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加工協會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交鋒」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被「口水」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不但無毒無害,還是綠色產品。在本報率先報導了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與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聯合為一次性餐盒「正名」之後,昨天,另一家協會——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又對此提出質疑。
質疑一
關於發泡餐具是否有毒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稱,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並非完全安全,尤其是盛裝含油食品或使用微波爐加熱時,未聚合的苯乙烯單體會伴隨食物進入人體,導致人體中毒。
該協會舉例稱:2009年10月,解放日報一篇題為《微波爐加熱塑料餐具致中毒10餘名員工被送醫》的報導中也指出:某美容護膚中心的10餘名員工,因用微波爐加熱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吃飯不成反而吸入了散發出的苯乙烯單體,導致急性中毒。
該協會指出,使用聚苯乙烯回收料生產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不僅回收料來源難以控制,易攜帶有毒有害物質,而且回收的聚苯乙烯更易產生游離的苯乙烯單體,造成急性或慢性苯乙烯中毒。
中塑協回應:65℃以上使用會釋放出苯乙烯單體毫無科學根據,因PS解聚溫度需高達280℃以上,軟化溫度也需110℃至120℃,「因此用發泡餐盒盛裝熱飯菜沒有問題」。而用微波爐直接加熱快餐盒是錯誤的操作,不能用錯誤的操作方法去驗證一個錯誤的觀點。
質疑二
關於發泡餐具是否綠色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稱,丁烷發泡劑是一種極易燃易爆的加工助劑,由丁烷發泡劑引發的火災事故幾乎年年發生,許多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企業,正是由於發生了毀滅性的火災或致人員死亡而被迫關閉。2008年,上海某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生產企業就發生了嚴重火災事故,至今仍未恢復生產。
中塑協回應:現在大部分發泡生產線已淘汰氟利昂,而採用丁烷發泡劑替代,不存在生產過程會對大氣臭氧層造成破壞的問題。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產品原料和製品生產工藝用料省、廢棄物少、節能、無汙染;產品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危害;產品用後其廢棄物可回收再利用、再資源化;對生態環境不會造成汙染或破壞。因此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典型的綠色產品。
質疑三
「個別廠家」添加廢塑料和螢光增白劑
早在2009年,國際食品包裝協會通過對全國一次性塑料餐具的調查時就發現,生產企業大量甚至是全部使用進口廢塑料或回收的廢舊光碟、廢舊發泡餐盒等製成再生料進行生產,有些產品為了掩蓋廢塑料的雜質,人為加入有毒有害的螢光增白劑以及有毒色母料,甚至在產品上赫然印上「降解餐盒」等字樣,產品質量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據知情人士透露,廣東省有80%的發泡餐盒生產企業在使用這種廢塑料進行生產,其中不乏上市公司與大型企業。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認為,使用廢塑料與螢光增白劑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企業並非「個別廠家」,使用這些有毒有害原輔材料降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成本,早已成為了行業「潛規則」。
中塑協回應:近期有些個別生產廠家在生產一次性發泡餐具時添加再生料及螢光增白劑,我們譴責這種不顧人民身體健康,不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和銷售的行為。但這是某些不法企業的行為,不能代表整個行業。 本報記者楊濱 D044
楊濱觀察
「交鋒」背後
記者注意到,有關中塑協和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的「交鋒」由來已久,不僅在一次性餐盒的問題上,此前在密胺餐具的安全性上,兩家協會也「打過嘴仗」。
兩家協會的網頁上顯示,成立於1989年的中塑協是經國家民政部批准的一級社團組織,在業務上接受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指導,是由中國塑料行業及相關行業單位自願申請組成的。而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是2008年7月11日在香港登記註冊,協會領導一欄顯示「正在更新中」。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曾經是中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後來被中塑協撤銷其職務。
記者在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網站上還發現一份《委託書》,該協會委託北京凱發環保技術諮詢中心「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納入生產許可範圍的食品包裝、容器、工具等製品生產、銷售及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對相關生產企業「進行培訓、宣傳」。實際上,董金獅就是北京凱發環保技術諮詢中心主任。記者發現,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和北京凱發環保技術諮詢中心的辦公地址也是一模一樣的。
學術觀點交鋒無可爭議,但是在針對同一問題特別是人身健康問題上,都是打著「環保」、「替消費者維權」的旗號,中塑協和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卻總是得出觀點相悖的結論。這不僅給從事生產、銷售的相關行業帶來極大困擾,也讓廣大消費者感到無所適從。
在關乎人身健康安全信息的發布上,究竟誰有發布權,誰的信息更真實準確,希望國家權威部門多多「指點迷津」,不要讓消費者去判斷選擇了。 楊濱
(責任編輯:曾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