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俄羅斯空軍而言,蘇-57的入役顯然意義重大,與殲-20對於解放軍對於解放軍的意義相似。這其中最先起到作用的,是五代機對於軍隊上下有關新一代戰鬥機和空戰模式的認識模式的改變。在五代機真正入役前,無論是作為對手的還是作為己方裝備,五代機在實戰中究竟能發揮的作用只能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模擬,而只有真刀真槍的對抗才能讓新一代裝備的威力為各方所接受,也只有真正的五代機才能讓俄軍從航空兵到防空部隊能夠在對抗中摔打出運用和對抗五代機的有效手段。
五代機對俄羅斯空天軍的另一個方面的幫助自然就是在航空兵裝備上。隨著美國的F-35生產加速,包括英國、義大利等北約盟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雖然在空軍規模上不斷萎縮,但他們都先後獲得了五代機,在技術上比目前使用蘇-35、蘇-30SM等俄軍現役四代半戰機先進,儘管這種技術差距在日常的攔截伴飛中並無作用,但無論是這些飛機在可能的真正空戰中壓制俄軍的能力,還是「北約戰機比我們先進」給俄軍官兵造成的心理壓力,都是沒有五代機的俄軍所無法克服的。
隨著北約各國空軍裡F-35的普及,照片主角的變化是遲早的事情
從用於測試的量產五代機到裝備作戰部隊的量產五代機,蘇-57要真正在俄軍中發揮作用,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問題就是裝備數量。按照俄軍目前的官方口徑,除去交付的這架和墜毀的第一架量產機,俄軍還訂購了76架蘇-57戰機,而這些飛機都要在2028年之前交付,這意味著蘇霍伊公司要從這兩年1年1架的「原型機速度」在未來逐步升級成一年交付20架以上的量產速度。
儘管按照生產蘇-35的速度來看,以這樣的節奏交付蘇-57也沒啥問題,但考慮到俄羅斯近年來的總軍費已經降低到了400多億美元的水平,能否在未來幾年裡持續保證訂單的撥款就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疑問。
更何況眼下的俄羅斯軍工產業正處於尷尬的生產率停滯期,許多軍事訂單往往是俄羅斯國防部下了單,也按照合同準時足額把該給的盧布給付了,結果年底到了,錢花沒了,東西卻沒有按合約足額交付。要麼是生產成本上漲或者盧布購買力下降,要麼是企業的生產率降低導致了更多的浪費,總之是要想拿到訂單上的全部產品,對不起,還得加錢……
考慮到蘇-57作為代表當代俄羅斯航空工業水平上限的高技術產品,無論是整機組裝還是子系統生產上,都難免會遇到前述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航空工業能否完成準時保質保量交付戰機的任務,眼下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目前共青城的生產線上還是以蘇-35戰機為主要產品
按照俄羅斯軍隊開始的設想,在軍隊國防開支總規模受限甚至出現萎縮的情況下,為了保障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和大國地位,除了全力保障戰略核武器之外,在常規武器領域要麼選擇經濟實用型的裝備形式(比如改造現役或者庫存的T-72/80坦克),要麼就是多研製、少採購。俄軍對蘇-57最初的設想就是少量採購現有狀態的蘇-57戰機,同時等待更新型的「產品30」發動機研製成功後研製的「最終狀態」蘇-57定型之後,再將後者投入大批量生產。
但眼下的國際形勢變幻莫測,美國總統川普全面激化了中美和美俄矛盾,繼任的拜登也絲毫沒有要進行緩和的跡象。國際局勢在冷戰之後處於空前緊張的環境下,幾個大國都在為應對可能的威脅加強軍備建設。俄羅斯雖然國力有限,在這場事關本國未來的大博弈裡也被迫選擇了跟進。
從這個角度來看,五代機加入俄軍只是這場大博弈中俄羅斯自我強化的一個開始,而這一步最終能走多遠,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