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麼情況下,你會選擇吃蟋蟀?
(蟲恐警告,今天內容中會有昆蟲相關圖片)
最近,日本餐廳Antcicada就把蟋蟀做成了外賣,還挺火,這道料理的名字正是「蟋蟀拉麵」。
看到面上的蟲子了麼?我更願稱其蟋蟀蓋澆面,別說吃,我可能連直視的勇氣都沒有。
然而這道招牌主食的「內容」並不是看上去這麼簡單。
簡單概括,根據老闆小哥Yuta Shinohara介紹,這碗拉麵的湯底,是用蟋蟀燉的:
同時拉麵本身也是蟋蟀做的,用的是蟋蟀磨成粉+丸山面:
直到最後上菜擺盤時,還會再給你加點蟋蟀本蟀,點綴一下....一碗麵堪稱全員「蟋蟀」。
而且一碗麵吃下肚相當於吃了100隻蟋蟀,分量十足,這麼一換算,我還真的是...一點胃口都沒有了。
估計蟋蟀看完內心只有一句話:你們做個人吧?雖然我吃不下,但這種拉麵在日本的銷量應該還不錯,不僅在本土有一定人氣,而且據報導還遠銷海外。
就拿Antcicada這家店來說,它曾經以200%金額完成了之前的眾籌目標,說明食客對此還是很期待的。
目前受到新冠病毒影響,蟋蟀拉麵只提供打包外賣服務,包裝很挺精緻,兩人份起售,一次145元人民幣,不算便宜:
但好在,味道不錯。有網友訂購嘗試了一下,感覺「味道鮮美,香濃可口」,還有人覺得味道接近海鮮面。
(@journeyscricket)
另外有趣的是,不要以為這家餐廳只賣蟋蟀拉麵。Antcicada是一家人氣昆蟲美食主題餐廳,名字中自帶螞蟻(ant)和蟬(cicada)兩種昆蟲。店長小哥Yuta Shinohara自稱地球少年,今年才26歲,更是從4歲就開始嘗試品嘗昆蟲,嘗遍不同口味的蟲子。曾表示希望能夠通過美食,消除大眾對吃昆蟲的固有概念,傳達這種料理的魅力。
所以他們在昆蟲料理方面研究頗深,花樣也多,當然,蟋蟀是主力食材。
例如下面這一套,就是用蟋蟀發酵製作的調味品:
這盤是「昆蟲的佃煮」,包括蟋蟀,蠶,蝗蟲三種不同的口味:
不同的昆蟲具備不一樣的味道,產品介紹中說,蟋蟀的特點是具備鮮味,蝗蟲則是有一股草香,配上辣椒說是非常下飯。
這一杯是精心製作的「蟋蟀黑啤酒」。為了最大的發揮蟋蟀價值,他們製作時先將蟋蟀輕輕烘烤,增加了香氣,然後一半粉碎成粉,另一半與麥汁一起煮沸,最終成品據說帶有鹹香和苦澀的味道。
下面這瓶杜松子酒,是由「巨型水蟲」蒸餾調製而成的:
而我覺得最厲害是這杯「蠶沙西米奶茶」:
所謂蠶沙一般是指蠶的幼蟲的乾燥糞便,在一些傳統醫學中會將其視為藥材。而在餐廳官方介紹中也指出,因為蠶的幼蟲以桑葉為食,所以其糞便也具有新鮮桑葉的味道,進而奶茶會自帶一絲芳香。
「屎粒」奶茶中帶有香氣,我有點期待,但不太敢細品呢...
.
也有很多網友好奇,就不能整點「陽間」的美食嗎?
但事實上,用昆蟲作為食材已經算一種流行趨勢,Antcicada也只是眾多嘗試者之一。
除了拉麵,最近日本無印良品也開始把目光投向昆蟲食品,正在預售一種「蟋蟀仙貝」:
材料選擇的正是蟋蟀粉,據說吃起來接近蝦的味道,看宣傳應該是有多種口味,一袋在12元人民幣左右:
不過儘管宣傳中稱,蟋蟀作為食材是在衛生安全的環境下精心飼養的,但網友看完依然一臉問號。
畢竟嘎嘣脆的蟲子在別人嘴裡看著香,但要自己吃,總覺得不是那個味兒。
所以,為什麼一定要把蟋蟀拉進餐桌?
其實這不單是日本在嘗試,而是全球都在嘗試推廣新的食材。簡單來說,地球上現有的主流食物,在未來可能有點不夠吃了。
在部分科學家看來,到2050年全球人口可能會達到90-100億,而人類所面臨的資源考驗也會翻倍,其中需要的食物供應將會是現在的兩倍。
但這不是數據乘個2這麼簡單,我們的資源撐不起。目前大部分的人類農業用地已經用來飼養牲畜了,同時海洋過度捕撈也仍未解決,再翻倍對生態影響估計會雪上加霜。
所以開發新食材成了避免未來挨餓的新思路之一,而昆蟲就是其中一個探索方向。
(昆蟲蓋飯,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畢竟吃蟲子這件事人類已經幹了上萬年,存在超過1900種可以食用的昆蟲,蟲子目前也是大約20億人的日常飲食材料。
同時這種食材也有著競爭優勢,就蟋蟀來說,它們養殖成本更低,對自然資源消耗更少,35天即可收穫,而且食用營養豐富。
嗯,說著說著,就有「雪國列車」內味兒了。
雖然道理都懂,但我對這種美食是拒絕的。畢竟,如果密密麻麻的食材裡混進去一隻小強,誰又能分辨得出哪個是小強,哪個是蟋蟀呢?
(文中圖片素材均來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