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電11月30日報導,塞爾維亞陸軍公開展示了剛剛從俄羅斯引進的T-72MS「白鷹」主戰坦克。這個型號也曾經被冠名為T-72B1MS,是俄羅斯在2012年正式推出的,和中國出口型VT-4主戰坦克的問世時間差不多。但要是比較性能,「白鷹」卻比VT-4落後不止一個時代。
塞陸軍公開展示「白鷹」
從坦克研發工程技術的角度來說,「白鷹」的設計是非常失敗的。首先,它沒有改變T-72已經過時的基本架構,依然採用840馬力的發動機和雙側齒輪變速箱。不但功率有限,而且駕駛員工作負荷極為沉重。在火力方面,「白鷹」保留了T-72的2A46型火炮,無論精度還是壽命都已經嚴重落後於時代。
為了在落後的基礎上儘量提高戰鬥力,俄羅斯烏拉爾車輛廠採取了幾項措施。首先是為主炮換裝新的穩定器,配用性能有所改善的彈藥,以及安裝全新的車長和炮長火控系統。「松樹-U」炮長火控系統是從T-90MS上移植來的,算是俄羅斯所能提供的最先進型號。不過這個型號是白俄羅斯的產品,而且技術水平僅僅能夠達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國際水平,遠不如中國已經停產的出口型MBT-2000上採用的型號。而「鷹眼」車長周視鏡的安裝位置完全可以用匪夷所思來形容。我們知道,T-72的車長位置在坦克炮塔的右側,即使到了「白鷹」也沒有改變。但「白鷹」上的「鷹眼」卻設置在了炮塔的左後方,必須設置複雜的光路,繞過大半個炮塔,才能把影像呈現在車長面前。不但如此,「鷹眼」的前方正好就是「松樹-U」的鏡頭。為了不被擋住,俄羅斯製造商只好把「鷹眼」加高,讓它高居「松樹-U」之上,看起來就像個巨大的煙囪,和T-72狹小的炮塔形成了鮮明對比。
白鷹保留了T-72的缺點
烏拉爾廠之所以採取這樣的設計,也是有難言之隱的。T-72早期過於強調車身低矮、讓敵方難以瞄準和命中,所以炮塔小得不能再小。當時流行的笑話是,個頭超過1米7的士兵都不能當蘇聯的坦克兵。矮小狹窄的炮塔讓火控系統和信息化改造無從實施,於是就發生煙囪式車長鏡的奇觀。實際上,在俄羅斯轉讓技術研製的伊朗「卡拉」坦克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只不過車長鏡被放在了炮塔右後方而已。頂著如此巨大的「煙囪」,讓「白鷹」成了一個很容易發現和識別的目標,T-72的初心被踐踏無遺了。
為了改善T-72貧弱的裝甲防護,「白鷹」堆砌了大量「接觸-1」反應裝甲,凌亂的布置充滿了90年代中期車臣之戰的既視感。
白鷹巨大的車長周視鏡
客戶為什麼會購買這樣失敗的坦克呢?我們來看一看「白鷹」的外銷記錄:寮國、越南、尼加拉瓜、塞爾維亞……。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有兩個:國小力微、長期使用蘇式坦克。他們沒有財力也沒有人力,去對坦克部隊實施革命化的裝備更新,沒有能力採購一套完全不同的坦克維護維修體系,更沒有能力培訓一支全新的、掌握信息化戰爭的坦克部隊。所以,「白鷹」這種便宜貨正是針對他們開發的。據報導,寮國採購「白鷹」的單價只有150~200萬美元。那麼塞爾維亞從自己的斯拉夫兄弟那裡是不是能拿到更低折扣?答案是肯定的,這批「白鷹」是俄羅斯政府無償捐贈的!
寮國陸軍的「白鷹」到貨
相比之下,VT-4坦克的平均單價達到550萬美元,超過了塞爾維亞的購買力。哪怕是白給,日常訓練使用而產生的維護費用、耗材購買費用,也不是塞爾維亞能承受的。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更窮的奈及利亞買得起VT-4?奈及利亞的社會發展水平當然遠不如塞爾維亞,但是作為一個石油輸出國,奈及利亞是有大筆現金收入的。塞爾維亞既沒有大量資源出口,又沒有具備強大競爭力的工農業,國家財政恐怕不見得比奈及利亞寬裕。根據國外統計數據,2018年奈及利亞的軍費開支達到20.4億美元,同年塞爾維亞的軍費開支只有9億美元。所以,接受廉價俄羅斯坦克似乎也是唯一選擇。
坦克可以作為禮物收下,但是,塞爾維亞面臨國防壓力卻比尼加拉瓜、寮國或者越南高得多。尼加拉瓜周邊沒有強敵,美國已經對這個小國失去了興趣;寮國周邊基本沒有敵國。而西方列強到塞爾維亞的地理路程不遠,無論英法德意,都擁有真正的第三代改進型坦克。所以,裝備「白鷹」這種一出生就落後的型號,也只能是給塞軍自己壯膽而已了。
(作者:孔新 版權稿件,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章內容系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