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2020-11-07 張顧之

11月7日,如果說這一天有什麼特別值得紀念的話,那麼,瑪麗·居裡的生日,應當作為第一選擇。

瑪麗·居裡(Marie Curie,1867.11.7—1934.7.4)

她廣為人知的名字——「居裡夫人」。

人們記得最清楚的,是她發現了「鐳」,並因此獲得了1911年的諾貝爾獎。但其實這只是她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而且,也只是她這次獲獎的一半內容。

早在1903年,居裡夫人就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裡以及法國物理學家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一起因為他們對「貝克勒爾射線」——也就是元素放射性的研究,平分過那年的諾貝爾獎。

也正是因為對元素放射性的研究,使得居裡夫人發現,居然還有一種物質能夠放射出比鈾還強烈的射線!經過了千辛萬苦,她終於將其分離出來,並命名為「釙(po)」,這是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而起的名字。不久之後,她和丈夫皮埃爾又發現了「鐳」,同時根據這兩種元素與鈾、釷(tu)「能放出射線」的特性,將它們命名為「放射性元素」。

可是在發現了釙和鐳之後,科學界卻因為這兩種元素沒有樣品而不接受居裡夫婦的結論。

釙和鐳都是自然界極其稀有的元素,其中釙在地殼中的含量僅為一百萬億分之一,而鐳更是僅有一百億億分之八。
居裡夫婦是一對經濟相當拮据的知識分子,他們無力支付購買瀝青鈾礦所需的高昂的費用。但他們沒有被眼前的這隻「攔路虎」所嚇倒,他們幾乎想盡了各種各樣的辦法。

經過無數次的周折,奧地利政府這才正式決定,先捐贈一噸重的殘礦渣給居裡夫婦,並且許諾,如果他們將來還需要大量的礦渣,可以在最優惠的條件下供應給他們。

居裡夫人立即投入了繁重的提取工作中去,她每次把 20多公斤的廢礦渣放入冶煉鍋裡加熱熔化,連續幾個小時不間斷地用一根粗大的鐵棍攪動沸騰的渣液,而後從中提取僅含百萬分之一的微量物質。

從1898年到1902年,經過無數次的提取,處理了近一噸礦石殘渣,終於得到了0.1克的鐳鹽,並測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6。

鐳的發現在科學界爆發了一次真正的革命,1903年,居裡夫婦因此而雙雙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丈夫去世後,瑪麗·居裡的生命一度陷入了冰河狀態。直到保羅·朗之萬——另一顆偉大而聰穎的頭腦,介入了她的生活。朗之萬是熱愛瑪麗·居裡的——當然,他的離婚失敗了。同時他還愚蠢地讓自己的妻子拿到了瑪麗·居裡寫給他的情書,這些情書最終被公布給了報社。瑪麗·居裡在45歲的這年,陷入了身敗名裂的低谷。

居裡夫婦

保羅·艾培的女兒,瑪麗·居裡最忠實的學生與支持者之一,卻因此與自己的父親發生了巨大衝突,她站在自己的父親面前一字一句地說道:「如果你敢於趕她走,我將永遠不會再見你,我的父親。」她一生裡沒有頂撞過父親,惟獨在這一件事上表現出了怒不可遏。她清晰地說了以下留給父親也足以留給未來的話語:「如果瑪麗·居裡是個男人,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瑪麗·居裡在這場輿論風暴中,走向了她生命的隕落。有幾乎三年的時間裡,她的精神是在一種崩潰狀態裡,她被她周圍的強大的、惡毒的、殘忍的敵意打垮了,不得不住進一所由修女開辦的醫院,以求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治療。

居裡夫人和她的孩子

最終她恢復過來。強悍的意志和工作讓她再度站了起來。在這之後她持續工作了22年,繼續為法國和世界科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

直到她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於1934年7月4日因再生障礙性惡性貧血逝世。

相關焦點

  • 盤點歷史上那些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第一個最厲害
    我們今天看一下那些多次獲得諾貝兒獎的人。第一個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是一個女性,這個女性非常偉大,全世界都知道她,她就是居裡夫人。1903年,瑪麗·居裡、皮埃爾·居裡和亨利·貝克勒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共同對貝克勒而發現的放射現象作出了傑出工作。她是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不過這僅僅是個開始。
  • 全世界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改變了一個時代
    眾所周知,在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其門檻和含金量都高到超乎想像。自1990年設立以來,全世界僅有4位科學家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居裡夫人:1903年,發現放射性,和丈夫共同獲得物理獎;1991年,發現鐳元素,獲得化學獎。萊納斯·鮑林:1954年,揭示化學鍵的本質,獲得化學獎;1962年,反對核武器,促進核不擴散,獲得和平獎。
  • 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物理學獎的人,你卻不一定認識他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世界上僅有這四個人!他們是:1. 居裡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波蘭科學家,他的丈夫叫皮埃爾·居裡,兩人合稱「居裡夫婦」!萊納斯·鮑林 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1901~1994)4.弗雷德·桑格爾 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桑格爾(Fred Sanger,1918~2013)但兩次在物理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一人!
  • 我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得了兩次諾貝爾獎。
    弗雷德裡克·桑格( 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是一位英國生物化學家,曾經在1958年及198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第四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以及唯一獲得兩次化學獎的人。靠不拿工資才找到了一份科研工作,實驗臺就緊挨著養小白鼠的籠子一輩子只做了兩三個課題,幾乎沒怎麼發論文更沒有任何行政職務,甚至連個教授都不是,就是如此普通的一個人,得了諾貝爾獎——兩次。一個富二代的選擇桑格數學不好,因此大學就選了生物化學專業。1939年,21歲的桑格本科畢業,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問出了那個年紀所有人都困惑的問題:「我將來應該幹什麼工作?」
  • 說說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科學偉人的故事
    今天科學家們基本確定,人類在東非起源,通過兩次走出非洲逐漸擴散到全世界。如果沒有上面這些人的開創之功,也許直到現在,我們還會以為自己是從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進化來的。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這幾位古人類學家之間的聯繫,比他們的偉大發現更動人:他們擁有同一個姓氏,一起組成古人類研究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利基家族。
  • 4位獲得2次諾貝爾獎的名人
    如果說獲得諾貝爾獎是科學家的最高認可,那麼瑞典科學院兩次頒發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事實,直到現在,只有四個人可以誇耀:弗雷德裡克·桑格、利納斯·保林、約翰·巴丁和瑪麗·居裡。 1.瑪麗·居裡歷史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波蘭科學家瑪麗·斯科奧多斯卡·居裡,他第一次獲得了物理學獎,後來又獲得了化學獎。很少有人知道,她幾乎沒有獲得這些獎項的第一個。
  • 一個科學實驗耗時93年,科學家都換了3個,還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
    高中政治課本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也是每個科學家心中的鐵律,想證明一個科學理論的正確性,你就得用實驗來證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諾獎級別的理論成果,為何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因為相對論中有部分內容沒辦法用科學實驗來證明,帶有明顯的預言性質。
  • 為什麼得諾貝爾獎的人很多,但是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有多少呢?
    不過同在1911年,居裡夫人獲得諾獎之前,她和去世丈夫學生,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郎之萬的所謂不倫之戀,居然登上了1911年11月4日的《巴黎新聞報》「愛情故事:居裡夫人與郎之萬教授」的文章,一時間鬧的風風雨雨。而就在這一年的12月10日,居裡夫人領取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諾貝爾獎。似乎正應了情場失意,什麼場得意。
  •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這種情況或許在下一個十年之後就會有所改變。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
  • 楊振寧依然有機會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最早的正式討論時在1982年楊振寧的60周歲生日時,楊振寧的導師、美國的氫彈之父泰勒就提議楊振寧應該憑他的那篇將規範不變性推廣到同位旋及不可對易變量的論文再次獲得諾貝爾獎。到了1987年7月楊振寧與《明報月刊》記者歐陽斌對話時曾說過:「過去一段時間,我已曾因對規範場論的貢獻而不止一次獲提名,將來因此而獲獎(諾貝爾獎)是可能的。」
  •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
    前排左三那位滿頭白髮的女士,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女性之一,世界首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居裡夫人。瑪麗·居裡(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波蘭裔法國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 又一位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1901年至2018年,共有181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其中弗雷德裡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是唯一一位獲得過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人,分別在1958年和1980年。這也意味著,實際上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人數是180人。
  • 唯一兩次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超級大神,你卻不認識他!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萊納斯·鮑林 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1901~1994)4.弗雷德·桑格爾 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桑格爾(Fred Sanger,1918~2013)但兩次在物理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一人!
  • 84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但從未獲獎的人,最終因車禍去世
    阿諾德·約翰·威廉·索默菲爾德以84次個人提名諾貝爾獎創了紀錄,他是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這既是因為他在該領域的成就,也是因為他的數十名學生成為科學界的超級明星(包括有四名博士生後來獲得諾貝爾獎,他的另外三名研究生也獲得了諾貝爾獎,最終的諾貝爾獎得主都是由一個人授課的)。
  • 諾貝爾獎第一彈:諾貝爾獎之「最」
    諾獎作為對科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們最高獎項,但是世界的對社會有貢獻的科學家那麼多,「他們」為什麼獲得了諾貝爾獎,諾獎又是怎麼選出來的呢!他們又是怎樣努力成為頂尖的科學家的,諾獎的背後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故事。 本期小編就考考讀者,對於諾獎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有幾個小問題,看你知道幾個呢! 1. 一個人只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嗎?
  • 諾貝爾獎醫學連載(十一):他是第一個發現人類眼睛散光的大秘密,更發明裂隙燈,牛氣的兩次婉拒諾貝爾獎!
    並因此獲得191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他是至今唯一因眼科學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獎的醫學科學家,他被人尊稱為提燈先生,更有「人類之眼」之稱。但提起他總繞不開愛因斯坦,因為他的狹隘、保守和頑固,差點讓諾貝爾錯過愛因斯坦這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就是1911年因研究了眼睛屈光系統,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瑞典眼科專家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
  • 圖文:獲得2002年諾貝爾獎的兩位日本科學家
    圖文:獲得2002年諾貝爾獎的兩位日本科學家
  • 她是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英媒:拯救最多人的科學家
    而在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女性獲得者的比例更是僅有3%。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像是居裡夫人、瑪利亞·戈伯特·梅耶(核物理)這樣的頂尖科學家,就更加值得尊敬。在中國科學界,屠呦呦絕對是一個極其閃耀的存在。
  • 她是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英媒:拯救最多人的科學家
    而在歷屆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女性獲得者的比例更是僅有3%。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像是居裡夫人、瑪利亞·戈伯特·梅耶(核物理)這樣的頂尖科學家,就更加值得尊敬。在中國科學界,屠呦呦絕對是一個極其閃耀的存在。2015年,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顯著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而獲得了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 靠數學「拿了」兩次諾貝爾獎,彭羅斯從「鋪地磚」幫忙發現2011年...
    曉查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但是如果數學足夠好的話,可以拿兩次諾貝爾獎:幫別人拿一次,自己再拿一次。剛剛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數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就是這樣。今年,彭羅斯憑藉數學在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研究中的應用,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幾十年前,彭羅斯的另一項數學發現曾幫助別人獲得過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