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計算機創造了數以百萬計的虛擬宇宙來了解星系的進化

2021-01-11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像我們的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是如何隨著時間發展和變化的?幾十年來,星系形成背後的科學一直是個謎,但是亞利桑那大學(UA)領導的一組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模擬使答案又近了一步。

因為在太空中觀測真實的星系只能提供快照,所以想要研究星系在數十億年間是如何演變的話,研究人員不得不重新使用計算機模擬。傳統上,天文學家使用這種方法一個接一個地發明和檢驗星系形成的新理論。UA Steward天文臺的助理教授Peter Behroozi和他的團隊克服了這個障礙,他們在一臺超級計算機上創造了數百萬個不同的宇宙,每個宇宙都遵循星系如何形成的不同物理理論。

這些發現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對暗物質在星系形成、星系如何隨時間演化以及它們如何產生恆星等基本概念提出了挑戰。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Behroozi說:「在電腦上,我們可以創建許多不同的宇宙,並將它們與實際的宇宙進行比較,這讓我們推斷出哪些規則導致了我們看到的那個宇宙。」

這項研究第一次創建自洽的宇宙,是確切的複製品:計算機模擬.每個代表實際宇宙的很大一部分,包含1200萬個星系,跨越時間從大爆炸後4億年到現在的一天。

每一個「前機械姬」宇宙都經過了一系列測試,以評估在生成宇宙和真實宇宙中出現的相似星系。與我們的宇宙最相似的宇宙都有相似的基本物理規則,這為研究星系形成提供了一種強大的新方法。

來自「宇宙機器」(作者稱他們的方法為「宇宙機器」)的結果幫助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悖論:為什麼星系即使保留了大量的氫氣,也不再形成新恆星,而氫氣是形成恆星的原材料。

關於星系如何形成恆星的普遍觀點涉及到一種複雜的相互作用,即冷氣體在引力作用下坍縮成稠密的口袋,從而形成恆星,而其他過程則抵消了恆星的形成。

例如,人們認為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有超大質量的黑洞。落入這些黑洞的物質輻射出巨大的能量,就像宇宙的噴燈一樣,阻止氣體冷卻到足以坍縮成恆星的溫床。同樣,恆星在超新星爆炸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促成了這一過程。暗物質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它提供了大部分作用於星系中可見物質的引力,從星系周圍吸引冷氣體並在這個過程中加熱它。

「隨著我們回到宇宙的時間越來越早,我們預計暗物質的密度會越來越大,因此氣體會越來越熱。這對恆星的形成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認為在早期宇宙中的許多星系應該在很久以前就停止了恆星的形成。」Behroozi說。「但我們的發現正好相反:與預期相反,給定大小的星系更有可能以更高的速率形成恆星。」

Behroozi解釋說,為了與實際星系的觀測結果相匹配,他的團隊必須創建一個與實際情況相反的虛擬宇宙——在這些宇宙中,星系持續產生恆星的時間要長得多。

另一方面,如果研究人員根據當前的星系形成理論創造了星系——星系在早期停止形成恆星——那麼這些星系看起來比我們在天空中看到的星系要紅得多。

星系呈現紅色有兩個原因。第一個現象在自然界中很明顯,它與星系的年齡有關——如果它在宇宙的歷史中形成得更早,它就會移動得更快,將光線轉移到紅色光譜中。天文學家稱之為紅移效應。另一個原因是內在的:如果一個星系停止了恆星的形成,它包含的藍色恆星就會更少,而藍色恆星通常會更早地消失,只剩下更老、更紅的恆星。

Behroozi說:「但我們沒有看到這種情況。」「如果星系的行為和我們想像的一樣,更早停止形成恆星,我們實際的宇宙就會完全錯了顏色。換句話說,我們不得不得出結論,星系在早期形成恆星的效率比我們想像的要高。而這告訴我們的是,超大質量黑洞和爆炸恆星所產生的能量在抑制恆星形成方面沒有我們理論預測的那麼有效。」

根據Behroozi的說法,創建空前複雜的模擬宇宙需要一種全新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受計算能力和內存的限制,而且還提供了足夠的解析度,能夠將尺度從「小」(如超新星等單個物體)擴展到可觀測宇宙中相當大的一塊。

「模擬單個星系需要10到48次計算操作,」他解釋說。地球上所有的計算機加起來也不能在一百年內做到這一點。所以僅僅模擬一個星系,更不用說1200萬個星系了,我們必須用不同的方式來做。」

除了利用美國加州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和德國加興leibnz - rechenzentrum的計算資源,該團隊還使用了UA高性能計算集群的「Ocelote」超級計算機。2000個處理器在三個星期內同時處理這些數據。在研究過程中,Behroozi和他的同事們創造了超過800萬個宇宙。

Behroozi解釋說:「我們用了過去20年的天文觀測,並將它們與我們生成的數百萬個模擬宇宙進行了比較。」「我們將數千條信息拼湊在一起,看看哪些是匹配的。我們創造的宇宙看起來對嗎?如果沒有,我們就回去做修改,再檢查一次。」

為了進一步了解星系是如何形成的,Behroozi和他的同事計劃將宇宙機器擴展到包括單個星系的形態以及它們的形狀如何隨時間演變。

作者:spaceanswers

FY:橡皮倪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宇宙機器」模擬超過800萬種宇宙,只為揭示星系的演化!
    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如何形成?這些星系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長和改變?星系形成背後的科學原理幾十年來一直是個謎,但現在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超級計算機模擬離找到答案又近了一步。在太空中觀察真實的星系只能提供時間上的快照,因此想要研究星系在數十億年裡是如何演化的,科學家們不得不求助於計算機模擬。
  • 科學家借軟體模擬最詳細的宇宙進化過程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實驗室完成了宇宙進化的模擬。這個計算機模型展示了神秘無形的暗物質團如何形成第一批星系。這也是科學家們第一次以如此廣泛和如此高的解析度來模擬宇宙。這次模擬將為宇宙組成和如何運轉的新興理論提供一個測試平臺。全世界星系構成研究領域最權威的專家,加州理工學院的Richard Ellis教授稱這次模擬是難以置信的。
  • 計算機推演宇宙,結果會如何?
    藍光的弧線是星系團後面遙遠星系的扭曲圖像,光線太暗,哈勃無法直接看到。圖片來源:NASA、ESA、J·Lotz和HFF團隊/STScI。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是如何成長和改變的?星系形成背後的科學原理幾十年來一直是個謎,但亞利桑那大學(UA)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超級計算機模擬,向找到答案又邁進了一步。
  • 科學家在虛擬宇宙中探測暗物質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充分運用超級計算機,已將可見宇宙中最小塊的暗物質放大。科學家就可以把上百個虛擬的暗物質暈畫出富有細節的圖像,包括最小的和最大的暗暈。用望遠鏡指向我們以外的星系也是有幫助的,因為這種伽馬輻射應該在所有的暗物質暈裡都能夠產生。研究結果為當今和未來的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途徑,去更好地了解在宇宙之中有什麼,我們能否看見它。博塞說:「理解暗物質的本質是宇宙學的聖杯。儘管我們知道它主導著整個宇宙中的引力,但我們仍然對它的基本性質知之甚少,比如暗物質粒子的質量,它們與普通物質有什麼相互作用(如果有的話),等等。
  • 宇宙先進文明:三級文明可以開採黑洞,四級文明甚至可以毀滅宇宙
    宇宙先進文明三級三級文明也稱星系文明是基於二級文明基礎上的巨大跨越,因為這一文明的等級已經不僅僅局限於一個星系或恆星系中了,而是掌握整個星系內數之不盡的恆星系統,隨意控制獲取其中的能量,這已經超出了科幻電影的範疇
  • 宇宙或許並不存在,人類世界只是虛擬?
    一些腦洞大的科幻電影中,經常會出現因地球毀滅,人類將自己設置在一個計算機人工智慧系統控制的虛擬系統裡的情節。這個想法啟發了物理學家,宇宙可能就是一個虛構的場景,宇宙中的許多事件可能只是一些信息處於不斷變化而已。假如宇宙只是被模擬出來的,那麼系統內部的我們被限制在內部,永遠不能根據日常生活的細節推算出模擬宇宙與真實宇宙的區別。
  • 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宇宙暗物質,科學家們放大了宇宙暗物質團塊結構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超級計算機,將虛擬宇宙中的暗物質團塊放大了。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論文揭示了,暗物質其實是活躍的,它們無處不在,它們不僅在每一個星繫結構中,而且它們還會散布放射線。
  • 科學家花1年模擬宇宙137億年全過程,創造史上最大規模模擬紀錄!
    自20世紀中期以來,科學家們對宇宙形成的過程基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宇宙膨脹和宇宙微波背景(CMB)的發現給大爆炸理論增加了可信性,而宇宙膨脹的加速導致了關於暗能量的理論形成。儘管如此,關於早期宇宙還有很多科學家不知道的東西,這就要求他們必須依靠關於一些對宇宙演化的模擬進行推演計算。
  • 用科學證明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
    按照質量來換算,現有的引力是無法維持各個行星之間的穩定轉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科學家認為是有一種無形的力維繫了星系的穩定轉動。這個力就叫做暗物質。為了證明暗物質的存在,科學家們在做各種實驗。其中有一個實驗叫做XMASS實驗。
  • 若世界是虛擬的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同樣人類不可能永久存在,人類終將從宇宙消失。但理論上在人類文明消失之前,人類製造超級計算機或許足夠強大,能夠模擬現存世界的一切。那麼很有可能人類現存的世界已經是一種「先人模擬」,即未來人類對過去的虛擬重現的一部分了。我們正身處一個計算機模擬中,我們體驗到的現實只不過是該程序的一部分而已。
  • 宇宙真的是虛擬的嗎?
    宇宙真的是虛擬的嗎?世界是虛擬的嗎?大家怎麼看?一共有十一維空間我們生活的空間最多是三維空間加上時間的四維空間其他空間都是與之平行的虛擬也是相對的 那麼相對與其他的十個空間 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地球上最早誕生的是單細胞生物,然後慢慢進化成多細胞生物,再然後,有的細胞進化成植物。有的進化成動物,就這麼簡單。可是,這一切似乎和現在的網路遊戲有些相似,大家都知道,網絡上所有的遊戲,都是由各種不同的代碼組成的,而這些代碼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有一個「源碼」。什麼是「源碼」?
  • 我國科學家創造世上神經元數量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我國科學家稱,創造了世界上神經元數量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這個計算機被命名為:達爾文鼠(Darwin Mouse),它有1.2億個人造神經元和1000億個突觸,相當於一隻老鼠的大腦。在這種情況下,這意味著試圖讓計算機模仿精細的生理結構,使我們能夠通過使用神經元、突觸、神經迴路等來處理信息。科學家表示,設計出更像大腦的計算機可能會對人工智慧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人工智慧需要對大量數據進行密集計算。傳統的計算機需要大量的存儲空間和能量來完成這些任務。但是神經形態計算可以幫助減輕這種負擔。
  • 虛擬和現實世界
    沒錯,憑藉著人類難以理解的科技,以及對宇宙物理參數極為透徹了解,他們完全有能力創造出一個真實的宇宙。和真實宇宙相比,這個被創造出的宇宙或許只有唯一一點不同,那就是它是在一個狹小空間中生成的巨大空間。當然了,其實最有可能的就是高級文明,直接用超級計算機創造了一個虛擬宇宙,這是最快捷也是最穩妥的方法。更為主要的是,生活中許多證據似乎都指向了這一假設,比如光速問題。
  • 宇宙全尺度暗暈什麼樣?從地球質量大小到超級星系團質量大小
    本報北京9月3日電(記者齊芳)3日凌晨出版的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一項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理論發現:科學家們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模擬出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的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跨越了20個數量級。研究認為,宇宙中物質成分的約85%是暗物質。
  • 宇宙全尺度暗暈什麼樣 從地球質量大小到超級星系團質量大小
    來源:光明日報本報北京9月3日電(記者齊芳)3日凌晨出版的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一項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理論發現:科學家們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模擬出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的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跨越了20個數量級。
  • 而宇宙只是臺計算機?
    阿里雲研發的Matrix+可以將約100萬臺智慧型手機通過網際網路連接,組成性能強悍的超級計算機。       或許人工智慧時代的開啟將引導人類最終完全模擬宇宙。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       斯穆特說,宇宙都可能只是一個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東西。「如果宇宙是計算機,正在按階段來建設宇宙,那麼宇宙如此龐大,它所需要的計算數據是非常龐大的,這是一些非常有趣的想法。宇宙不一定是一個計算機,也可能只是由一個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東西」。
  • 細思極恐——宇宙?實驗室而已
    人腦也是一個信息處理系統,同計算機有著相似之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腦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經過長時間進化而創造出來的超級生化計算機。所謂真實世界是指計算機模擬出來的體驗世界;同樣人類感受到的世界也是大腦模擬出來的。既然人類能創造出來計算機模擬世界,那麼宇宙是不是某種高級文明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一個電腦程式呢?鋼鐵俠馬斯克就曾說過:「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他的這個判斷基於人類過去幾十年取得的技術進步。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騰訊太空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一顆恆星爆炸時,它將變得非常明亮,足以照亮整個星系。超新星通常形成於當一顆恆星最後死亡劇痛的崩潰過程,目前,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使用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系統精確再現了超新星爆炸3D模型。
  • 法國完成首個宇宙結構計算機模型 模擬大爆炸至今
    該項目在法國國家大型計算中心的超級計算機CURIE上運行,追蹤了5500億個粒子的演化情況,模擬了從大爆炸到今天的全部可觀察的宇宙結構。首次演示只是整個項目的1/3,利用含有宇宙常數的標準模型,描述了跨度900億光年的宇宙中暗物質和星系的分布。另外兩次預計在今年5月底進行,將集中演示宇宙暗能量的進化。
  • 宇宙「超級星爆星系」每年誕生4500顆恆星
    天文學家希望進一步研究這個星系,從而理解這樣的星系在中心黑洞未吞噬其質量的情況下,為什麼變得更大,以及如何和其它星系聚集在一起。  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研究人員通過觀測127億光年之遙的太空區域,發現了這個星系,這個星系形成時宇宙誕生不足10億年。這個星系釋放明亮光線,暗示著它每年形成大量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