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90後夫妻為「天問一號」貢獻力量 兩人均畢業於中國科大

2020-07-24 安徽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昨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其背後凝聚了所有工作人員的心血,而張晨曦和杜靜嫻這對小夫妻便是其中兩位。他們都是安徽人,相識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兩人追隨愛情和共同的理想,先後來到文昌發射場。昨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張晨曦、杜靜嫻夫妻倆。

安徽90後夫妻為「天問一號」貢獻力量 兩人均畢業於中國科大

為了心中的航天事業 安徽小夥選擇前往文昌

昨日,當星箭分離、發射成功的喜訊傳來,在位於海南島東北海岸的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大廳內,來自安徽淮北的張晨曦和所有人一樣,情不自禁地鼓掌歡呼起來。

張晨曦,1996 年出生於安徽淮北,因為早晨出生,父親便為他取名為「晨曦」。在2011 年,年僅15 歲的他就考入了中國科大讀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張晨曦平時的興趣愛好是讀書和觀影,受到父親的影響,一直熱衷於近現代史的書籍和影視。2015 年,19 歲的張晨曦從中國科大畢業後,為了心中的航天事業,選擇前往正在建設中的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之所以選擇海南文昌,是因為這是一座新建的現代化航天發射場,承擔著新型火箭、大質量載荷發射任務,肩負著我國未來航天事業的發展使命,張晨曦希望能夠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2017 年,張晨曦在單位工作兩年後,又回到中國科大讀研,今年研究生畢業。

張晨曦的妻子杜靜嫻是安徽宿州人,1995 年10 月出生,兩人在中國科大相識相戀。杜靜嫻就讀信息安全專業,二人在學校裡經常一起去圖書館自習、一起看學校舉辦的文藝匯演等。

2017 年畢業後,為了追求夢想與愛情,杜靜嫻也來到了文昌航天發射場,如今她已在文昌參加過多次發射任務。二人相互扶持,共同努力,一起為航天事業做貢獻。終於在2018 年,兩顆同向航天的心越走越近、喜結連理。

見證發射場首次發射 共參加航天任務近50次

在海南文昌的航天工作中,張晨曦部分見證了發射場首戰前的建設工程,目前共參加航天任務近50 次。在他參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任務裡,分別見證了長徵七號和長徵五號新型火箭的首次飛行。第一次任務是在2016年6月25日,同時也是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首戰。

張晨曦介紹,此次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是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裡程碑工程,意義十分重大。而在航天發射中,要確保航天任務準備和實施過程嚴慎細實,做到「組織指揮零失誤,設備設施零故障,任務軟體零缺陷,技術操作零差錯,數據判讀零遺漏」。

談及每次航天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張晨曦坦言,每名工作人員在任務整個周期確實都比較勞累,每周都有加班,在任務當天也需要保持注意力集中狀態,保證處置問題及時。此次「天問一號」發射前的時間裡,張晨曦白天在模擬飛行測試中操作和維護三維動畫仿真軟體,晚上會加班加點輔助決策,以保證發射任務的順利進行。

這次任務和往常不同 發射時能聽到自己心跳

在「天問一號」發射前準備的這段日子,張晨曦保持著有條不紊的狀態。早上六點半起床,工作一般會從早上八點開始,晚九點結束,中間有午餐、午休、晚餐。在任務開始前幾天,為保證發射任務順利進行,張晨曦起床很早,早餐結束後,六點半開始上班,晚上11時20分回到宿舍。

昨日,因為有模擬飛行測試,張晨曦早餐結束後,7 點開始上班。昨天中午12 點多,發射任務即將開始,張晨曦的心情激動又緊張。昨日13時45 分,在獲悉發射成功後,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上張晨曦。他說,雖然自己經歷過很多次發射,但這次和往常還是不一樣,「這次的感覺是很奇特的。」

在發射前一分鐘,張晨曦特地留意了一下時間,「感覺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發射成功後,指揮大廳裡所有人都情不自禁鼓起了掌,歡呼起來,臉上洋溢著自豪與喜悅。

談及發射成功後接下來的打算,張晨曦表示還有些任務總結和收尾工作要做,但是接下來的周末可以正常度過了,放鬆一下,這也是近幾周以來,張晨曦第一次可以完整地過周末,「準備給(安徽)家裡打打電話,因為家裡這幾天在下大雨,之前是皖南在下雨,現在皖北在下。」

妻子是名雷達操作手 兩人定期交流收穫體悟

昨日12 時41 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發射,聲震海天。「銅鼓嶺雷達跟蹤正常!」指揮控制中心內,一個清脆的調度女聲自信從容,正是來自十幾公裡外的銅鼓嶺測控站雷達操作手杜靜嫻。此刻,張晨曦正密切關注著大屏幕上任務態勢的展示情況,其中就有愛人傳來的數據信息。

昨日15 時45 分,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聯繫上杜靜嫻,發射成功後的她終於可以鬆口氣了。2017 年來到文昌發射中心後,杜靜嫻先後在銅鼓嶺測控區某安控設備和某雷達崗位工作,每個崗位很快能獨當一面。

杜靜嫻在討論解決設備的軟硬體問題時常常都是一針見血,在執行任務中沉著冷靜、思路清晰,能夠在海量測量數據中準確攔截、處置錯誤數據,為指揮控制中心提供更加精準的測量數據。為了提高設備測量能力,杜靜嫻常常加班加點開展訓練,並積極參與智能雷達項目組,為實現自動跟蹤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在工作和生活中,張晨曦、杜靜嫻兩人互相扶持,他們會定期交流工作中的收穫和體悟,分享一起成長的快樂。而從「生於斯、長於斯」的錦繡江淮,到「牧箭逐星、築夢海天」的天涯熱土,長期在外的遊子難免思鄉情切,性格開朗樂觀的杜靜嫻總能用幽默詼諧的話語感染張晨曦。

這次的發射任務順利完成,張晨曦和杜靜嫻夫妻打算在後續工作結束後,好好度過一個許久不過的周末,然後再投入到工作中,為熱愛的航天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張鵬 龍垚臻 許遙 吳若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許佳

相關焦點

  • 安徽這對90後夫妻為「天問一號」貢獻力量!
    昨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其背後凝聚了所有工作人員的心血,而張晨曦和杜靜嫻這對小夫妻便是其中兩位。他們都是安徽人,相識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兩人追隨愛情和共同的理想,先後來到文昌發射場。昨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張晨曦、杜靜嫻夫妻倆。
  • 「天問一號」 西安貢獻了什麼?
    「天問一號」 西安貢獻了什麼?3000N軌控發動機和7500N變推力發動機,攜手46臺「小可愛」姿控發動機,將分別為著陸器著陸過程懸停、避障及緩速下降過程提供可靠動力,為環繞器系統提供軌道維持、軌道轉移、制動捕獲、軌道調整以及姿態控制所需的精準動力,成就「天問一號」奔火旅程的完美身姿。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中電博微16所、38所、43所及中電博微聖達科技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貢獻著安徽科技的力量。  「天問一號」姿態軌道控制系統(簡稱「姿軌控系統」)主要保障探測器在這7個月時間內的變軌和入軌任務,包括霍曼轉移軌道中的姿態控制,以消除姿態靜態誤差,使探測器按預定姿態和軌道飛行、順利進入火星軌道,並為後續的著陸任務提供保障。
  • 連雲港兩名90後助力「天問一號」飛向火星
    「天問一號」將一次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如果任務成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任務的國家。「天問一號」順利升空的背後,凝聚著眾多科研人員的默默奉獻。在發射現場,就有兩名來自港城的90後小夥張書聖和馮凱倫。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團隊有兩位90後連雲港人
    【連網】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將一次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如果任務成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任務的國家。「天問一號」順利升空的背後,凝聚著眾多科研人員的默默奉獻。在發射現場,就有兩名來自港城的90後小夥———張書聖和馮凱倫。
  • 安徽科技為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加裝一雙「透視眼」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7月23日12時41分,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記者了解到,來自安徽的科技成果為火星探測加裝一雙「透視眼」。
  • 「天問一號」上有咱煙臺力量
    來源:煙臺日報-大小新聞大小新聞客戶端7月23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侯召溪)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
  • 天問一號奔赴九天,BJ90鑄就軍工品質
    今年7月份,我國開啟了第一次探「火」行動,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推動下,「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九天。而今年6月份,中國自主品牌代表北汽集團發布了代表軍工製造最高水平的2020款BJ90,其以全球頂級資源,和高效率、高品質生產體系,成為中國最強「陸地之舟」。
  • 探火任務背後,這三個「海南仔」貢獻了力量
    天問「探火」背後的3位海南小夥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遊連勇 孫浩7月23日12時41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了奔向火星的旅程。這一任務順利完成的背後,有3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南人,他們為火箭騰飛、「天問」問天默默揮灑著汗水,貢獻著力量。
  • 「天問一號」北京總調度是一位90後姑娘
    截至目前「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60天飛行路程約1.6億公裡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誰在地面遙控它?誰又在為它保駕護航?一起走進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認識與「天問一號」「伴飛」的中國航天人☟☟☟「天問一號保駕護航 未來他們還將繼續陪伴「天問一號」 助力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順利完成 來源/央視軍事
  • 天問一號。
    天問一號(代號:Tianwen 1[1])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2]。天問一號於2020年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3],成功進入預定軌道[2]。天問一號天問一號成功升空,計劃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並通過2至3個月的環繞飛行後著陸火星表面,開展探測任務。
  • 天問一號升空!我國火星探測,西安2所「神仙」高校,居功至偉
    這是2000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發出的《天問》,他好奇日月變換,星辰明暗之間的運行規律。2000多年後的2020年,我國將火星探測系列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這是對屈原「天問」的延續,表達了中華民族對追求真理的堅韌和執著,對宇宙深空探索的文化傳承。
  • 「天問一號」成就航天夢,BJ90書寫中國車新驕傲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的消息,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突破了中國航天新裡程。除了九天上的驕人成績,中國智造在陸地上也正在書寫著一段光輝歷史。
  • 比「天問一號」更激動人心的是背後的「青春之歌」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成績背後,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團隊並肩攜手的頑強奮戰。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青年人是重要參與者。一批「80後」「90後」投身其中,懷凌雲志、做務實事,在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 鹹陽這家企業功不可沒!
    7月27日,「天問一號」成功獲取了地月合影,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實現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目標!此次「天問一號」任務中,火星車將承載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等重要使命工作90多天,並將億萬公裡外的見聞傳回地球,為中國打開火星之門。那麼「天問一號」環遊太空跟鹹陽高新區有什麼關係呢?
  • 「天問一號」飛出航天新驕傲,BJ90書寫中國車新高度
    根據國家航天局的消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這成為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新驕傲。將目光從天空轉向陸地,代表軍工製造最高水平的BJ90,有著全球頂級的造車資源,在高效率以及高品質的生產體系下,也正在書寫著中國車的新高度。
  • 揭秘「天問一號」!攜帶13種科學儀器上火星 專家:運行僅約90天
    據新華社報導,「長徵5號」在其發射帶下進行了幾次實驗性發射,但「天問一號」的升空將標誌著火箭的首次運行。該火箭有望將「天問一號」送入地球到火星軌道,這是「長徵5號」的首次發射。天問一號雄心勃勃,旨在一次完成所有軌道,著陸和巡迴飛行,並獲得有關「火星」的科學勘探數據。
  • 「天問一號」奔赴九天 BJ90馳騁九洲
    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已正式啟用,將投入到「天問一號」及「嫦娥四號」任務中,而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成為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4.0T V8渦輪增壓發動機,可爆發出300N·m強勁動力要想成功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到火星,就需要充足的動力,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提供的發射能量正是探測器飛往火星的主要能量來源。
  • 南航元素助力「天問一號」問天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項目背後,有不少江蘇科研力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製任務,將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製任務的高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是項目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而南航19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
  • 這位黃石伢為「天問一號」護航
    ---------以下為正文部分--------- 7月23號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成功 點擊視頻看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全程視頻↓ 這是中國走向宇宙深空的重要一步消息一傳出來全國上下一片歡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