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河豚還毒50倍的魚,不僅會變色還喜歡欺凌弱小

2020-10-10 破蛋心聲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界上有著許許多多的魚類,它們或者生活在河流當中或者生活在小溪當中或者生活在一望無際的海洋當中。魚類的肉也是許多人喜歡的存在,不僅細膩不油膩還十分的緊實,比如:鱈魚、鰻魚、三文魚······這些魚的肉就十分的受到歡迎。


說到魚肉就不得不提「一朝食得河豚肉,終生不聞天下魚」的河豚。實際上河豚這種小傢伙應該被叫做河魨,河豚是另一種河流當中長的像是海豚的生物,不過大家朗朗上口河魨也就成為了「河豚」。

這才是真正的河豚

河魨有著劇毒,可以說每位吃河豚的吃貨都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在享受舌尖上的美食,由此可以看出河魨的肉是多麼的美食才會令這麼多人趨之若鶩。但是也有一種魚與河魨的這種情況想類似,帶有著劇毒,魚肉也是十分的鮮美,這種魚類就是——「擬態革」。

毒性為河魨毒素的50倍

我感覺擬態革魨長的像是網絡上售賣的假魚拖鞋,而且擬態革魨給人的感覺也像是一條假的魚,它的皮膚像是橡膠製成的魚玩具,摸起來不滑也不黏,沒有其他魚兒那樣的粘液,所以更加給人一種假魚的感覺。

當然作為河魨的遠方親戚,它的鱗片也和河魨一樣布滿這小刺,就像是一把刮腳皮的銼刀,它也會河魨的絕技,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膨脹。

河魨刷

河魨的毒液會使人麻痺,最後慢慢的感受自己生命的凋零,死亡率極高。擬態革魨與河魨一樣帶著劇毒,特別是它的肝臟是它體內最毒的部位,不過擬態革魨的毒素與河魨的毒素大不相同,並不是自身自帶的,而是通過生物鏈層層累計,最終堆積在擬態革魨的身體當中,要是沒有處理好這種魚那與飲鴆止渴無異。

擬態革魨身體當中的毒素被稱為「西加魚毒」,也叫「雪卡毒素」。是擬態革魨通過食用各種以珊瑚為食的魚兒,從而存積在自己的體內,這種毒素十分的特別對於魚類乃至其他的動物好像都沒有什麼特別的作用,但是對於哺乳動物這就是一種致命的毒素,食之即死,即使大難不死被醫治好了之後,只要再次接觸到這種毒素哪怕只有一點點也會再次發作。

這種毒素現在還沒有能夠很好治療的解藥,常常有人將這種魚與扒皮魚認錯了,感覺除了花紋這就是一種魚啊。在日本有一位釣友,釣到了一隻「扒皮魚」,於是他很高興的拍照分享到了朋友圈當中,幸好在食用前看到了朋友的一條評論:「這是擬態革魨不是扒皮魚,擬態革魨的毒素毒性是河魨的50倍,絕對不能食用」。朋友圈果然是萬能的,沒想到吃飯前發了一條朋友圈竟然撿回了一條小命。

會變色的魚

擬態革魨,從名字就能夠看出這種魚兒應該會一些絕技。在自然界當中存在著許多的擬態高手,它們有的偽裝成一些兇猛或者是危險的動物,也有一些會將自己與周圍的環境進行融合,。令天敵和掠食者難以發現自己,而擬態革魨就是這樣的存在。

擬態革魨生活在暖水區,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區。

它喜歡生活在珊瑚群周圍,當然這也能夠藉助珊瑚群的優勢,來隱藏自己躲避其他的兇猛魚類,隨時改變自己的體色來融入周圍的環境當中。

由於能夠完美的融入環境當中,而且對於周圍的環境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這也令許多想要拍照的潛水者和攝影師都難以接觸,拍攝和觀察這種神奇的魚兒。

當然這種神奇的魚兒也因為外形美觀成為許多養魚愛好者的寵兒。

別看擬態革魨長的一副老實魚的樣子,其實它的內心一點也不老實,欺軟怕硬,喜歡破壞搗亂。成年的擬態革魨能夠長到110CM左右的長度,當擬態革魨長到成年之後會變得極具攻擊性,但是它也不敢亂攻擊其他的魚類,而是專門挑那種體型比它小,性格比較溫柔的魚類進行欺負。

對於弱小的魚類,它會撕扯它們的身體,甚至嚴重的還會咬下它們的眼珠。對於水母這種它會毫無理由的發動攻擊,撕咬著水母的觸鬚,當然研究表明擬態革魨的食物是海洋甲殼類生物、水藻和火珊瑚,並不是這些魚兒和水母,它對於這樣的行為好像也只是在玩耍一般。

結語

擬態革魨的數量一直是挺穩定的存在,唯一會食用這種魚的地方也是在日本的一些地區當中,他們會將擬態革魨這種魚做成生魚刺身,聽說魚頭上的肉更加的美味,做成魚頭湯之後味美鮮甜,味道飄香四溢。,肉十分鮮美凝而不散。

正是由於它攜帶者劇毒令人敬而遠之所以才免除了被吃貨大量食用的命運。對此我們應該思考一下,保護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難道也要像擬態革魨這樣敬而遠之感到害怕才夠嗎?

相關焦點

  • 毒性最強的魚,比河豚還厲害!可是有人就喜歡
    繽紛的世界如此之大,現如今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著許多好吃的東西,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特色,但是在我們國家,不吃的東西還是有很多的,比如一些有毒的蘑菇或者魚,如果說有毒性的魚,相信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河豚,河豚可是日本人最喜歡吃的一種食物。
  • 世界上最毒的魚,比河豚還毒,吃一口就有危險,只有日本人敢吃!
    提起河豚,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吧。河豚的肉質非常鮮美。捕獲出水時發出類似豬叫聲的唧唧聲而得名河"豚"。另有「氣泡魚」的稱呼眾所周知河豚是有毒的魚類,大部分情況下吃河豚是比較安全的,但也有例外的時候。別看河豚這麼可愛,它的毒素可是致命的,在河豚毒攝入30分鐘內就能麻醉神經,只要攝入0.5毫克毒素就能致人死亡。這時候就會有很多人覺得,河豚應該是世界上最毒的魚了。其實世界上還有一種比河豚還要毒的魚。這種魚只有日本人敢吃。這種魚就是毒蚰,毒鮋屬暖水性底層魚類。常陷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巖礁間,背鰭棘被有厚皮,基部有毒囊,刺傷後疼痛難忍。
  • 比氰化鉀還要毒1000倍的河豚肝,竟然還可以做刺身生吃
    此物就是河豚。俗話說,有奇毒必有奇鮮。正因為如此,又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江蘇揚中人吃河豚的歷史悠久,當人們忌憚河豚有毒而不敢食用時,揚中人卻相信河豚不毒揚中人,憑藉祖傳的技法,「戶戶燒河豚,村村有高手」,上天恩賜的最美河豚魚,他們卻無須拼死,如家常便飯一樣簡單,一吃就是千百年。揚中人憑藉著高超的技藝和對河豚的了解,連河豚身上至毒的河豚肝都敢做刺身生吃。河豚肝有多毒?
  • 不吃河豚,不知魚味
    說來慚愧,我也像很多喜歡河豚的潮汕人一樣屢屢以身犯險試味。當然「犯險」之說可能有些言重了,經常吃河豚的人,很可能一點都沒有「拼死」的感覺。河豚也美麗河豚體內有氣囊,遇到危險便會吸氣膨脹。潮汕人將其稱為乖魚,就是挺肚魚的意思。
  • 無毒不河豚 不食河豚,不知魚味
    「無毒不丈夫」,無毒也不河豚。要是說河豚一點毒都沒有,美食的挑戰性頓時消失,反而有點無趣。
  • 河豚魚等毒魚引起的食物中毒
    河豚魚又名「純」,俗稱「氣泡色」、「雞抱魚」或「乖魚」,該魚肉味極其鮮美,營養豐富,但因體內肝臟含有劇毒的河豚毒素,人畜誤食後可致中毒,甚至死亡,河豚魚多產自沿海和內河水系。我國和日本、南中國海沿岸各國都有人有「拼死吃河豚」的愛好,所以每年都有多起因河豚魚中毒而死亡的悲劇發生。
  • 河豚有劇毒 為什麼日本人還拼死狂吃
    河豚劇毒毫無解藥,針尖大小就足以致人死地,如此諱莫如深,卻還是有人禁不住誘惑。豐臣秀吉因為有太多武士死於河豚毒,國力削弱,甚至頒布禁食令:吃了河豚甚至會被沒收家產乃至拘留;時至今日,這道依然有效的禁令更讓日本皇室無一人品嘗過此種美味。
  • 為什麼河豚有劇毒日本人還拼死狂吃
    河豚劇毒毫無解藥,針尖大小就足以致人死地,如此諱莫如深,卻還是有人禁不住誘惑。豐臣秀吉因為有太多武士死於河豚毒,國力削弱,甚至頒布禁食令:吃了河豚甚至會被沒收家產乃至拘留;時至今日,這道依然有效的禁令更讓日本皇室無一人品嘗過此種美味。
  • 沒有拿命吃過河豚,算什麼吃貨
    河 豚 好 毒,毒 到 無 法 自 拔河豚沒有腹鰭、脊椎上的肋骨及腰帶骨,腹部皮膚伸縮力極強,因此當它們需要抵禦外敵時,可以吸入大量空氣或水,讓身體在瞬間膨脹,深情演繹真正的「氣鼓鼓」。在海洋中收到攻擊時,河豚吸入的水量足足需要四五小時才能排出,讓身體恢復原樣。河豚毒素則是它真正的武器。不同種類的河豚,所含毒性以及分布範圍不同。
  • 要命的河豚卻在菜場裡賣 更要命的是攤主不知這是河豚
    他們想把眼前30多條魚都沒收。  攤主一臉無辜:「這不是叫巴魚嗎?」  很快,執法人員一個電話打到漁政部門,兩位專家趕到現場,他們確定,這就是河豚。  一大水桶河豚被當場沒收,足有十來斤重。  知情人士說,在人來人往的菜場裡賣明令禁止銷售的河豚,還真是近年來第一次。
  • 毒性比劇毒氰化鈉強一千倍 河豚海南奪4命
    ,8位漁民在船上煮食當天打上來的3條小河豚,不到一小時就有漁民陸續出現中毒現象,其中一名六旬老人和一名年青人首先出現嘔吐現象,且手腳發麻、發腫,並先後於當晚死亡。專家詳解河豚「毒之源」:毒性比劇毒氰化鈉強一千倍    在河豚中毒事件中,死者都是因錯過搶救時間及不會採取自救措施導致死亡的。為此,記者採訪了三亞市人民醫院有關專家。     據介紹,河豚有毒物質為河豚毒素,是一種神經毒,對熱穩定,需220℃以上方可分解,鹽醃或日曬不能破壞。魚體中含毒量不同部位和不同季節有差異。
  • 河豚含劇毒為何仍大受歡迎?揭開雞泡魚料理美味秘密
    大家都知道魚類可以為我們人體提供蛋白質,而很多人也喜歡吃魚。而其中有一種魚味道非常鮮美,那就是河豚。河豚因其含有劇毒,一般烹飪者不專業的話,是很容易引起人體中毒的,市場上也曾明確規定禁止河豚買賣,因此除了在日本幾乎沒有國家可以吃到河豚。
  • 潮汕人公認最好吃的5種魚,口味新鮮,數量還少,價格普遍偏高!
    眾所皆知,潮汕人對魚那是非常懂得,同當地人都特別愛吃魚,幾乎頓頓少不了的那種,而且他們的吃魚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這是很值得大家學習的一個地方,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潮汕人公認的5種味道極好的魚,口味都特別新鮮,數量還很少,就是價格有些偏高。
  • 小心,它會「偷」走你的魚鉤,詳解海釣中的小偷魚——河豚
    河豚這個名字大家乍一看到,我相信有兩個關鍵字會被聯想到,美味、有毒。我相信釣魚人中大部分人都沒有品嘗過它,包括海邊的釣友也很少有人吃過它,其實嚴格來說它並不是大多數釣魚人的目標魚,之所以會和釣魚人產生聯繫是因為它太愛搗亂了,經常會「偷」走你的魚鉤。
  • 這種魚不僅有毒還難吃,得晾乾才能吃,冰島人卻很愛吃
    這種魚不僅有毒還難吃,得晾乾才能吃,冰島人卻很愛吃。相信大多數吃貨朋友們都知道,世界上有一種魚體積非常的大,而且還非常的兇猛,經常被貼上「海洋霸主」的標籤呢。有些朋友已經是想到是什麼魚,當然也有些朋友還是想不出是什麼魚,其實這一種魚的名字叫做鯊魚啦。小吃貨們,你們覺得如何呢。
  • 河豚有劇毒,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想嘗鮮?
    長相可愛的河豚,也叫球魚、充氣魚、氣球魚,它在熱帶海洋中確實很普通,但又是一種讓人猜不透的魚類。比方說,它最拿手的好戲就是可以把自己的身體膨脹到原來的2-3倍,一旦它受到驚嚇或是打攪的時候,它就會把水或空氣,擠入體內的一個袋子,以此恐嚇敵人,阻止捕食者的下一步進攻。
  • 河豚是淡水魚還是鹹水魚?手抓河豚會中毒嗎?
    河豚是淡水魚還是鹹水魚?手抓河豚會中毒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河豚是淡水魚還是鹹水魚需要根據品種來區分。但是也需要注意,在死亡的河豚其它部位的毒素也會有一部分擴散到肌肉,此時的肌肉中會含有少量毒素,不可食用。河豚的毒性大小也跟其生殖周期有一定的關係,在每年的2~5月為卵巢發育期,這時候的河豚毒性最大,而到了6~7月後,產卵期過,卵巢萎縮,毒性就減低,所以儘量選擇6~7月得時候食用河豚。
  • 「奪命」河豚兩天奪走4人命 別冒死吃河豚(圖)
    海南新聞網1月19日消息:1月18日下午5點多鐘,瓊臨12183號漁船在離儋州白馬井52海裡的海域上作業後,8位漁民在船上煮食當天打上來的3條小河豚,不到一小時就有漁民陸續出現中毒現象,其中一名六旬老人和一名年青人首先出現嘔吐現象,且手腳發麻、發腫,並先後於當晚死亡。  據悉,當天晚上23時許,省海洋與漁業廳漁監與船檢處接到了險情報告。
  • 長江三鮮史話:河豚、鰣魚與魛魚(圖)
    茅廁旁邊吃河豚為哪般     宋代著名文豪兼美食家蘇東坡留下了「拼死吃河豚」的典故。吃河豚為何要「拼死」,顯然是因為河豚有毒。但即便如此,河豚的美味還是擋不住前僕後繼的食客,那麼,如果真中毒了,醫療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人該怎麼辦呢?     蘇克勤告訴記者,古人解河豚毒方法其實挺多的。比如,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認為用「蘆根煮汁,服之即解」。而隋朝名醫孫思邈給出了這樣一個偏方:「凡中其毒,以蘆根汁和藍靚飲之,陳糞清亦可。」
  • 龍蝦VS河豚!河豚把龍蝦啃得稀碎 這牙口比食人魚還生猛!
    河豚,屬於硬骨魚綱,學名叫做「河魨」。「河豚」其實是錯誤的寫法,但寫錯的人多了,便被接受。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有把河豚稱為氣泡魚、吹肚魚、雞泡、龜魚、街魚、蠟頭等。據說河豚有3大特點。一是遇到危險後會迅速把肚子搞大,讓捕食者無處下口;二是體內含有毒素,能毒死一缸魚;三是牙口特別好,能咬碎很堅硬的東西,咬碎易拉罐已經不是稀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