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趙春喜李昊本報通訊員劉偉
「孩子得這病有幾年了,動不動就打人砸東西。以前沒辦法,只能把他鎖在家裡……」說起兒子的病情,小河(化名)的父親禁不住嗚嗚地哭了。
小河的父親患有眼疾,近乎雙目失明,母親也長年患病。2012年,小河十七八歲時出現精神異常,因為家庭困難,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療,病情不斷加重。
擦了擦眼淚,小河的父親接著說:「現在,政府幫助治療託養,日子有盼頭了。」
12月18日,在周口精神康復醫院,記者見到了小河。他穿著乾淨的病號服,看上去情緒很穩定,正在活動大廳散步。一旁陪護的病區主任陳飛告訴記者,小河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9月份託養到醫院,「來的時候蓬頭垢面,不與人交談,時常有衝動行為。現在通過藥物治療和心理幹預,已經可以正常交流,情緒穩定很多。如果能長期堅持治療,有望回歸家庭。」
小河是周口市首批施行集中收治託養的精神智力類貧困殘疾人之一。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據了解,周口市現有建檔立卡的精神智力類貧困殘疾人5865人。現有的社會救助體制,對重症精神障礙病人的治療來說是杯水車薪,病人及其家屬期待新的救助機制,能讓病人得到有效救治,為病人家庭帶來生活的希望。
今年上半年,周口市出臺了《周口市精神智力類貧困殘疾人集中收治託養實施方案(試行)》。方案明確指出:精神智力類貧困殘疾人集中收治託養工作堅持政府主導和家庭自願的原則,真正做到「應治盡治、應養盡養」,實現「救治一人,解放一家」的工作目標。
經過綜合測評,該市選定周口精神康復醫院作為試點機構,自9月份開始集中收治託養病人,目前已收治託養304人。
「病人在這裡,能得到系統有效的藥物治療和心理幹預,還能得到細緻入微的生活照料。」周口精神康復醫院院長李振斌介紹。病人來到醫院後,首先給他們洗澡、理髮、剪指甲,然後進行病情評估,分區、分類、分級進行管理。生活上,按照制定的食譜,定時送餐到病區,每周都不重樣。有進食困難的,醫護人員幫忙進餐。
此外,醫院會選擇身體條件好的、有認知能力的病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療活動,比如插花、做泥泥狗等。通過勞動,不但能幫助其鍛鍊大腦、協調手眼,還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勞動收入會打入為他們專門建立的帳戶,以補貼家用。
在醫院的一側,記者看到,規劃中的農療基地正在緊張施工,按照果園區、農業種植區以及觀光休閒區等功能進行分區建設。
「精神智力類貧困殘疾人已經成為脫貧攻堅中『短板中的短板』,徹底解決好這部分人的『兩不愁』問題,是高質量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應有之義。」周口市委有關負責同志說。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