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家植物人託養中心的理想與現實

2020-11-27 中國青年網

託養中心一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宇平

無論病人還是家屬,在現代醫學未能觸及的盲區裡穿行都是件孤單的事兒。

一場車禍讓50歲的陳蓉變成了「植物人」。輾轉4家醫院求醫後,她被送到北京密雲延生殘疾人託養扶助中心。

這裡的病人小的14歲,最大的90歲。他們的情況幾乎相同——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或持續植物狀態,剃光了頭髮,靠鼻飼管補充營養,身上肌肉萎縮,肢體僵硬變形,整個人瘦得剩下一把骨頭。病人們由醫院的救護車送來,再被殯儀館的車接走,沒有病人轉走治療或康復離開。

每張病床前,都擺著像醫院ICU一樣的監護系統。大多數時候,病房裡安靜得只有機器的響聲。每天早晨9點,護士對病區進行消毒打掃,藍牙音箱通常會被打開,好「製造點聲音」。

在把妻子陳蓉送到這裡之前,安衛東猶豫了很久。「那就意味著放棄治療了你懂嗎」。在醫院,他已經被多次告知對妻子「沒有治療方法」,但他仍不願意放棄。後來,「醫院裡的安慰感」被ICU病房每日五六千元的費用吞噬殆盡 。他不得不來到這家託養中心。

被送到這家託養中心的病人,大多在醫院躺了數月甚至幾年。「入託」時帶著壽衣。在「入託」協議上,幾乎所有家屬都選擇「普通疾病」「急救處置」「死亡搶救」均由託養中心完成,不再轉入醫院,放棄實施「臨終心肺復甦」。

託養中心的醫生向病人家屬交待最多的是,人交給我們,你放心回歸社會,回歸生活。但家屬們心裡明白,除了一些基礎醫療和日常護理,這裡不會提供其他,只是延續生命直至自然死亡。

1

託養中心是由神經外科醫生相久大創辦的。此前,他在北京密雲區人民醫院做了二十幾年醫生。植物人是他在工作中經常接觸到的群體。

「植物人」在醫學上被稱為「意識障礙患者」。他們有呼吸、心跳、血壓,能夠進行消化、呼吸等維持生命的代謝活動,但不能有意識地活動,不能感知自己,也不能感知周圍環境。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研究中心神經外科主任何江弘從1996年開始從事植物人的醫學研究。他認為,參考國外統計標準,我國每年產生植物人7萬-10萬人。

創辦託養中心之前,相久大曾經思考一個問題:那些植物人,最後都去哪裡了?

「正規的公立醫院接收有壓力。」相久大解釋,大多數植物人日常不需要治療,只需要專業的護理。醫院床位緊張,很難騰出來留給他們。他走訪了幾家民營醫院和養老院,那裡也不是植物人的去處,「醫院收治不掙錢,養老院沒有護理技術,怕出事。」

2015年,已是醫院門診部外科主任的相久大決定辭職,創辦了全國第一家植物人集中託養中心。他看到了家庭與病人的需求——把植物人交給第三方託養,家屬「回歸社會該幹嘛幹嘛」,日常可以通過床前的攝像頭觀察,有時間可以來探望。

起初,他甚至想把中心設立在天壇醫院附近——那裡租金是現在位置的幾倍。但現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剛開門的幾個月,只有1位患者入住。同行不敢介紹病人到他那裡,因為不清楚他到底能不能做好,擔心被家屬投訴。

託養中心現在的地址曾經是保安訓練學校,有500平方米,託養中心的33張床位已經住滿,護士們也摸索出一套護理經驗。現在相久大每天都能接到申請床位的電話。

新人入住前,護士們的工作群裡會收到病人的基本情況介紹和病例。被託養的病人因為車禍、煤氣中毒、心臟驟停、醫療事故、腦卒中等原因成為植物人狀態。

陳蓉今年1月6日在一場車禍中頭部嚴重受傷。進入託養中心時,眼睛朝著一個方向看,有時努嘴或者打哈欠,安衛東知道「那只是她殘存的基本生理反應」。她的眼睛不再追光,呼吸靠咽喉部切開的氣管——護士每隔一段時間從切開處幫她吸痰。陳蓉的右腿已經出現血栓,左腳腳背一直繃著,雙腿肌肉萎縮緊包住骨頭,沒人能看出她曾經是一個馬拉松愛好者。

來探望時,安衛東習慣把手機放到陳蓉枕邊,有時放音樂,有時放自己錄給她的話。他猜測,妻子大概一句都沒聽進去,「但萬一呢?」

相久大時常糾正家屬們的錯誤描述。「植物人和『腦死亡』是不同概念,醫學上有嚴格的診斷標準。最通俗的區別是,是否需要呼吸機維持生命。」相久大解釋,前者的大腦還保存部分功能,可以自主呼吸,後者大腦完全壞掉了,離開呼吸機無法生存,腦電波呈一條直線。

「植物人是活著的人,這在醫學界沒有爭議。」相久大說。

在縣醫院治療一周後,安衛東託關係將妻子轉入上級醫院的ICU病房。因為疫情原因,他一直期待的高壓氧治療始終沒給妻子用上。1個多月後,他們再次換了一家醫院。對方看了陳蓉的病例和腦部CT,建議他們去康復醫院治療。安衛東心裡暗暗高興,「能做康復說明是好事!」

轉到康復醫院他才明白,那似乎是醫院的推辭——妻子的情況根本做不了康復,他們只是不願意收治而已。「我們心裡也明白,沒什麼治療辦法,佔著醫院的床位影響人家收入。」

失去意識,沒有自主活動的能力,陳蓉在康復醫院的觀察室躺了1個半月後,康復沒做上,家人不得不將她轉走,「人和錢都耗不起了。」今年4月,安衛東把妻子轉入託養中心。

林紅華覺得「託養中心是最好的選擇」。她的丈夫在外打工時突發腦梗塞,在省裡最好的醫院治療了兩個月不見好轉,病危通知書收到了好多回。醫生告訴她,預期是植物人,最好的情況是能坐輪椅。

最好的情況沒有發生。林紅華帶著植物人丈夫回到老家縣城,普通病房「不敢收」,觀察室住了一周,按省醫院的藥方輸液,丈夫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出現全身水腫。

她將丈夫帶回家照料,自己學會了吸痰、換尿管、做流食等護理技能。「但是那樣一個人躺在家裡,誰看了都難受啊。」林紅華見婆婆每天都掉眼淚,任何事都不能讓家人高興起來,「你看著他在那兒遭罪,你咋能高興?」

3年前,她和孩子將丈夫從河南老家送來,她自己也成了這裡的後勤人員。

林紅華的丈夫並不是這裡最久的病人。在這個託養中心,最長的「住戶」已經待了3年半,四肢蜷縮著,雙臂環抱在胸前,永遠也展不開。

2

託養中心開了5年,14歲的陳梓睿是年齡最小的患者。他在學校運動時心臟驟停,搶救過來後成了植物人。

與其他病友不同,他的腰部和腿能動,經常表現出「躺不住」的狀態。被子連同母親擺放在他床上的粉色小豬玩偶總被踢飛,他的腿在床沿上磕到淤青,腳會在地板上磨蹭——生病前,他已經長到1.8米,兩個護士都很難抱動他。她們不得不用約束帶將他的腿綁在床上。

為了安慰悲傷過度的母親,醫生也提出,可以再來醫院試試促醒治療,但清醒過來的概率微乎其微。

要不要再去醫院試一下?陳梓睿的父親搖擺不定。前期數月的治療花去了一大筆錢,他和妻子逐漸接受了兒子醒不過來的現實,決定再生一個孩子。新生命的到來也是一筆開銷,他想等那筆拆遷補償款下來再作考慮。

安衛東也曾糾結過類似問題。「醫生打了個比方,在醫院一年要花銷200萬元左右,我愛人的生活質量也不會比帶回家自己照料提高很多。」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何江弘曾表示,植物人如果在家養護,平均存活時間是三到四個月,如果有專門的養護機構照料,平均壽命能延長一到兩年。

流行病學統計數據顯示,植物人的平均生存時間不到3年,存活10年以上的很罕見。有資料顯示,33%的創傷性植物人在1年內死亡,而非創傷性植物人在1年內死亡的比率為53%。

但相久大和同事們看過太多渴盼奇蹟的家屬。

有的家屬求來了偏方——吃完一定能醒來;有的請來「大師」為親人祈禱,每日按要求在病床前焚一支香。起初,護士們擔心焚香影響病房空氣,但見到實物才發現,香跟手指一般長,還沒等到散發氣味就燃完了,是「大師」特意制的。

讓她們生氣的是那些為病人算死期的「半仙」,她們會暗暗較勁,一定要更精心地照料;也有家屬每次來探望都會激動地說「我媽媽眨眼了,她能聽見我說話」「她流淚了」,下次再來時,她們帶來了「能鍛鍊大腦的」手把件,請護士幫忙放在家屬手裡。

託養中心的費用是每月7500元,是5年前市場上請一位護工的價格,也和植物人後期在ICU每日的開銷相近。但對於大部分患者家庭,這仍是筆不小的支出。他們在外打工,算著來探望一次的交通費。更多時候,他們在網上買蛋白粉、米糊寄過來。

安衛東是鮮見的常客。妻子入託4個月,他每天來兩次,為妻子擦洗、翻身、拍背、按摩,注入鼻飼管的流食也是自己在家裡做的——「比大鍋飯有營養」。

但妻子還是日漸消瘦。「她就是在消耗身體,消耗完了人也就完了。」安衛東也有累得不想來的時候。「那時我就想,如果病床上躺的是我,她是一定會照顧我的。」他補充道,「這就是我的動力。」

林紅華也寸步不離地照顧丈夫,她覺得一是不能讓兒女埋怨自己照顧得不好,「只要他們不放棄我就不能放棄」,二是這種照顧讓自己心安。

只有初中學歷的她聽外人提到「讓植物人安樂死」。她情緒激動。「那都是因為床上躺著不是他們的家人!」

她不懂「安樂死」尚未被法律允許,只想到丈夫「為家幹活兒操勞一輩子,如果病了就被家人放棄,我們良心過得去嗎?」

3

相久大不否認,這裡不以治癒為目的的護理最終指向死亡。

有過3年公立醫院ICU病房工作經驗的溫靜告訴記者,與ICU病房病人的突發狀況不同,這裡的人大多是相對緩慢、有徵兆地死去。「比如發燒持續一段時間,血氧飽和度降低,整個人開始浮腫。」

她們也不再手忙腳亂地推儀器進行搶救,而是按照「入託」前的協議,對病人進行基礎的治療,不實施臨終前心肺復甦。也有家屬反悔的,迅速叫來救護車,將病人送至醫院。去世的消息往往會在第二天傳來。

護士們通常把逝者推到走廊盡頭的小房間。遇到不能及時趕來的家屬,他們替死者擦身體,穿上隨病人一起送到託養中心的壽衣。

護士們印象最深的是林梓睿的「壽衣」。這個14歲孩子被送來那天,一套掛著價籤的名牌運動裝隨著他「入託」,忙亂中,衣服險些被當作用不上的雜物塞進倉庫。「我們沒有意識到那是他的壽衣,直到她媽媽囑咐,說等孩子不行的時候給換上」。

安衛東也承認,這裡就是妻子的最後一站了。但他還是請護士幫忙給妻子抽血,自己送到醫院去化驗。旁人問,「如果有指標異常怎麼辦?」老安嘆了口氣,這正是最難的選擇,自己也不知道。回到醫院去搶救,還是等待自然死亡?這是個難題。

難題不只是病人家屬需要面對。託養中心直到今年年初帳面才有盈餘,相久大賣了家裡的一套房子,一直往裡添錢。中心不能以護理院的身份進入醫療系統報備,沒有醫保報銷資格;無法以養老院性質的機構納入民政系統,前期的建設費、床位費等沒有補貼,水電費也沒有優惠。而今,密雲區衛計委、民政局、人社局和殘聯主動聯繫他,幾個部門一起想辦法克服困難。

「延續他們生命的意義在哪兒?對外人沒有意義。」相久大說,「我家有一個植物人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再往深想再換位思考,這是我爹。你說是活著還是不活著?」

在相久大看來,託養中心能夠讓植物人得到的最好狀態是自然死亡,既不加速,也不減速。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陳蓉、安衛東、陳梓睿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家植物人託養中心裡,有人每日在病床前焚香,有人請「半仙...
    輾轉4家醫院求醫後,她被送到北京密雲延生殘疾人託養扶助中心。這裡的病人小的14歲,最大的90歲。他們的情況幾乎相同——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或持續植物狀態,剃光了頭髮,靠鼻飼管補充營養,身上肌肉萎縮,肢體僵硬變形,整個人瘦得剩下一把骨頭。病人們由醫院的救護車送來,再被殯儀館的車接走,沒有病人轉走治療或康復離開。每張病床前,都擺著像醫院ICU一樣的監護系統。
  • 【醫生賣房創辦植物人託養中心】北京密雲植物人託養中心,相久大和...
    【醫生賣房創辦植物人託養中心】北京密雲植物人託養中心,相久大和20名護士照顧著31個植物人。為了託養中心,他辭職賣房,沒有收益的情況下,支出500多萬。他沒想過賺錢,會免費幫助負債纍纍的病人家屬。相久大說:植物人也是活著的人,應該有尊嚴地離世。
  • 1名醫生20名護士,中國大陸唯一植物人託養機構開在村裡
    >這裡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唯一一家專門接收植物人的託養機構……來源:中國新聞周刊(ID:chinanewsweekly)這裡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唯一一家專門接收植物人的託養機構,名叫北京密雲延生殘疾人託養扶助中心(下簡稱「延生託養中心」),坐落在密雲城區東南方向6公裡的村子裡。穿過荒山樹林和一片工地,在即將進入一個有著滑雪場和採摘園的村子前拐彎,就能看見機構的院門。
  • 探訪植物人託養中心:最怕活著卻不醒,有人昏迷71天後醒來
    2015年3月8日,北京密雲植物人託養中心(以下簡稱「託養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小聰是入住這裡的第一位「植物人」。2013年,34歲的小聰被一輛公交車撞倒重傷顱腦,數次開顱手術後活了下來,卻始終未醒。在國際公認的醫學判斷中,腦外傷病人「植物狀態」持續1年即被判定為「永久性植物人」,很難再醒來。
  • 江夏巾幗 | 區殘疾人託養服務中心白楊:普愛上帝咬過的「蘋果」
    江夏巾幗 | 區殘疾人託養服務中心白楊:普愛上帝咬過的「蘋果」 2020-12-04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近植物人群體:家庭護理困難 託養機構嚴重短缺
    目前,他已進入植物狀態半年,成了植物人。  任高付發病短短3個月,輾轉3家醫院,治療費用接近20萬元。「20萬元對我們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女兒任蝶說,為了給父親籌措治療費用,今年初她在學校發起了愛心籌款,籌集近6萬元,「父親入院不到3個月,家裡就已負債10萬元。」  「我們再也沒有能力讓爸爸繼續住院了。」任蝶介紹,家庭經濟本來就不寬裕,奶奶多病,行動不便。
  • 《喜帖街》裡的理想與現實,讓多少人感慨萬千!
    像喜帖街這樣「美滿甲天下」的老街,對於某些有些某種特殊情結的人來說,似乎意味著一種落葉歸根、安穩守成的理想。「忘掉種過的花,重新的出發,放棄理想吧。別再看塵封的喜帖,你正在要搬家……」好多沒有理想的人,大概是很難、甚至無法理解心中有理想的他人不得不放棄理想的痛苦吧。
  • 醫院不願收 回家護理難 中國50萬植物人誰來照料?
    無奈之下,智英家人只得將老母親送到託養中心,「人躺著比看相片好」。密雲區居民智英輕輕地為母親做著按摩,無奈的眼裡滿是心疼。作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相久大深知植物人回到家意味著什麼。「很多人是加速死亡,等於被動安樂死,最後都是皮包骨滿身壓瘡。」胃管、尿管、氣切管維繫著植物人的生命,躺在照料間內的植物人被當作嬌嫩的植物精心養護,每天6次的胃管流食,24小時的監護。
  • 專家:長期植物狀態幾無可能
    北京延生託養中心的護理人員正在對植物人進行護理。這是記者在北京延生託養中心採訪時看到的情景。該中心位於風景優美的密雲水庫東岸,主營業務是託養植物人。   正常人睡覺,一般不到10個小時就會醒來,那麼沉睡中的植物人能醒來嗎?何江弘認為,植物人都是因大腦遭受嚴重損傷而失去意識,在現有的醫療水平下,只有很少一部分能醒來。   兩年前,北京大興區的青年小張跟幾個朋友在外聚會,直到深夜才準備回家。由於順路,他坐朋友的車。
  • 社區適老化案例分享:北京街頤康中心
    、社區康養中心、統籌指導中心、供需對接中心  運營機構  頤家(廣東)醫療養老有限公司  適老化設計  廣東中匠福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概況  北京街頤康中心,是由北京街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委託頤家(廣東)醫療養老有限公司運營的一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位於歷史文化底蘊濃厚的北京街鹽運西一巷,面向所有社區居民開放,可為高齡
  • 在植物人病床邊唱歌的人
    北京延生託養中心創辦於2014年,當年,看到植物人託養困境的相久大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辭去公立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的穩定工作,賣房籌建中心。這裡是國內少見的專門接收植物人的託養機構——北京延生託養中心所在地。據中心負責人相久大介紹,截至2020年11月25日,該中心共收住植物人96人,目前,尚有40名植物人在該中心接受護理。北京延生託養中心創辦於2014年,當年,看到植物人託養困境的相久大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辭去公立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的穩定工作,賣房籌建中心。
  • 他們是活著的人有生存權
    北京延生託養中心的護理人員正在對植物人進行護理。這是記者在北京延生託養中心採訪時看到的情景。該中心位於風景優美的密雲水庫東岸,主營業務是託養植物人。  正常人睡覺,一般不到10個小時就會醒來,那麼沉睡中的植物人能醒來嗎?何江弘認為,植物人都是因大腦遭受嚴重損傷而失去意識,在現有的醫療水平下,只有很少一部分能醒來。  兩年前,北京大興區的青年小張跟幾個朋友在外聚會,直到深夜才準備回家。由於順路,他坐朋友的車。
  • 周口市探索精神智力類貧困殘疾人集中收治託養模式 救治一人 解放...
    擦了擦眼淚,小河的父親接著說:「現在,政府幫助治療託養,日子有盼頭了。」12月18日,在周口精神康復醫院,記者見到了小河。他穿著乾淨的病號服,看上去情緒很穩定,正在活動大廳散步。一旁陪護的病區主任陳飛告訴記者,小河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9月份託養到醫院,「來的時候蓬頭垢面,不與人交談,時常有衝動行為。現在通過藥物治療和心理幹預,已經可以正常交流,情緒穩定很多。
  • 智聯招聘李強:好僱主是年輕人現實與理想的「莫比烏斯」通路
    中國網科技11月29日訊 11月28日,由智聯招聘主辦的「內生力量 重塑新生」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頒獎盛典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在無錫舉行。其中,專門針對職場萌新舉辦的「你好 莫比烏斯青年——2020年輕職場力發展論壇」備受關注,也成為銜接了年輕人從走出校園到蛻變為成熟職場人之間的成長脈絡。DT財經主編唐也欽、新世相內容副總監/內容商業化主編姜曼、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超級猩猩聯合創始人刻奇、智聯招聘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強出席論壇,就職場年輕人的職業理想和現實困境進行了分析和探索。
  • 中國第一家冷凍中心:10位冷凍人等待「復活」,最小者只13歲!
    我們在科幻電影中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被冷凍得離世的人,在一群科學家和冰冷的儀器下,或者一劑藥物,讓這個冷凍人再次復活過來。 然而這種冷凍人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中國第一家冷凍中心裡,有10位冷凍人在等待著「復活」,最小的冷凍人只有13歲。
  • 植物人到底算不算人,這位醫生投入500萬,給出答案
    2015年,相久大辭去了北京某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的職務,創辦了這所植物人託養中心。03老安說:這地方是窮人來的地方。老安的老婆因為車禍,成為了植物人。因為找不著肇事方,所以一切費用需要自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投資就是希望有回報。可是,他的投資卻難以看到回報。他說,壓根沒想能收回來。為了節省資金,他既是中心負責人,也負責廚房後勤。即便如此,託養中心也困難重重。
  • 《到愛的距離》完美落幕 探求理想與現實平衡點
    尋求理想現實平衡這部改編自同名網絡人氣小說的醫療題材行業劇自開播伊始便廣受關注,在昨日的收官劇集中,以李睿、凌遠等為代表的第一醫院醫務工作者最終協力戰勝肆虐疫情「颶風」,充滿正能量的劇情讓不少觀眾為之動容。而劇中對理想與現實的尋求及探索也成為劇集過後引發熱議的話題。
  • 首年3萬輛交付,理想ONE車型進入半衰期,到底哪一面才是真正的理想...
    對於以電動車為中心的新能源汽車在當前的趨勢,爭議其實正是最大的理性:對於新事物,不怪看不懂,只怪看得不夠仔細。今年8月以來,我們以《蔚來、小鵬與理想的「隆中對」》為開篇,對中國乃至全球新造車產業鏈進行著持續追蹤;及至寫就本篇的12月下旬,以「3萬輛交付」這一研究切口首度覆蓋中國造車新勢力三子之一的理想汽車時,我們還堅持認為,釐清這群新生代物種的輪廓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