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大家都聽說過「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裡,傳說他是牛頭人身。由於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
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
據查,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的《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約起源於神農氏。後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有關黃芪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被人們譽為「補氣聖藥」。此外在魏晉的藥學著作《名醫別錄》(簡稱《別錄》3卷)也有記載:「黃芪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採,陰乾。」
黃耆,《本草綱目》稱黃芪;《神農本草經》稱戴糝;《名醫別錄》稱戴椹,獨椹,蜀脂,百本;《藥性論》稱王孫;李時珍說,耆是長的意思,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稱黃芪。
黃芪,舊作「耆」,意為「長」也,被李時珍稱為「補藥之長」。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據記載,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的作用。黃芪做為一種中藥有很多功效,黃芪不但可以用來治療高血壓他心臟病等症狀。還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及營養狀況,平時服用黃芪對身體有一定的調養作用。但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才能事半功倍。
|因黃芪有廣泛的應用,受到不少名人的喜好。
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山中送別》中寫到: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山中送別》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寫送別友人,題材非常普遍,構思卻獨具匠心,極有特色。
這首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送別後的行動與思緒,並表達了詩中人期盼來年春草再綠時能與友人團聚的情懷。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摯,耐人尋味,令人神遠。
而詩中的「王孫」也是一味古老中藥的別名。黃芪稱為「王孫」,見於與王維同朝的甄權的《藥性論》,轉載於明朝藥物學家所著的《本草綱目》。
宋朝文學家蘇軾在《立春日病中邀安國仍請率禹功同來僕雖不能飲》中也曾提到「黃芪」,詩中寫到:
孤燈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髮欹簪羞彩勝,黃耆煮粥薦春盤。……
吃黃芪,宜用清淡之方。最簡便的辦法,就是喝黃芪粥。黃芪粥,古已有之。在蘇軾的詩中,就曾提到過他在大病初癒時喝黃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歲,謫居密州。當時"齋居臥病禁菸前,辜負名花已一年",故用"黃耆煮粥薦春盤"。這是用黃芪粥來補養病後虛弱的身體。
白居易也有一首《齋居》詩寫道:"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黃耆數匙粥,赤箭一甌湯"。詩中的黃耆就是黃芪,而赤箭是指中藥天麻。
黃芪、天麻之類在今人看來純為藥材,而在古人看來卻可列入日常食譜。從白居易到蘇軾,自唐至宋,文人們的餐桌上竟少不了這一道黃芪粥,病後喝,吃素時也喝。古代儒醫不分,樂天、東坡之輩想必也深諳藥食同源之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