課老師是王曉瑋老師,王老師上課幽默風趣,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可以學習到很多與汙染、毒物毒性等相關的知識外,還可以學習到很多額外的知識,例如為什麼北門的燒烤最好不要吃太多等等,這門課會讓大家對多種食物有全新的認識。
  • 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首期論文發表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2018年)會議論文,首期18篇論文近日在《生態毒理學》以專刊的形式發表。內容涉及水域浮遊生物群落結構與水環境特徵、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紅樹林生態學等方面研究。
  • 理化毒理所一項成果獲2019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心理化毒理所徐小民博士領銜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朱巖教授和浙江工業大學莫衛民教授合作,歷經10年的一項研究成果「極性小分子食品汙染物關鍵檢測技術創新與應用」獲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2019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調控斑馬魚母源mRNA穩定性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多種關鍵因素通過母源和合子途徑促進母源mRNA降解,其中包括合子轉錄的microRNA miR-430,次優密碼子的使用,N6-甲基腺苷(m6A),尿苷化等,但母源mRNA的穩定性維持機制尚不清楚。
  • 成都生物所長江水生態毒理水環境安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由於其具有環境持久性,遠距離傳輸,生物可累積性及對生物和人體具有毒害效應等特性,PBDEs在水環境中的富集和毒理問題的研究已成為當前生態學的一大熱點。關注PBDEs造成的長江流域毒理效應和生態風險,是實踐習總書記保護長江、修復長江理念亟待解決的課題。
  • 運用綠色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鯖鱂魚和斑馬魚胚胎遇毒發光
    諾貝爾獎技術助力鯖鱂魚和斑馬魚繁殖已第15代在亞洲唯一一家榮獲 ISO17025認證、以魚胚胎進行毒理測試的實驗室裡,養育著一萬多條魚。陳雪平表示,目前化學檢驗可以展示出哪種重金屬、防腐劑、化學成分超標了,具體的元素和分量都能檢測標識出來,為相關部門制定法規、執法提供了依據,並可以做到精準的把關。而在生活中,食品、化妝品經過眾多流程和環節才能來到消費者手中,即使是原料安全,但經過各種加工,其安全性如何去保證實際上仍是個問題。通過魚胚胎的毒理檢測,可以得到一個直觀的結論,產品是否有毒性風險,毒性風險有多大。
  • 北大徐福留:非損傷對蕨類耐鎘的研究NMT植物重金屬創新科研平臺
    NMT作為生命科學底層核心技術,是建立活體創新科研平臺的必備技術。2005年~2020年,NMT已紮根中國15年。2020年,中國NMT銷往瑞士蘇黎世大學,正式打開歐洲市場。研究使用平臺:NMT植物重金屬創新科研平臺期刊:Chemosphere主題:NMT對蕨類耐鎘機制的研究標題:Influence of Cd exposure on H+ and Cd2+ fluxes in the leaf, stem and
  • JHM:轉錄組測序技術用於評估納米塑料分子毒理
    stress, immune defense, and glycometabolism change in Daphnia pulex: Application of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in risk assessment of nanoplastics」的文章,該研究利用轉錄組測序技術評估了納米塑料對於水蚤毒理的分子機制,華東師範大學劉志權博士為第一作者,文章中轉錄組測序和分析由歐易生物協助完成
  • 【中國科學報】持之以恆,讓生活更健康——走進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
    生態環境中心副主任楊敏表示:「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很好的科研平臺,一方面有利於吸引和培養人才,另一方面也有經費支持自由探索性的創新研究。」  迎來跨越式發展  從發展態勢看,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序列,無疑給了實驗室一次跨越式發展的良機。
  • 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生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了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
  • Environ Pollut:NMT驗證石墨烯基材料的植物毒性與其抑制硝酸鹽吸收相關 | NMT植物營養創新科研平臺
    理事長助理 (博士)高薪招聘 | 中關村NMT產業聯盟NMT作為生命科學底層核心技術,是建立活體創新科研平臺
  • Chemosphere:不同根區及根毛長度在高/非高積累生態型東南景天中的鎘吸收特徵 | NMT植物重金屬創新科研平臺
    NMT作為生命科學底層核心技術,是建立活體創新科研平臺的必備技術。2005年~2020年,NMT已紮根中國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