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生物學霸
「漲了!它大漲了!」
每年影響因子公布時,科研狗們都像炒股的股民,期待錄用了自己文章的期刊影響因子大漲,畢竟影響因子直接和獎勵掛鈎,發個高 IF 的論文,相親時也好和對方進行 battle。
話說回來,關心歸關心,影響因子漲漲落落,更多還是得看期刊自己經營,水平低的,靠自引,相互引用來拉高影響因子,這也導致了近年來,JCR 每年都要鎮壓一批自引率過高的期刊。
圖片來源:科睿唯安
但是,影響因子的遊戲,有手段拙劣的低端玩家,自然也有技巧高超的佼佼者,談笑間,影響因子就如坐火箭般飛漲,令人咋舌~
從 2 到 50,誰「操縱了」暴漲 25 倍的影響因子
10 年前,Nature 報導了一件引起學界關注的「奇事」, 一本原本影響因子只有 2 的期刊,影響因子突然飆升到了接近 50。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要知道,同年,Nature 影響因子不到 35, Science 的影響因子更是不到 30。
這本期刊就是《晶體學報 A》(Acta Crystallographica A),最新的影響因子只有 1.960,和曾經的 50 相比,影響因子可以說是斷崖式下跌了。
圖片來源:科睿唯安
但是在十年前,人家也輝煌過。鼎盛時期,它的影響因子足有 54.333,也曾位列所有期刊的第二名,也是期刊裡扛把子的存在。
圖片來源:科睿唯安
而這一切,背後沒有任何舞弊和學術不端行為,所謂的推手,不過是一篇綜述論文而已。
2008 年,《晶體學報 A》發表了一篇題為「A short history of SHELX」的綜述,論文作者 George M. Sheldrick 教授在論文的摘要中提到,使用了 SHELX 軟體的論文都應引用本文,同樣的,在這個軟體的安裝協議中,也有類似的說明。
圖片來源:Acta Crystallographica A
時至今日,這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已經超過了 80000 次,要不是因為影響因子的計算方式所限,這樣一篇神文,怕是要撐起《晶體學報 A》的半邊天了。
軟體 5 度版本更新,影響因子 10 年間漲漲落落
如果說因為 SHELX 軟體導致的影響因子暴漲是曇花一現,那另一個軟體在影響因子的提升能力則可以用延綿不絕來形容。
在進化生物學的圈子裡,有一本期刊的影響因子在漲落間充滿了熟悉的規律,雖然漲幅不如《晶體學報 A》那麼厲害,但是勝在長久穩定,這本期刊就是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對 MBE 影響因子做出的巨大貢獻的是一個軟體——MEGA,一個進化生物學人手必備的軟體。
圖片來源:MEGA 官網
從 MEGA 4 開始,Mega 經過了 5 次版本迭代,分別是 4、5、6、7、X,而這幾次軟體版本的更新直接影響十多年間 MBE 影響因子的漲落。
圖片來源:科睿唯安
2007 年,MEGA 4 發布,隨後的兩年裡,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的影響因子便開始上漲,在 2009 年甚至接近了 10,這在進化生物學領域已經算是很高的影響因子了,但在 2010 和 2011 年,失去了 MEGA 加持後,又被打回了原形。
圖片來源:谷歌學術
2011 年,MEGA 5 發布,隨後兩年,MBE 的影響因子再一次大幅上漲,漲幅接近甚至達到了 200%,達到了 14.3。
圖片來源:谷歌學術
大概是嘗到了甜頭,2013 年,MBE 再次發布 MEGA 的的迭代版本 - MEGA 6,這也讓 MBE 的影響因子在 2015 年維持在了 13.6 的水平。
圖片來源:谷歌學術
隔個兩三年就發布一次 MEGA 的迭代版本也成了 MBE 的常規操作,2016 年,MEGA 7 問世,這也讓 MBE 的影響因子來到了新高的 14.797,至於 2018 年發布的 MEGA X,其最終影響,還得明年才能見分曉。
圖片來源:谷歌學術
而這一有趣的現象也被人們稱為MEGA 效應,據估算,如果排除了 MEGA 軟體被引用的次數,MBE 的影響因子大約會在 6 左右徘徊,而非高點時的 14。
圖片來源:people.unil.ch
以神文來推動期刊影響因子上漲的套路可以說一招鮮,吃遍天,既不違規,又很合法,但是期刊易創,神文難求,一旦有了,也就意味著這本期刊穩了。
影響因子,是評價體系,還是數字遊戲
但是,不管是自引也好,神文也罷,影響因子自其作為期刊影響力的評價體系而出現之後,期刊總有形形色色的方式來為自己打 Call,時至今日,已然有了一絲絲的變味。
為了提升自己的影響因子,有的期刊從分子入手,用高被引綜述來鞏固自己的江湖地位。
時間再回到 2009 年,秒殺了 CNS 的《晶體學報 A》最終也只能屈居於影響因子排行榜的次席,當年的榜首,至今仍雄踞在影響因子第一的寶座上。
說到這裡,大家也就知道當年的第一是誰了,沒錯,就是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圖片來源:科睿唯安
自 2005 年起,CA 就只被一眾期刊追趕,從未被他刊所超越,15 年榜首神話,背後不過是兩篇綜述罷了。這兩篇綜述,一篇是每年都發布的 Cancer Statistics,另一篇則是不定期發布的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圖片來源: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當然也有的期刊劍走偏鋒,選擇縮小分母,讓分母小到很難知道期刊存在的意義。
一本法國的半年刊 Geochemical Perspectives,每期只發表一篇綜述,一年的發文量大概只有 1-2 篇,真是將分母最小化做到了淋漓盡致。
圖片來源:科睿唯安
而這一策略顯然在影響因子的提升上是成功的,創刊當年即被 SCI 收錄,連續 3 年在法國期刊中排名影響因子首位。
圖片來源:科睿唯安
而為了提升影響因子,將期刊整成這番景象,可以說已經失去了期刊在科學傳播上的大部分意義。
並不是所有期刊都和 CA 一樣,有能讓人引用的癌症統計報告,綜述文章的「引用優勢」終究還是有其邊界,為了影響因子而只發綜述,減少發文量,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時至今日,影響因子的遊戲仍在繼續,但正如 PLOS Medicine 的一篇評論文章所述:
圖片來源:PLOS Medicine
It is time to find a better way to assess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是時候尋找更好的方法來評估科學文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