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已經進入初秋了,但是天氣依然炎熱,又加上秋季雨季較多,高溫多雨的天氣裡,溼氣容易向上蒸騰,久而久之,人體內就會慢慢堆積起溼氣。
中醫常說:「溼氣重,百病生」,溼氣一旦入體,就很難擺脫,而且,溼氣並不會「單兵作戰」,還會帶著其他五邪一起影響人們身體健康,所以近期,祛溼氣,已經成為了大家熱門討論的話題。
溼氣的表現往往不明顯,而且也摸不著,看不見,但是它確實是埋伏在我們體內,逮住機會,就會危害我們的身體。
起床時,身體會給你發出3個信號,中一個就應該除溼了。
1、起床之後,依然疲憊
如果前一天晚上,並沒有熬夜或者晚睡,但是第二天起來依然感覺很疲憊,感覺沒睡過,而且已經持續很長時間都是這種狀態,那麼就有可能是溼氣重了,同時還會伴隨著四肢發沉或者酸痛,打不起精神,感覺就像是身體被一件溼衣服包裹一樣。
2、起床上廁所時,觀察便便情況
若起床後如廁時,發現大便溏軟不成形,顏色發青,酸臭味,並且容易粘在廁所上,不易衝走,那麼多半是溼氣在「搗鬼」,使脾胃功能受到影響,所以導致體內多餘的水分無法排出,就造成了便便裡的水分較多,所以才有這種情況。
3、起床刷牙的時候,看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早上起來,通過觀察舌頭情況,也能發現我們體內是否有溼氣,如果舌頭腫大,並且舌邊還有明顯的牙齒印,舌苔厚膩,顏色是發黃或者發白的,就說明你的體內有溼氣了。
除了上述的3點以外,溼氣重還有這些表現。
長期不祛溼氣,身體還會有7個表現
睡覺容易流口水,打呼聲響。容易腹瀉,或者是食慾不佳。在夏天也是手腳冰冷,愛出虛汗。女性容易白帶異常,有異味。反覆長痘,臉部容易冒油。身材虛胖,小肚子贅肉明顯,小腿水腫有眼袋,比較腫
體內溼氣重的人,平時記住有4個「禁忌」,千萬別碰。
1、忌酗酒無度
平時喜歡小酌兩杯的朋友需要注意了,飲酒過度,會對脾臟造成影響,脾臟受到了影響,那麼排溼的功能就會減弱,所以平時還是應該少喝酒。
2、忌過於疲勞
平時工作比較繁忙,但是也要記得休息,過度勞累會使腸胃功能受到影響,從而導致食物無法被完全吸收,加重脾胃負擔,所以也會使多餘的水分無法排出去。
3、忌生冷食品
脾臟尤其不喜歡生冷食品,這類食品雖然解暑,但是也不宜多吃,容易增加脾臟負擔,使其運化水溼的能力減弱,從而導致溼氣無法快速排出,使溼氣在體內堆積過多。
4、忌貪涼睡地板
很多人到了炎熱的夏天,就喜歡睡地板,或者是赤腳走路,這都是不可取的,很容易是溼氣從腳部進入體內,或者是一整天都待在空調房內,也是很容易使體內堆積溼氣的。
當發現自己體內有溼氣的時候,就需要趕緊排溼了,那麼該如何排掉體內溼氣呢?
中醫認為,排溼的關鍵在於健脾,脾臟養好了,溼氣自然就少了。
溼氣既然是中醫的理論,那麼中醫對於排溼氣也是有一套比較嚴謹,也有邏輯的方法,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溼,所以,只要把脾養好了,那麼溼氣也就容易排出體外,這在《脾胃論》裡是有記載的。
其中就記載了一個方子,是以赤小豆、薏苡仁、紅豆、大麥、苦蕎、芡實、甘草、梔子、橘皮等材料組成,用開水衝泡成茶後代水飲,堅持喝,可以排出體內溼氣。
此方搭配合理,材料缺一不可,每一種材料都有它的作用,比如:
薏苡仁:是很多除溼氣的方子中,都用到的材料,有健脾利溼的作用,但是單一食材過於寒性,所以必須搭配其他材料,減輕寒性,作用也會更好。
赤小豆:薏苡仁的好搭檔,常用於健脾和胃,消水腫,排溼氣。
芡實:補脾止瀉,除溼止帶,又被叫做「水中人參」,對促進溼氣排出有很好的幫助。
剩餘幾種材料,也都是對促進體內溼氣排出有幫助的,同時也能健脾和胃,讓脾臟變得強大。
除了食療排溼以外,想要排出溼氣,平時還要做好2件事
1、睡前用花椒泡腳
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泡個腳,可以促進睡眠,緩解疲勞,如果在水裡再撒一把花椒,則可以促進體內溼氣排出,同時加速血液循環,水溫達到40度左右即可,泡至微微發汗就行了。
2、堅持運動
運動是非常好的排溼方法,能夠調理脾臟功能,同時促進新陳代謝,使體內的溼氣能夠通過汗液排出體外,不過如果是脾虛的話,就不能做激烈的運動,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柔和的運動,比如打太極、散步、慢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