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顯示:悟空號衛星的在軌標定保持穩定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青海德令哈9月7日電 (孫睿)「監測顯示,(根據)跟蹤了20個月的電子宇宙線地磁截斷的能量數據,悟空號的在軌標定結果保持穩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悟空團隊隊員郭建華7日在青海德令哈表示。

當日,由中國天文學會主辦,青海省海西州政府、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中國天文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在青海省德令哈市開幕。

郭建華介紹,天文觀測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無法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得到解釋。暗物質粒子可衰變或相互湮滅,產生「看得見」的普通高能宇宙線粒子;它們會被大氣吸收,因此,需在外太空進行探測。而悟空衛星則通過觀測高能(電子)宇宙線和伽馬射線來間接探測暗物質粒子、研究天體物理。

目前,國際競爭空前激烈,悟空號須在關鍵技術指標(能量分辨、粒子鑑別、電荷分辨)方面取得領先,才能獲得重要成果。

「悟空號於2015年12月17日發射成功,衛星軌道高度達500千米,與太陽同步軌道。精確的能量測量是悟空號的特色與生命,悟空號共有75908個探測單元,類型包含了無機閃爍體、有機閃爍體和半導體。這些能量測量越準,粒子鑑別本領越強、關鍵技術指標越高,就越易取得科學突破。」郭建華說,但悟空號探測器隨著空間輻照環境的影響性能會衰退,為此,在軌對探測器進行及時的標定成為了必須。

在軌如何標定?郭建華說,悟空號在軌標定主要利用地磁截斷選擇最小電離粒子MIP對探測單元進行標定,利用電子宇宙線的地磁截斷進行絕對能量標定,以及利用伽馬源進行空間方向測量的標定。

「目前,悟空號在軌工作最終的觸發率平均在60赫茲左右。悟空號在軌3年半,四個子探測器工作正常,性能穩定。目前,悟空號也實現了高分辨的核素探測,悟空號即將發表的質子能譜的測量能段範圍也超過CALET的10倍。」郭建華說,與國外同類探測器對比,悟空號在TeV裡能段範圍寬,能量分辨好,粒子鑑別本領強。

郭建華表示,悟空號在軌標定表明探測器性能和地面標定結果相符,悟空號的精確在軌標定為最終的科學數據分析奠定了基礎。(完)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取經」記
    中國科學家在暗物質研究上逐漸走到了舞臺中央悟空號「取經」記悟空號衛星工作530天得到的高精度宇宙射線電子能譜(紅色數據點),以及和美國費米衛星測量結果(藍點)、丁肇中先生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的測量結果(綠點)的比較。
  • 資源三號衛星在軌8年
    記者從1月9日下午召開的資源三號衛星在軌運行八周年總結研討會獲悉,截至2019年12月31日,資源三號衛星共獲取影像301萬景,全球累計有效覆蓋超過7900萬平方千米;衛星軌道姿態測量系統穩定,影像內部精度與輻射精度保持穩定,應用系統生產的數據全部滿足1:5萬測圖精度要求;衛星數據產品生產已全面實現業務化、自動化;按國際同類衛星數據價格計算,已為國家節省經費上百億元。
  • 論文推薦田英國:Swarm衛星天線相位中心校正及其對精密定軌的影響
    因此,天線相位中心的正確標定是實現Swarm衛星精密定軌的重要前提。GPS衛星端的天線相位中心可通過地面監測站精確標定[7-9],接收機端的天線相位中心雖然可以在發射之前對其進行精確標定,但是由於LEO衛星所處的空間環境與地面差異較大,接收機天線的特性會發生較大變化,且在軌飛行時易受近場多路徑、環境多路徑等因素的影響,地面的標定值與衛星實際在軌的相位中心差異較大,無法滿足實際需求[10-12]。
  • 「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入軌兩周後通過成像測試
    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入軌兩周後通過成像測試。「一箭九星」成功發射入軌。該組衛星均由長光衛星研製,包括「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央視頻號」衛星在內的3顆視頻衛星和6顆推掃衛星。其中,推掃衛星可獲取全色解析度優於1米、多光譜解析度優於4米、幅寬大於17千米的五譜段推掃影像;視頻衛星可獲取解析度優於1.2米,覆蓋面積不小於14.4千米乘6千米的彩色視頻影像。數據可廣泛應用於智慧城市、農林水利和生態環保監測、科普教育等方面。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衛星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監測管理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天(31日),中國向世界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是北鬥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一筆,也是我國攀登科技高峰、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裡程碑。此時此刻,北鬥系統一共有45顆衛星正在浩瀚的太空為全球用戶提供著高精度的服務。這些北鬥衛星的狀態和運行平時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來監測管理,除了北鬥之外,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還管理著我國200多顆在軌運行的衛星。
  • 論文推薦 | 張勤,燕興元,黃觀文,解世超,曹鈺:北鬥衛星天線相位中心改正模型精化及對精密定軌和定位影響分析
    >[4]保持一致。為了保證北鬥衛星精密定軌的參考框架尺度儘可能與IGS14保持一致,就必須基於地面站實測數據進行在軌估計。儘管衛星PCV參數本身量級較小,但由於PCV和z-offset參數強相關,PCV會對z-offset參數估計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估計高精度PCC時不能忽略PCV參數。
  • 中國「資源二號」衛星成功在軌運行兩周年
    中新社北京九月一日電(孫宏金 孫自法)中國第一代傳輸型遙感衛星--「資源二號」,今天在太空中迎來了它運行滿兩周歲的生日。  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設計壽命兩年,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作物估產、災害監測和空間科學試驗等領域。
  • 世界首套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成功在軌驗證
    此次,我國在軌驗證的電推進系統為第二代磁聚焦霍爾推進技術,其推力密度高、結構簡單、可靠度高。經在軌性能標定、單次8小時連續點火、20次開關機試驗、50小時在軌點火等工況考核,該產品比衝較國際上同功率霍爾電推力器高出近20%,性能指標達到該類推力器的最高水平,標誌著我國具備自主研製第二代更高性能霍爾電推進系統的能力。
  • 海洋一號C衛星在軌運行2年來應用效果明顯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海洋一號C衛星2018年9月7日發射,2019年6月交付使用,至今已經在軌運行2周年。據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該中心在組織完成在軌測試後按業務化運行模式管理,2年來,海洋一號C衛星載荷與地面應用系統運行穩定,應用效果明顯。
  • 星星發來「賀電」,這家企業研發的衛星完成初步在軌測試
    ——「天雁05」衛星完成初步在軌測試,並成功發回第一批圖像。,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據悉,該衛星將應用於海洋環境監測、農作物災情監測、林業森林防火、林業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地震監測、氣象監測、水利和山洪災害監測等領域,進一步滿足用戶在相關領域數據持續供給的需求。同時該衛星也將為明年發射的海南一號衛星進行先導技術驗證和在軌測試。
  • 地球周圍遍布過億空間碎片 「天眼」監測避免衛星「剮蹭」
    在軌運行或再入大氣的無功能人造物體及其殘塊和組件都叫太空碎片,它們在地球的周圍緊緊圍繞,數量竟然多達過億。  如何保證我國的衛星、太空飛行器在運行的過程中,不發生「撞車」、「剮蹭」事件呢?日前,記者來到了去年6月8日成立於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這裡是我國在軌的130多顆衛星的「隱形軍師」,未雨綢繆提前發布碰撞預警。
  • 論文推薦 | 唐成盼,宿晨庚,, 胡小工,等:北鬥衛星偽距偏差標定及對用戶定位精度影響
    北鬥衛星偽距偏差標定及對用戶定位精度影響. 測繪學報,2020,49(9):1131-1138. DOI: 10.11947/j.AGCS.2020.20200329.本文根據偽距偏差的特徵,提出北鬥二號衛星和北鬥三號衛星偽距偏差的標定方法,利用基於並置接收機的偽距偏差計算算法完成偽距偏差的精確標定和時空特徵提取,並利用實測數據評估了偽距偏差對用戶定位精度的影響,將其作為新的誤差源。
  • 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
    昨天(16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正式在軌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運行。 高光譜衛星在礦物、植被、水體、土壤定量化分析方面具有應用優勢,比如在水體質量調查方面,開展了太湖等大型湖庫以及大規模水產養殖區,水體透明度、富營養等級等水質信息的提取。高光譜衛星的投入運行,將為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由數量向質量和生態轉變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 高分七號衛星相機首次在軌開機成像,可展開遮光罩順利展開
    11月5日10時44分,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研製的高分七號衛星主載荷雙線陣相機首次在軌開機成像。成像區域斜跨東經114度與東經127度,依次過境東北平原、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東南沿海,並縱貫南海。目前獲取的圖像細節清晰,層次豐富,達到預期水平。
  • 中科院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時空基準相關技術提供基礎性支撐
    中國科學院天文領域研究單位默默耕耘,在空間坐標、觀星定軌測距和時間基準測量確定技術方面最早開展研究工作並始終保持行業領先,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全力支持國家衛星導航系統事業的建設發展,在北鬥天地一體化信息流中的時空基準保持和傳遞相關技術中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 衛星測定軌和鐘差預報是傳遞時空基準的第一層技術
  • 高分三號:可監測亞釐米級地面沉降
    長期以來我國InSAR形變監測研究完全依賴國外雷達衛星,制約了我國民用InSAR形變監測的發展。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高分三號衛星總指揮兼總師張慶君表示,「現在,我們首次實現了我國雷達衛星影像幹涉測量,這是又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高分三號衛星幹涉測量的成功實現和應用標誌著中國雷達衛星達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度,開啟了我國自主雷達衛星InSAR形變監測的新進程。」
  • 中國衛星能監測全球氣象
    資料圖:中國新一代氣象衛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模型亮相珠海航展,它們研製、發射升空後,將替代目前在軌運行的第一代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由於被賦予了奧運氣象服務主力衛星的重任,「風雲三號」正引起人們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風雲三號」的能力並不只是生成一張衛星雲圖那麼簡單,「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全球的氣候變化都監測到」。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海洋衛星:監測預警的一把利器
    它們不僅應用於科研等領域,也服務於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不僅應用於海洋領域,在陸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動態監測、江河湖泊水資源監測、森林火災監測、冰川變化監測等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潛力……近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為我們介紹了海洋衛星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
  • 中科院兩顆高光譜微納衛星成功獲取在軌遙感數據
    12月22日3時22分,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製的兩顆寬幅高光譜微納衛星(SPARK01、SPARK02)搭載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火箭發射升空。  衛星入軌後,在微納衛星飛控人員的密切監視和緊湊高效地飛行控制下,SPARK雙星第1軌自主順利展開太陽帆板;第8軌順利完成星地對站指向數傳鏈路驗證;第23軌起對我國西藏和南美、北美等地區進行高光譜遙感成像;第31軌高光譜遙感數據成功傳輸落地。