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12名「小小質檢員」打卡環特生物斑馬魚實驗室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杭州2019年8月1日 /美通社/ -- 「小朋友們,知道什麼是斑馬魚嗎?你們又知道怎樣用斑馬魚來檢測食品、化妝品、藥品的安全性與功效性嗎?」

繼上次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生物評價實驗室、浙江省安全性評價技術重點實驗室早期評價基地 -- 環特生物攜手杭州市錢塘實驗小學舉辦斑馬魚實驗室免費開放日之後,7月28日上午,環特生物又迎來了第二次斑馬魚實驗室免費開放日活動,來自杭州市西興實驗小學201班的12名學生及其家長進入公司斑馬魚實驗室參觀學習,感受科學氛圍。

參觀斑馬魚實驗室的小質檢員們合影

結束了籤到環節,小朋友們分別領到了「小小研究員」、「報社小記者」等不同身份的銘牌,記錄一個實驗室的儀器名稱、記錄一個斑馬魚的新聞事件等不同的任務,讓質檢員們對斑馬魚實驗室更加充滿好奇。

在講解員宋如順的帶領下,大家一起詳細了解了斑馬魚的「前世今生」,並認真了解如何通過斑馬魚生物檢測技術來對生活中的食品、藥品、化妝品等各類產品進行安全性及功效性評價及潛在風險篩查。小朋友們認真聆聽宋老師的講解,感受斑馬魚生物檢測技術技術的巨大價值及魅力。

參觀斑馬魚實驗室現場

隨後,小質檢員們近距離觀察了斑馬魚,參觀了斑馬魚養魚房及實驗區,並通過斑馬魚實驗室的各種設備、演示視頻重點了解了如何利用斑馬魚胚胎進行毒性測試及螢光魚實驗的研究應用工作,還在顯微鏡、六孔板下觀察了不同生命階段胚胎斑馬魚及螢光斑馬魚的身體特徵及實驗項目的體驗。

同學們對斑馬魚技術十分感興趣,忍不住和身邊的小夥伴分享著實驗室的所見所聞,並頻頻與實驗員、講解員互動,興致勃勃地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

之後,小質檢員們一邊在紙上畫出自己最想知道安全與否的物品,一邊用童真的口吻在畫紙上畫出:我想知道 -- 媽媽的眉筆安不安全,因為媽媽每天都會用;我想知道香腸安不安全,因為我喜歡吃……

接著,小朋友們又用黏土捏出了自己眼中的斑馬魚,大家的作品異彩紛呈而又可愛有趣。還發出感慨:喔,原來小小的斑馬魚可不簡單!

一上午的活動轉眼就結束了,孩子們在活動中收穫滿滿。活動結束,一個小質檢員激動地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斑馬魚、第一次進實驗室、第一次感覺科學好神奇,回去後,我一定會把這些好玩、有趣的事情和我的好朋友們分享,這樣的活動真好玩了!」

實驗室是什麼?對科研工作者來說,是科學的搖籃,是研究的基地,是科技發展的源泉;對孩子們來說,是科學的種子,是探索的起點,是未來的力量。

環特生物斑馬魚實驗室免費開放日活動,還將邀請更多的小朋友參與斑馬魚實驗的科學探索之旅,為更多的孩子播下科學的種子,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從小接受科學的薰陶。也希望小質檢員們能在未來的學習中,積極參與科學實驗,為中國的科研建設添磚加瓦。

環特生物斑馬魚實驗室

來源:消費日報網

相關焦點

  • 環特生物首席科學家李春啟:潛心研究,發現科學世界隱藏的彩蛋
    來源標題:環特生物首席科學家李春啟:潛心研究,發現科學世界隱藏的彩蛋 杭州環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李春啟博士是國際知名斑馬魚應用研究及藥物研發科學家、毒理學專家,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數十年致力於斑馬魚生物技術的研究和商業開發
  • 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小小斑馬魚科研有大用 與人相似透明可供觀察 當然,這不是說要把它做成佳餚端上餐桌,這種小魚的真正用處是在科學家的實驗室裡。  這就是斑馬魚,它因身上的斑紋而得名。近些年來,這種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等地水域的小魚成為世界各地實驗室的寵兒,被廣泛用於藥物測試等領域。美國政府衛生機構曾在2003年將斑馬魚列為繼大鼠和小鼠之後第三重要的實驗動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剛剛在8日發文稱讚斑馬魚「在科研的世界裡濺起浪花」。
  • 一條小小的斑馬魚可能會拯救你的生命
    對於不到一個半英寸長的生物,斑馬魚(Danio rerio)在現今的生物醫學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斑馬魚是脊椎動物,這是有深入的研究依據的,和人類類似,因為兩者有許多共同點:腦,心臟,肝臟和腎臟。 基因組測序顯示,在斑馬魚中也有84%的人類引起疾病的基因。
  • 環特生物又雙叒叕出科研碩果,彰顯「教科書級」的研發實力
    其中,2篇涉及神經毒性研究及發育毒性與致畸性,2篇涉及食品領域,對斑馬魚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4篇優秀的論文均出自杭州環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李春啟帶領的科研團隊。十年夯實基礎,十年潛心研究,十年盛載榮譽。
  • 武漢文獻中心舉辦「模式生物斑馬魚及基因編輯技術」科普講座
    7月14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舉辦2018年第2期科學文化漫談——「模式生物斑馬魚及基因編輯技術」科普講座,中科院武漢教育基地青年志願者協會負責人陳正芳為師生、周邊社區居民和青少年,帶來一場生動精彩的科普盛宴。  你知道神奇的斑馬魚嗎?斑馬魚和模式生物有怎樣的聯繫?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的「前世今生」又是如何呢?
  • 青少年走進上海交大醫學院實驗室:科學原來這麼有趣![圖]
    ……25日起,2019科學訓練營全國「實驗室開放日」——生命科學專題活動迎來了對科學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他們。由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聯合上海市免疫研究所、中國細胞生物學會、上海市細胞生物學會推出據悉,實驗室開放日活動是為響應中央對於科普活動力度的號召,拓展公共衛生健康教育服務範圍,提高青少年科技創新意識和科學實踐能力發起的,已成為交醫品牌科普活動之一。
  • 不一樣的斑馬魚 || 達達專欄
    達達,高中生,微博認證科學科普博主,沉迷水族十餘年,專注於生物,熱衷生物分類及其周邊,並希望將來以此為業。作為一種模式生物,斑馬魚(Danio rerio)幾乎是最為人所熟知的熱帶魚了,沒有哪個水族愛好者或者是搞生物的人不認識斑馬魚的,卻很少有人知道斑馬魚這個名字背後是多麼龐大的一個家族。
  • 運用綠色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鯖鱂魚和斑馬魚胚胎遇毒發光
    日前,在2019中國化妝品國際高峰論壇上,記者獲悉,運用綠色螢光蛋白標記技術,通過鯖鱂魚和斑馬魚,可以快速檢測出上千種毒素,魚胚胎遇到有毒物質之後,身體會發出綠色的螢光。據悉,這種可視化魚胚胎生物檢測技術正準備運用到越來越多的功效檢測中,如空氣品質、化妝品美白、抗衰老等功效。
  • 《走近科學》的走近科學
    國慶前夕,微博認證用戶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的張勁碩首先發消息稱《走近科學》即將停播,而後這一信息不脛而走,眾多網絡科普達人隨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個人也在朋友圈和微博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要和《走近科學》說再見了!曾經有那麼一段,因為收視率主導,它打著科學的旗號,以偽科學的手法,拍出了玄幻的效果。
  • 【求職求學】蘇州大學生物鐘研究中心王晗課題組誠聘博士後2-3名...
    【求職求學】蘇州大學生物鐘研究中心王晗課題組誠聘博士後2-3名(常年有效) 2020-06-11 0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市中小學生走進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研究感覺整合與行為、幹細胞和神經發生、靈長類疾病模型、感覺系統、基底神經節的發育與退行性疾病、突觸蛋白的結構與功能6個研究組,共接待120多名中小學生及陪同家長。  聽科普報告  博士研究生王颯爽、汪璵璠、徐佰傑、章彤彤、高樹琛、陳榮分別作了題為「酸甜苦辣(痛)」、「斑馬魚的行為研究」、「斑馬魚的胚胎發育」、「模式生物裡的青蛙王子」、「生命編碼」、「拳王的落敗」科普講座,介紹了斑馬魚、小鼠、非洲爪蟾是如何作為模式動物被應用於神經科學領域,講解帕金森疾病、疼痛的成因及現有的治療策略,普及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
  • 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87% 斑馬魚為人類篩藥物
    日前,筆者在廣州舉行的全國第二屆斑馬魚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通過斑馬魚平均每篩選250種藥物,就有一種能走向市場。這樣的效率,是傳統細胞模型藥物篩選辦法的4000倍。  斑馬魚的身體小、作用大,因此其本身也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點。據介紹,如今幾乎每個月都有四五篇以斑馬魚為研究主角的論文在世界性的學術期刊發表。
  • 《走近科學》停播了
    正是這次搬家,讓《走近科學》搖身一變,收視率迅速攀升。原因麼?用批評者的話講,似乎是「走近科學」變成了「走近不科學」。這個階段的《走近科學》,大多數報導的是各種靈異事件,經過曲折迷離甚至是驚心動魄的發展,最終的「科學」結論是,原來當事人搞錯了。借用《傳媒見聞》公號文章舉的幾個廣泛流傳的例子。
  • 螢光斑馬魚繁殖
    螢光斑馬魚是斑馬魚在科學上的進一步的突破,實現基因的導入式擴展,然而對於螢光斑馬魚今後的發展路線,未來的研究人員又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
  • 幼年斑馬魚360度四色視覺:對物體有不同的顏色感知力
    斑馬魚的幼魚是科學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模式生物,具有與我們完全不同的視覺系統,它們或許能幫助我們回答這一問題。斑馬魚的眼睛 幼年斑馬魚的視覺示意圖。幼年斑馬魚眼睛中觀察水平或下方物體的部分主要能看到三種顏色加紫外光,而觀察上方物體的部分則主要看到黑白和紫外光 成年斑馬魚在近期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的一篇論文中,作者寫道:「我們在此展示了斑馬魚利用各向異性的視網膜對自然視覺世界所進行的不對稱觀察。」
  • 想走近科學?先遠離「人云亦云」
    於是乎這個四面環山的小村子成了「網紅」,然後,這種網紅效應反過來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去「打卡」。所以出現本報報導中「幾百人坐著11輛大轎子車來挖」、「一到周末滿山都是人挖」的壯觀場面,也就不奇怪了。大抵,家長們也都知道,挖到真正的化石几率是很低的,而且搞地質、搞古生物研究、長期野外科考也是一條相當辛苦且某種程度上要甘於寂寞的路,是不是真的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從事這一行,恐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斑馬魚是生物醫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動物。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
  • 張騰嶽:《走近科學》就不是為那些看原版Discovery的人準備的
    《走近科學》是張騰嶽媒體生涯的起點。作為「科教興國」戰略的產物,這檔科普節目誕生於1998年,正值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中國科學院前院長郭沫若發表《科學的春天》演講20周年。社交平臺上有關《走近科學》的討論,則更多圍繞其2004年改版後一系列「開頭懸疑,結局『狗血』」的選題展開——夜半縈繞在廣西岑溪一幢「鬼樓」中的怪聲最終被證明是由鑽進化糞池的鯰魚發出;飛蛾之所以被某藥廠的監控拍出「外星生物」般的靈異感卻不為肉眼所見,是因為攝像機的快門速度被調成十二分之一秒;隨時吐血
  • 斑馬魚到底是斑馬還是魚?它不僅聰明,說不定比你還有好奇心!
    斑馬魚的繁殖期,一次可達三個月,母魚每間隔2-3天產卵一次,每次可產數百顆卵。公魚讓卵受精之後,胚胎馬上就開始發育了,2-4天後,小斑馬魚就能破殼而出。 或許你曾經在水族館看過,閃耀各種螢光色彩的斑馬魚,好像霓虹燈打碎在水裡一樣。
  • 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
    這一重要發現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斑馬魚早期胚胎表觀基因組多步驟建立的機制,也闡明了脊椎動物表觀基因組重編程過程的保守性和物種差異性。斑馬魚作為常用的發育生物學模式生物,為研究上述兩個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