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魚又名「純」,俗稱「氣泡色」、「雞抱魚」或「乖魚」,該魚肉味極其鮮美,營養豐富,但因體內肝臟含有劇毒的河豚毒素,人畜誤食後可致中毒,甚至死亡,河豚魚多產自沿海和內河水系。我國和日本、南中國海沿岸各國都有人有「拼死吃河豚」的愛好,所以每年都有多起因河豚魚中毒而死亡的悲劇發生。中毒者搶救困難,死亡率達到食用者50%以上,因此餐飲企業要對河豚魚有足夠的重視。
河豚魚毒素的分子式為C11H17N3O8,是小分子化合物中毒性十分強烈的神經毒素。其主要存在於河豚魚的卵巢和肝臟中,因此這兩部位具有劇毒;其次是腎臟、血液、眼睛、魚鰓和魚皮等部位也具有毒性。新鮮的洗乾淨血液的河豚魚肉可視為無毒,但河豚魚若死後時間較長,內臟毒素逐漸溶入體液而進入肌肉中,也會使魚肉有毒。
河豚魚中毒發病急速而劇烈,食用後幾分鐘即感到手指、唇、舌有刺痛,然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四肢無力、發冷、指端麻痺等症狀;重者出現瞳孔及角膜反射消失,甚至全身麻痺,呼吸衰竭以至死亡。
我國衛生部門和市場管理部門都曾大力宣傳河豚魚的形態特點及其嚴重的危害性,規定禁止出售河豚魚,一經發現有市售賣河豚魚或幹品,要立即追查其來源,並會同有關部門協助組織銷毀。飲食店也不能應食客要求製作河豚魚菜餚,否則出現問題後,將要承擔嚴重後果。
毒魚類中毒除河豚魚外還有其他一些毒魚,若誤食也會引起中毒,這些毒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肉毒魚類
這是指魚肉或內臟含有毒素的魚類,我國肉毒魚類有20多種,南海產的有:花斑裸胸鱗(肉有毒)斑點九棘鍾(肉有輕毒)、棕點石斑魚(肉有微毒)側牙鯨(肉有輕毒)、白斑笛鰓(肉和內臟均有毒),南海和東海均有產的:黃邊裸胸鱗和斑點裸胸鱗(肉有劇毒)等。飲食業不要選用這些魚類作為海鮮。
2. 血毒魚類
指血液中含有毒素的魚類。魚血中的毒素能被熱和胃液所破壞,所以只要魚煮熟後再食用者均不會出現中毒現象,只有飲用生色血才會中毒。血毒型魚類有江河產的鯉緬和黃鱗。民間傳說生的鱗魚血液能滋補強身,但經動物試驗證實其血清有毒,生飲鱗血者會出現腹瀉、噁心、皮疹、呼吸困難等症狀。
3. 膽毒魚類
指魚膽含有毒的魚類。傳說魚膽有「清熱解毒」、「明目」、「止咳平喘」的作用,因而吞服魚膽以求治病,但卻反而引起中毒。具有膽毒的魚類屬於鯉科,平時食用量最大的青魚、草魚、鯉魚、鯨魚等都屬於此類,這是飲食業常用的魚類,食用烹調前一定要完整的去除魚膽。
最後在這裡小編提醒大家,如果非要食用河豚魚請去專業的餐廳。畢竟;「美食有價、生命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