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農嘗百草」——到古代 文人騷客以「藥」入詩之黃芪

2020-12-04 曉文淺筆

|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大家都聽說過「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裡,傳說他是牛頭人身。由於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

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

據查,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的《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約起源於神農氏。後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有關黃芪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被人們譽為「補氣聖藥」。此外在魏晉的藥學著作《名醫別錄》(簡稱《別錄》3卷)也有記載:「黃芪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採,陰乾。」

黃耆,《本草綱目》稱黃芪;《神農本草經》稱戴糝;《名醫別錄》稱戴椹,獨椹,蜀脂,百本;《藥性論》稱王孫;李時珍說,耆是長的意思,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稱黃芪。

黃芪,舊作「耆」,意為「長」也,被李時珍稱為「補藥之長」。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據記載,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的作用。黃芪做為一種中藥有很多功效,黃芪不但可以用來治療高血壓他心臟病等症狀。還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及營養狀況,平時服用黃芪對身體有一定的調養作用。但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才能事半功倍。

|因黃芪有廣泛的應用,受到不少名人的喜好。

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山中送別》中寫到: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山中送別》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寫送別友人,題材非常普遍,構思卻獨具匠心,極有特色。

這首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送別後的行動與思緒,並表達了詩中人期盼來年春草再綠時能與友人團聚的情懷。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摯,耐人尋味,令人神遠。

而詩中的「王孫」也是一味古老中藥的別名。黃芪稱為「王孫」,見於與王維同朝的甄權的《藥性論》,轉載於明朝藥物學家所著的《本草綱目》。

宋朝文學家蘇軾在《立春日病中邀安國仍請率禹功同來僕雖不能飲》中也曾提到「黃芪」,詩中寫到:

孤燈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髮欹簪羞彩勝,黃耆煮粥薦春盤。……

吃黃芪,宜用清淡之方。最簡便的辦法,就是喝黃芪粥。黃芪粥,古已有之。在蘇軾的詩中,就曾提到過他在大病初癒時喝黃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歲,謫居密州。當時"齋居臥病禁菸前,辜負名花已一年",故用"黃耆煮粥薦春盤"。這是用黃芪粥來補養病後虛弱的身體。

白居易也有一首《齋居》詩寫道:"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黃耆數匙粥,赤箭一甌湯"。詩中的黃耆就是黃芪,而赤箭是指中藥天麻。

黃芪、天麻之類在今人看來純為藥材,而在古人看來卻可列入日常食譜。從白居易到蘇軾,自唐至宋,文人們的餐桌上竟少不了這一道黃芪粥,病後喝,吃素時也喝。古代儒醫不分,樂天、東坡之輩想必也深諳藥食同源之理吧。

相關焦點

  • 神農嘗百草,嘗出了365種草藥,寫成《神農本草經》
    所謂百草,泛指各種草類,也指各種植物。中國幾千年的中醫文化,與植物緊密相連,幾乎95%以上的中藥是植物。「百草都是藥」,漢代王充在《論衡幸偶》中就說:「夫百草之類,皆有補益,遭醫人採掇,成為良藥。」雖然不同植物有不同的作用,但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可作藥用,哪些植物有毒,人類最初是不知道的。
  • 神農嘗百草——農業的起源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情深緣淺哈,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神農嘗百草——農業的起源。神農,是傳說中遠古時代的「三皇」之一。他勇嘗百草,教民農耕,是我國醫藥業和農業的始祖。遠古時期,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藥材與百花開在一處。哪些植物可以做糧食,哪些藥草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們越來越需要更多的食物。
  • 神農嘗百草,命喪斷腸草
    為了找出治病的良藥,神農決心親自嘗遍百草。於是,翻山走越嶺,去採集各種草藥。有一次,神農在深山老林裡採藥,被一群毒蛇圍住,想置他於死地。 神農被咬傷在地,血流不止。他只得忍痛高聲呼救,被西王母派下來的大青鳥所救。西王母被神農的事跡所感動,派人送來了一條赭鞭,不論什麼草藥,被它鞭打一下,藥性就會顯現出來。經過不懈的努力,神農終於找到了治療瘟疫的草藥。
  • 神農嘗百草中的神農氏炎帝嗎?神農最後是怎麼死的?
    神農為了讓部落人避免吃到有毒的植物親自嘗百草,曾多次身中劇毒好在都被茶解了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在小北頂兩邊的百草窪因為誤食了斷腸草而亡,歷史上對於神農和炎帝是否是同一個人一直存在爭議,下面一起來看看。
  •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後來他被毒死了嗎?
    從那時候起,老祖宗們不再光著屁股到處跑;神農氏又製造了弓箭,提高了人們覓食和抵禦飛禽猛獸的攻擊能力。儘管如此,在那個生存條件艱苦而又無醫無藥的時代,人們依然飽受疾病困擾。於是乎神農氏親嘗百草,發明了中藥。「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始有中藥。」一日而遇七十毒,這神農難道是金剛不壞之身?亦或是他天賦異稟,自身帶有解毒功能嗎?
  • 神農氏其實是吃百足蟲而死?嘗百草的背後,是母系社會的繁榮興旺
    當然,在古代那樣的不毛之地上,這個過程肯定是非常艱難的,人們要想開發土地,自然需要一些工具,於是神農氏帶領人們砍伐樹木,製作耕種工具,一整套的耕種體系逐漸形成。神農氏還教人們怎樣織布,這樣人們才逃離了衣不蔽體的狀況,而神農氏在疾病到來時,也是義無反顧站了出來,去幫助人們嘗百草製作藥物。
  • 神農嘗百草都為後世的醫療做出了哪些貢獻?
    中國上古傳說中,比較有名的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教人醫療和農耕,被中國人視為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和守護神。被尊稱為「藥王」、「五穀王」和「神農大帝」等。從戰國至漢朝時期,神農氏傳說出現的文字記載有如下:《易經·繫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獸肉。
  •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是什麼讓他安然無恙的?
    有說是七弦琴的,有說是五弦琴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琴絕對是炎帝神農氏首創的。他在製作琴的同時還編排了一套大型的音樂,叫做《下謀》,又被稱作《扶持》。炎帝神農氏不僅身兼太陽神、農業神、音樂神之職,而且還是著名的醫藥之神。他最著名的就是那條赭紅色的鞭子。作為一名南方的天帝總有那麼些奇奇怪怪的法寶,這條鞭子就是其中之一。
  • 神農嘗百草為民眾治病,這種自我犧牲精神,為後人所傳頌
    神農嘗百草為民眾治病,這種自我犧牲精神,為後人所傳頌。我國的醫家有這樣一個行醫傳統,為了證明自己藥店的藥貨真價實,通常在櫃檯上放一尊獐獅的石雕。這獐獅到底為何物,為什麼和醫家的誠信行醫相關?這得從神農與獐獅的故事說起,而要講這個故事,還得先講神農嘗百草。
  • 神話傳說中神農嘗百草的地方,這個神秘的地方你肯定聽說過!
    在這裡你能體會到各種不同時期所留下來的特色的習俗,皮影戲、打喪鼓、打火炮等等這些,都是上世紀之前的時代所留下來的東西,而神農架最被人盛傳的傳說則是跟神農架名字有關的一個傳說,估計屏幕前的觀眾也猜到了,沒錯,就是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傳說,遠古時期,神農皇帝為嘗遍百草,於是率領部下來到了一座高山,他看到這座山陡峭異常森林茂盛,覺的這裡一定有奇珍異草存在,他高興得不得了,然後他開始教這裡的居民
  • 你是不是只知道神農嘗百草
    身為一名中國人,差不多從小就知道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為此自己還真的去嘗過草是什麼味道的,呸,太難吃了,也不知道兔子怎麼吃下去的。但是你們知道蚩尤嘗百獸嘛?其實這一點我也不是很明白,大概是一種代表吧,就像是神農嘗百草,沒有真正的史實記載,基本上都是口口相傳,還有就是神農真的整理出來了各種植物的藥效。而蚩尤吃百獸,應該是基於蚩尤可以馭使百獸吧,古文中和神話中都說蚩尤可以馭使百獸,那能招來就肯定可以宰了吃,吃得多了肯定就知道了其肉的療效,食療也。
  • 古有神農嘗百草,那麼嘗百肉的人是誰?答案就在《山海經》
    傳說上古時代,條件非常艱苦,人們生病了,也沒有藥來治。幸好有神農氏站了出來,他發現有些植物可以治病,但是呢,有很多植物也是有毒的,為了了解各類植物的藥用價值,不惜以身範險,親自品嘗百草。這就是我們中國著名的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大家可謂是耳熟能詳了,自不必多說。那麼這裡我一直有個疑問,不光「草」有藥用價值,肉其實也有藥用價值啊,比如說豬肉,味甘鹹,性平,有滋陰潤燥,補腎養血的功效。你看,肉也是有藥用價值的,也不是可以亂吃的,那麼既然古有神農嘗百草,那麼嘗百肉的人又是誰?
  • 神農嘗百草,該草毒性太強,神農也扛不住!
    神農不願世人受此之苦,便親自嘗遍百草,找出一些能夠醫治病人的草藥。神農但世間奇花異草不盡其數,有毒之物佔其大半。嘗百草期間,神農幾番中毒,但都被他用「茶」給化解了,同時他也產生了很多的毒素抗體,不過當他嘗到一顆不起眼的小草時,卻難以抵擋該草的毒性,而不幸中毒身亡!那麼這個讓神農中毒死亡的草究竟是何物?
  • 在山西老頂山,聽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百穀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佳境,昔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因名山建廟。」老頂是五頂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登臨老頂,近望高樓錯落,道路井然,市區景致盡收眼底;遠望漳澤水庫狀如錦帶,飄浮於天際,上黨盆地一覽無遺。在老頂東北峰,有一處天然巨石形成的峰巒,高居於層巒疊嶺之上,形似雄獅蹲踞,它就是獅巒峰。《長治縣誌》曾有記載,清朝有人曾稱讚此峰:「北鈺得獅象,猙獰鎮此邦。臥雲峰疊疊,孔澗水淙淙。」
  • 真的是神農嘗百草而發現的茶嗎?
    據有關資料考證,茶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神農時期,傳說「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把茶當做藥用。當然了這只是傳說而已,並沒有嚴謹的證據,證明茶葉可以解毒,就目前的醫療水平,一個人中了毒,也不是說解毒就解毒,何況還是七十二毒,除非是神仙,作為新時期的我們,應該都信無神論,既然是無神論,那為什麼會有神農的中毒,得茶而解的傳說呢?
  • 「神農嘗百草」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在上古時期,神農氏是生活在姜水流域一個部落的首領,他發明了農耕的農具,還教會了人們種植農作物,還傳授給了人們制陶紡織技術,在當時被人們稱為農業之神。在那個遠古時代,人們沒有衣服穿,打獵的時候經常受傷,神農氏看到後很苦惱,怎麼才能減輕百姓的痛苦折磨呢?
  • 神話傳說神農嘗百草,怎麼判斷草的藥性呢?非常的神奇
    傳說有一天,一隻丹雀口中銜九穗禾飛過炎帝頭頂,正好掉落了幾顆,炎帝將這幾顆稻穀撿起來,種在田中,等禾苗成熟後又將其分給百姓,並教他們耕種的方法,從此人間有了農耕,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於是人們便稱炎帝為「神農」。中國自古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在《淮南子》中這樣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 神農嘗百草-大中華上下五千年
    於是,為了人類的生存,神農氏決定親口嘗一嘗各種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確定那些能吃、好吃,那些不能吃或不好吃。他採集了各種果實、種子和根、莖、葉,一樣一樣的親口嘗。在這過程中,神農氏發現,有些東西味道甜美,特別好吃;有些東西又苦又澀,難以下咽;而有些東西味道非常不錯,但吃下去頭昏腦脹,上吐下瀉。原來這些東西是有毒的。他把這些一一都記錄下來。
  • 神農嘗百草的地方,世界首批地質公園,河南沁陽的神農山美不勝收
    我國一直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氏作為三皇之一,他為給人們治病,親自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尋治療身體的草藥,神農氏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來解毒。神農氏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建碑立祠,將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一代代流傳了下來,讓世人尊敬。
  • 神農嘗百草!你知道當初神農是因為吃了什麼而導致死亡的嗎?
    傳說神農氏的那個時代,人口已經比較多了,人們依靠打獵已經吃不飽肚子了,獵人們一大清早帶著弓箭和木棒去打獵,常常奔忙了一整天還是毫無收穫,只好餓著肚子,拖著疲憊的雙腿回來,偶爾獵到一隻野豬,整個氏族百十來口圍攏起來分配,每個人只能分到一小塊肉,根本填不飽肚子,小孩子餓得哇哇大哭,婦女和老人聽了更加心煩意亂,獵手們因為自己餵不飽整個氏族,垂頭喪氣地坐在地裡發呆,人們都陷入了極度的苦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